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種無漏因果】即無漏因與無漏果。《大般涅槃經》卷十二載,指二乘之人,由修戒定慧之因,能斷叁界生死苦果,則戒定慧叁學爲無漏之因;二乘之人,既斷叁界生死逼迫之苦,證真空涅槃寂滅之樂,此涅槃即無漏之果。無漏因即四聖谛中的道谛,無漏果即四聖谛中的滅谛。
【二種資糧】即福德、智德二種資糧。以此二德爲資益己身之糧,得證佛果,故稱資糧。一、福德資糧,謂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即六度中之前五度。二、智德資糧者,謂修習正觀而勤求妙智者,如第六度即是。見《大明叁藏法數》卷七。
【二種熏習】即相分熏與見分熏。唯識家謂七轉識熏習第八識種子時,七轉識的四分中,所緣的相分熏自分的種子及本質的種子,稱爲相分熏。熏習能緣的見分及自證分、證自證分之種子于第八識內,稱爲見分熏。換句話說,見分熏偏重于主觀方面,相分熏偏重于客觀方面。
【二種轉依】修唯識行的菩薩,要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種勝果,一者要曆經十地的修行,這是所經的位次。二者修十種勝行(十波羅蜜),這是所修的因。叁者斷十重障,這是所對治的斷法。四者證得十種真如,這是所觀照之理。而後始可證得二種轉依。成唯識論卷十曰:“雲何證得二種轉依,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二種轉依,由斯而得。”
【二障】又作二礙,即煩惱障與所知障。這是唯識學上對貪、嗔、癡等諸惑,就其能障礙成就佛果的作用所作的分類。煩惱障、由我執而生,是俱生起的迷執;所知障、由法執而生,是分別起的迷執。
【二增菩薩】修唯識行的菩薩,無論頓機或漸機,又各有二類,一者智增菩薩,二者悲增菩薩。智增、是智慧增上,此類菩薩,斷惑證理的自利行較多,而普化有情的利他行較少;悲增、是大悲增上,此類菩薩,以利化有情的悲願較多,不欲速證菩提,而久住生死苦海,利益有情。
【二谛】指真谛與俗谛,並稱真俗二谛。谛者真實不虛之理,真谛又作勝義谛、第一義谛,即出世間的真理。俗谛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間的真理。《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謂,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間的真理,故俗谛又譯作覆俗谛、覆谛。二谛的意義于大小乘諸經論所說不一,今僅舉唯識宗的二谛如下:窺基于所著《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將《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所舉的四種世俗谛,與《成唯識論》卷九所說的四種勝義谛,歸納成“四真四俗”(四勝義四世俗)之四種二谛,此稱之爲“四谛二重”。四谛二重的世俗谛,是世間世俗谛,道理世俗谛,證得世俗谛,勝義世俗谛。四谛二重的勝義谛,是世間勝義谛,道理勝義谛,證得勝義谛,勝義勝義谛。見“四谛二重”條。
【二縛】唯識宗所稱的二縛,指的是相縛與粗重縛。一、相縛,所緣的相分拘礙能緣見分的心,使不得自在,不了境相如幻。慧沼的《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列舉有叁種,或以一切相分皆相縛,或唯有漏之相分即相縛,或以行六度時執叁輪之相爲相縛。並解相縛之體,有所知障與煩惱障。《百法問答鈔》卷六分其體爲正、助,若正相縛之體,唯有我執;若助相縛之體,並通法執。二、粗重縛,其性無堪任,非調柔細輕,故稱粗重。即其性剛強深重,能縛有情身心于生死,或使之不了如幻者,皆稱爲粗重縛。
【二轉依果】修唯識行,于第十地滿心,金剛喻定現前時,此時即斷盡煩惱、所知二障種子,轉得二種殊勝妙果。即轉煩惱障得大涅槃,轉所知障得大菩提。此即二轉依果,又稱爲二種勝果,略稱二轉依、二轉。見《成唯識論》卷十。
【二類種子】唯識宗立論,第八阿賴耶識儲藏萬法種子,此種子依性質說,分爲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二類。一者有漏種子,這是能産生世間現象的種子,亦即叁界六趣受生死的種子。此中又有名言種子、我執種子、 有支種子之分。二是無漏種子,這是能生菩提之因的種子,亦即入見道位乃至阿羅漢、佛果位的出世種子。無漏種子又分爲生空無漏種子、法空無漏種子、二空無漏種子。《成唯識論》卷二曰:“諸種子者,謂異熟識所持一切有漏法種,此識性攝,故是所緣。無漏種子雖然依附此識,而非此識性攝,故非所緣。”這是說,一切有漏種子爲第八阿賴耶識之識體所攝持,且爲第八識見分所緣,故稱“故是所緣”;而無漏種子雖然也依附于阿賴耶識,但並不是阿賴耶識的識性所攝,故不是此識所緣。無漏種子是能生菩提之因的種子,此有叁種,一者生空無漏種子,即我空無漏,此屬見道位無漏種子。二者法空無漏,此屬修道位無漏種子。叁者二空(我空、法空)無漏種子,此爲無學道無漏種子。
