..續本文上一頁一味蘊。後世有謂此亦爲第八阿賴耶識之前身。見“異部宗輪論”。
【一闡提】一闡提,梵語 icchantika 之音譯,其原意是“有欲求之人”,意譯爲無種性、斷善根、不能成佛的衆生。《大莊嚴論經》卷一載有二說:一者有性闡提,借助佛力,終可成佛;二者無性闡提,無論至何時皆不得成佛。《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立有斷善闡提,大悲闡提,無性闡提。其中斷善闡提乃屬有性闡提之一類。一闡提發心至難,有如天生盲人難以治愈。”
東晉時竺道生主張“闡提成佛”,爲守舊僧徒所擯棄,後來《大般涅槃經》出,此說乃漸被接受。唯識宗立五種性,仍主張無種性者不得成佛。
二劃
【二十二根】此是促進增上作用的二十二種法。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苦、樂、喜、憂、舍五受根,信、勤、念、定、慧五善根,未知當知、已知、具知叁無漏根。根爲增上之義。若就二十二根的體性而言,男根、女根爲身根的一部分,並無別體;叁無漏根以意根、叁受根(喜、樂、舍)、五善根等九根爲體,而無別體,故其體之數實爲十七。見《俱舍論》卷叁。
【二十二種愚癡】菩薩十地與佛地所對治的二十二種愚癡。略稱二十二愚。此二十二種愚癡的名稱是:一、執著補特伽羅及法愚癡(執著我法愚), 二、惡趣雜染愚癡,叁、微細犯愚癡,四、種種業趣愚癡,五、欲貪愚癡,六、圓滿聞持陀羅尼愚癡,七、等至愛愚癡,八、法愛愚癡,九、一向作意棄背生起愚癡(純作意背生死愚), 十、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癡(純作意向涅槃愚), 十一、現前觀察諸行流轉愚癡(現觀察行流轉愚),十二、相多現行愚癡,十叁、微細相現行愚癡(細相現行愚),十四、一向無相作意方便愚癡(純作意求無相愚),十五、于無相作功用愚癡,十六、于相自在愚癡,十七、于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癡,十八、辯才自在愚癡,十九、大神通愚癡,二十、悟入微細秘密愚癡,二十一、于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于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二十二、極微細礙愚癡。其中,執著我法愚及惡趣雜染愚系就初地所斷之惑障而言;微細犯愚及種種業趣愚系就第二地所斷之惑障而言;欲貪愚及圓滿聞持陀羅尼愚系就第叁地所斷之惑障而言;等至愛愚及法愛愚系就第四地所斷之惑障而言;純作意背生死愚及純作意向涅槃愚系就第五地所斷之惑障而言;現觀察行流轉愚及相多現行愚系就第六地所斷之惑障而言;細相現行愚及純作意求無相愚系就第七地所斷之惑障而言;于無相作功用愚及于相自在愚系就第八地所斷之惑障而言;于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及辯才自在愚系就第九地所斷之惑障而言;大神通愚及悟入微細秘密愚系就第十地所斷之惑障而言;于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及極微細礙愚系就第十地滿心金剛喻定現在前之際所斷之惑障而言。見《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八。
【二十二無減】如來四智相應心品,定有二十二法,稱爲二十二無減。即作意、觸、受、想、思、欲、勝解、念、定、慧、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及心王。換句話說,二十二無減爲心所有法的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心所,及執持二十一心所的無垢識,此二十二法爲純善無染之法。見《成唯識論》卷十。
【二十八天名稱】叁界二十八天,爲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欲界六天的名稱爲: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天的名稱爲:初禅天叁天,爲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禅天叁天,爲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叁禅天叁天,爲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天九天,爲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想天。無色界四天的名稱爲:爲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二十五谛】這是古代印度六派哲學之一、數論派的哲學。此派將宇宙萬有分爲神我(即精神原理)與自性(即物質原理)二元,而將世界轉變的過程分爲二十五種,以其爲真實之理,故稱二十五谛。此即從自性生“覺”(又稱“大”,乃存在體內覺知之機關,即決智);自“覺”複生自我意識(我執)之我慢;複于我慢生出地、水、火、風、空等五大。以上八者爲萬物衍生的根本,故稱根本自性。又自五大生色、聲、香、味、觸等五唯,眼、耳、鼻、舌、身(皮)等五知根,語、手、足、生殖器、排泄器等五作根,以及心根(以上十六者乃從他物所生,故稱十六變異)。如此,從未顯現之自性中,能顯出覺、我慢等二十叁種,加上自性與神我二者,是爲二十五谛。古代印度六派哲學,是唯識家破斥的對象。
