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P5

  ..續本文上一頁實法。十、異,令諸法衰異的實法。十、滅,令諸法消盡的實法。十二、名身,色聲等之名。十叁,句身,諸法無常等之章句。十四、文身,名與句所依之文字;二個以上,故稱爲身。此十四法爲非色非心之法,而不與心相應,故稱爲心不相應行法。

  第五類,無爲法叁種:一、擇滅無爲,依正智簡擇力而得的寂滅法。二、非擇滅無爲,非依正智簡擇力,但依缺生緣而現的寂滅法。叁、虛空無爲,以無礙爲性,容受萬物而遍一切處。此叁法無生、住、異、滅四相之作爲,故稱無爲法。見《俱舍論》卷四。

  【七分別】唯識家將心識的認知作用,分爲有相、無相、任運、尋求、伺察、染汙、不染汙等七種分別。《瑜伽師地論》卷一所載:有相分別,謂于過去所受之義,諸根成熟而善于名言者所起的分別。二、無相分別,謂隨過去所引者,及嬰兒等,不善于名言者所起的分別。叁、任運分別,謂于現前之境界,隨境之勢力,任運而轉者所起的分別。四、尋求分別,謂觀察尋求諸法所起的分別。五、伺察分別,謂于已所尋求、已所觀察者,複加以伺察安立所起的分別。六、染汙分別,謂因顧戀過去,希樂未來,執著現在所起的分別。例如恚分別、害分別,或與煩惱、隨煩惱中任何一法相應所起的分別,皆屬染汙分別。七、不染汙分別,例如善、無記等法即屬之。謂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或與信等任何一善法相應所起的分別。見《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

  【七因明】這是因明學用語,印度古因明論師彌勒所立,爲有關論議要件的七種規定。即論體性、論處所、論所依、論莊嚴、論墮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等七種。見《瑜伽師地論》卷十五。

  【七地斷障證真】十地中遠行地的菩薩,加修一切菩提分法,悟空、無相、無願叁昧,即斷細相現行(于一切法執有緣生及執無相)障,證法無別真如(了種種教法,同一真如,而無別相)。參閱“十地”條。

  【七界】七界又稱七心界、七識界。即十八界中,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外,再加上六根的意根。于十二處中,意根收攝其他六識,成爲意處一者。又于十八界中別說六識,意根僅存其名,于六識外並無別體,即攝于六識中。故知“七界”一詞,雖有七之名,實質僅爲一或六。其所以于六識外別加意根,而立七界之說者,說一切有部主張,自性不知自性,爲不許二心並起,故僅說六識心王,則自知之“心”的自覺層面必隱沒,而欲說明此一自覺層面,故以時間前後采自性知他性之說,且于六識之外,另立一意根爲六識于過去所落謝者。此說見《俱舍論》卷一。

  【七真如】《解深密經》卷叁、卷六載:七真如又作七種如如,即:流轉真如,又作生真如、輪轉如如,若隨相而言,生死流轉非以自在等爲因,即由分別、依他之因緣而起,此乃真實不虛。實相真如,又作相真如、空相真如,指于一切法上之人法二無我所顯的實相。叁、唯識真如,又作了別真如、識真如,若隨相而言,指無漏唯識的觀智。四、安立真如,又作依止真如、安立真實,即苦聖谛,若隨相而言,乃我、我所之所執處,指器世間、衆生世間。五、邪行真如,又作邪行如如、邪行真實,即集聖谛,若隨相而言,爲苦因之渴愛。六、清淨真如,又作清淨如如,清淨真實,即滅聖谛,乃煩惱、所知二障永滅的畢竟清淨。七、正行真如,又作正行如如、正行真實,即道聖谛,謂苦滅之道,如八正道等。見《解深密經》卷叁。