無漏種子依于異熟識之自體分,而非異熟識性所攝持。以無漏種其性唯善,不是無記性,故不與異熟識之體性相順,體性既不相順,故此無漏種子與異熟識體性不可相即。無漏種子依于異熟識之自體分,以非異熟識所攝持,亦不爲異熟識之見分所緣。有漏種子即生起諸種現象,叁界六趣受生死的種子。此有叁種,一者名言種子,二者我執種子,叁者有支種子。種子又名習氣,即是現行熏習的氣分。《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二曰:“雲何略說安立種子?謂于阿賴耶識中,一切諸法遍計自性妄執習氣,是名安立種子。”
【二邊】是指離中道的兩極端,惟各書有解釋不盡相同。《中論》卷四謂二邊指有、無,或常、無常;《順中論》卷下指爲常、斷;玄奘所譯的《攝大乘論世親釋》卷一,指爲增益、損減;《止觀輔行》卷叁則指爲空、假二邊。
【二變】即因緣變與分別變。據成唯識論卷二載,有漏之識變可分爲二:一、隨因、緣之勢力而變,稱爲因緣變。二、隨分別之勢力而變,稱爲分別變。前者必有用,後者僅爲境。參閱“因緣變”、“分別變”條。
【七十七智】《瑜伽師地論》卷十載:何因緣故,依止緣起,建立七十七智耶?所謂七十七智,是在十二緣起的各支中,除無明外,于其余十一支,各就叁世順逆及法性常住觀察之智。每支各具七智,合爲七十七智;七智乃先觀今之緣生而有老死,爲知生緣老死智,次觀非無緣生而有老死,爲知非不生緣老死智,如是就過去、未來亦各作順逆二觀;又遍知生起法,而知有佛無佛,法性常住,是爲法住智。如此十一支中,以“生”支爲例,其七智爲:知生緣老死智、知非不生緣老死智、知過去生緣老死智、知彼(過去)非不生緣老死智、知未來生緣老死智、知彼(未來)非不生緣老死智、法住智。其余十支亦各具同樣的七智,總爲七十七智。見《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八。
【七十五法】此爲小乘俱舍宗對一切法的分類。俱舍宗認爲:一切事象可分七十五種,歸之爲五大類,即:第一類,色法十一種:一、眼根,二、耳根,叁、鼻根,四、舌根,五、身根,六、色境,七、聲境、八、香境,九、味境,十、觸境,十一、無表色。其中前五者能發識取境,故稱五根;次五者爲五根所緣之境界,故稱五境;無表色系依身、口發動之善業與惡業,爲生于身內的一種無形色法,乃感苦、樂果之業因,具防非止惡修防善止惡的功能。
第二類,心法一種:即依根而生,覺知外境的總作用,指六識心王。
第叁類,心所有法四十六種,又分遍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煩惱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煩惱地法、不定地法六位。此四十六法皆隨附于心法而起,故稱心所有法。即:一、遍大地法十種:、受,領納苦、樂、舍叁境的作用。想,想像事物的作用。思,造作諸業的作用。觸,對境的作用。欲,希求的作用。慧,揀擇善惡法的作用。念,記憶不忘的作用。作意,令心、心所警覺對境的作用。勝解,明了事理的作用。叁摩地,又作定,令心心所專注一境而不散的作用。此十法通于善、不善、無記一切心王而起,故稱遍大地法。二、大善地法十種:信,令心、心所澄淨的作用。不放逸,止惡行善的作用。輕安,使身心輕妙安穩的作用。行舍,令身心舍離雜執著諸法之念,而住于平等的作用,爲行蘊所攝之舍。慚,于所造罪,生起羞惡之心。愧,于所造罪,生起廉恥之心。無貪,不貪著順境的作用。無嗔,于逆境不起忿怒的作用。不害,不損惱他的作用。勤,精進修習諸善法的作用。此十法與一切之善心相應而起,故稱大善地法。叁、大煩惱地法六種:無明,以愚癡爲性。放逸,于惡法放逸的作用。懈怠,于善法不勇悍的作用。不信,令心不澄淨的作用。惛沈,令心沈重的作用。掉舉,令心輕浮的作用。此六法常與惡心及有覆無記心相應,故稱大煩惱地法。四、大不善地法二種:無慚,不自羞惡的作用。無愧,不顧廉恥的作用。此二法與一切之不善心相應,故稱大不善地法。五、小煩惱地法十種:忿,令起怒相的作用。覆,隱藏己過的作用。悭,于財施、法施等,不能惠施的作用。嫉,妒忌的作用。惱,堅執惡事而惱亂身心的作用。害,損惱他人的作用。恨,于忿境結怨不舍的作用。谄,令心、心所邪曲不直之作用。诳,欺他不實的作用。憍,心貢高而傲他的作用。此十法唯爲修道所斷,僅與意識之無明相應,且其現行各別,而非十法俱起,故稱爲小煩惱地法。六、不定地法八種:尋,尋求事理的粗勝作用。伺,伺察事理的細性作用。睡眠,令心心所昏昧的作用。惡作,思念所作之事而令心追悔的作用。貪,貪愛順境的作用。嗔,于逆境嗔恚的作用。慢,使心高舉而淩他的作用。疑,使于谛理猶豫不決之作用。此八法不入前五位,廣通善、惡、無記叁性,故稱不定地法。
第四類,心不相應行法十四種:一、得,令得諸法于身的實法。二、非得,令諸法離身的實法。叁、衆同分,各隨其趣,而使得同一果報的實法。四、無想果,于無想天中令心、心所皆滅的實法。此爲外道所執著的涅槃。五、無想定,乃爲得無想果所修得的無心定。六、滅盡定,不還或阿羅漢之聖者,爲止息暫時所入之無心定。七、命根,維持壽命的實法。八、生,令諸法生起的實法。九、住,令諸法不遷的…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