【二十四種不相應行】唯識宗立五位百法,不相應行法爲五位法的第四位。是以色、心心所分位,立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即:得、命根、衆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等。見百法明門論。及不相應行分釋。
【二十唯識論】參閱“唯識二十論”條。
【二十唯識論疏】參閱“唯識二十論述記”。
【二十種隨煩惱】隨煩惱心所,是唯識宗五位百法中的六位心所之一。此又名隨惑,是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隨有叁義,一者自類俱起,二者遍不善性,叁者遍諸染心。隨煩惱心所二十個,分爲小隨、中隨、大隨叁種。小隨煩惱十個、中煩惱二個、大隨煩惱八個。小、中、大的分別,以叁義俱備者名大隨,兼具二義者(自類俱起、遍不善性)名中隨。于不善心中各別而起者稱小隨。小隨煩惱計有十種,曰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其發生作用面最小,而行相粗猛,于不善心中,各別生起。中隨煩惱有二種,曰無慚、無愧,其發生之作用範圍較小隨煩惱爲寬,具有自類俱起,遍不善心二義,故曰中隨。此二者,對自己所犯的過惡不感到羞恥,是其共同點;而慚者“輕拒賢善”,愧者“崇重暴惡”,是其相異點。大隨煩惱有八種,曰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其發生作用範圍最廣,具有自類俱起,遍不善性,遍諸染心叁義,故曰大隨煩惱。見《百法明門論》。
【二十種煩惱現行】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九載,即指:一、隨所欲纏現行,指在家之人未離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種種纏縛之業,相續不舍。二、不隨所欲纏現行,指出家之人不隨世間欲樂之境,而生厭離之心,相續不舍。叁、無所了知現行,指住惡說法之人,于善惡法,不生分別,于一切境界無所了知,此癡惑之心,相續不舍。四、有所了知現行,指住善說法之人,于一切法而生分別,令向善法,而舍惡法,此了知之心,相續不舍。五、粗煩惱現行,指貪、嗔、癡諸煩惱,各有增上粗重,或于順境貪惑粗重,或于逆境嗔惑粗重,各起不同。六、等煩惱現行,指貪、嗔、癡等諸煩惱惑,一齊現起,無輕重分別。七、微煩惱現行,指修行求離欲界之人,雖未證果,而于叁界煩惱,微細輕薄。八、內門煩惱現行,指修行求離欲界之人,雖不著于色等外塵之境,而內心所起習氣,相續不舍。九、外門煩惱現行,指未離欲界之人,隨緣色等外塵諸欲境界,而起種種煩惱,相續不舍。十、失念煩惱現行,指見聖道得果之人,忽遇余緣,聞不正法,習氣發現而失正念。十一、猛利煩惱現行,指未得道果之人,勤加精進,起不正作意,發勇猛心,相續不舍。十二、分別所起煩惱現行,指人不信正法,于諸邪見而起分別,妄生種種執著,相續不舍。十叁、任運所起煩惱現行,指人起懈怠心,不求正行,而于五欲(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之境,自然而起諸惑,相續不舍。十四、尋思煩惱現行,指人于禅定觀法,常自思念覺察,妄起分別,相續不舍。十五、不自在煩惱現行,指人睡眠,夢境散亂,意識所緣,相續不舍。十六、自在煩惱現行,指人醒時所起邪慧之念,遍緣諸境,相續不舍。十七、非所依位煩惱現行,指如幼少之人,于一切境,不知好惡,起諸放逸,相續不舍。十八、所依位煩惱現行,指修行根熟之人,依于正行之位,斷諸煩惱,而能斷之心,相續不舍。十九、可救療煩惱現行,指人勤修道行,斷生死惑業,如救療衆病,唯知生死之病而可救療,不知樂著涅槃之心,相續不舍。二十、不可救療煩惱現行,指人不能修諸正行,以救療生死惑業衆病,而諸煩惱相續不舍。
【二分家】唯識宗立識體四分,難陀論師主張心識二分說,以由識體生起認識作用的見分,和被認識的相分。另有安慧的一分說、陳那的叁分說、護法的四分說。參閱“識體四分”條。
【二世一重因果】大乘唯識宗,于十二有支立二世一重因果。即十二支中,前十支是因,後二支是果,這前十支的因,與後二支的果,定不同世,以造因時非即受果時。過去世的十因,感現在世的二果。但若將十因視爲現在世,則二果就是未來世了。此這稱爲二世一重因果。
【二世間】即有情世間與器世間。世者,謂有爲法于過去、現在、未來等叁世之遷流;間者,事事物物之間隔。總別爲二,即:有情世間,五蘊假合而有情識,以爲鬼、畜、人、天等之差別者。器世間,四大積聚而爲山、河、大地、國土、家屋等,以容受有情者。有情世間爲有情之正報,器世間爲有情之依報。見《俱舍論》卷十。
【二地斷障證真】十地中離垢地的菩薩,修十善業,遠離欲垢,舍念清淨,即斷邪行障(謂身、口、意叁者誤犯禁戒),證最勝真如,此真如具無邊之德,于一切法爲最勝。參閱“十地”條。
【二我見】人我、法我,稱爲二我;此二種妄見,稱二我見。一切凡夫不悟人身乃五蘊假和合,強立主宰,計我爲人,即執人有常一我體之惡見,稱爲人我見。;二乘之人,不了悟諸法之空性,計…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