  【七種憍】《瑜伽師地論》卷二載:七種憍爲無病憍,少年憍,長壽憍,族姓憍,色力憍,富貴憍,多聞憍。

  【七慢】這是由根本煩惱慢心所開展而來。七慢是:一、慢,對于不如我的,我輕慢他,這叫“于劣計己勝”;對于和我相等的,我輕慢他,這叫做“于等計己等”。二、過慢,對方和我相等的,我以爲勝過他,這叫做“于等計己勝”。叁、過過慢:對方勝過我的,我不承認,反說我勝過他甚多,這叫做“于勝計己勝”。四、我慢:執著于五蘊和合的身心,爲我與我所,因而驕傲自大,叫做我慢。五、增上慢:修行者“未得言得,未證言證。”這叫做增上慢。六、卑劣慢:自甘卑劣的人,對于勝過他的人,以爲:“勝過我又該如何?”別人學佛修道,他以爲:“我不信佛,還不是照樣過日子?”此爲自甘卑劣之慢。七、邪慢: 于慢上起邪見,自己無德,反說︰“佛菩薩也不過如此”。甚至于不信因果,毀謗叁寶,這叫邪慢。

  【七隨眠】《俱舍論》卷十九載:七隨眠即貪、嗔、癡、慢、疑、見等六隨眠中,將貪隨眠分爲欲貪、有貪二種,合之爲七隨眠。此又稱爲七使。隨眠者,是根本煩惱的異稱,隨逐有情而起,且其行相微細,故稱隨眠。欲貪者,于欲界貪著外在五欲妙境;有貪者,爲上二界之貪,即貪著上二界之定及依身,故稱有貪。

  【七轉識】指前七識,此有二解,一者以第八識爲本識,前七識爲本生轉生之識,名七轉識;二者謂修行十地位中,此前七識,于入觀時是無漏善性,而出觀仍是有漏染性,因有轉易之故,名七轉識。第八識于金剛心後,由有漏轉無漏,轉識成智,唯此是一轉永轉,故不名轉識。

  【七轉第八互爲因果】唯識家顯七轉識(眼識乃至末那識)與第八識(阿賴耶識)相互爲因果。即七轉識與第八識,于能生、所生及能熏、所熏中互爲因果。能生、所生爲種子生現行之關系時,第八識爲能生之因,七轉識爲所生之果;又能熏、所熏爲現行熏種子之關系時,七轉識爲能熏之因,第八識爲所熏之果。此等因果爲同時而非異時。見《成唯識論》卷二。

  【七識十名】第七末那識,有十種不同的名稱,即:第七識、轉識、妄

  相識、相續識、無明識、解識、行識、無畏識、現識、智障識等。

  【八正道】八種求趣涅槃的正道。又作八聖道、八支正道、八聖道分,爲四聖谛的道谛,叁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實踐法門,即八種通向涅槃解脫之正確方法或途徑。釋尊轉*輪時,所說離樂欲及苦行二邊,趨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正見,又作谛見。即見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覺自證成就。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別。即謂無欲覺、恚覺及害覺。叁、正語,又作正言。即離妄言、兩舌、惡口、绮語等。四、正業,又作正行。即離殺生、不與取等。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術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飲食、床榻、湯藥等諸生活之具。六、正精進,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發願已生之惡法令斷,未生之惡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長滿具。即謂能求方便精勤。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等四者。八、正定,又作谛定。即離欲惡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八聖道乃衆生從迷界的此岸,渡到悟界的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爲譬。與八正道相反的,爲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此八者災爲八邪行。見《四谛論》卷四。

  【八地斷障證真】謂菩薩加修清淨道行,離心意識,得無生法忍(謂一切諸法,性本不生,而于此法,忍可印證),一切煩惱所不能動,即斷無相中作加行(無相指第七地,謂于無相中加功用行)障,證不增減真如,此真如不隨淨染而有增減。參閱“十地”條。

  【八忍八智】此指于“見道”審觀四谛,而生無漏之忍、智,各有八種。亦即見道之十六心。此又作八忍八觀。所謂八忍,就是前四者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即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等四法忍;後四者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之四谛,即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等四類忍。以此八忍正斷叁界之見惑,故爲無間道。見惑既斷,觀照分明,則爲八智,即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等,是爲解脫道。忍者爲智之因,智者爲忍之果。見《成唯識論》卷九。

  【八苦】八苦,是把五苦中的生老病死苦一條,開爲四條,合後四條稱八苦。《涅槃經》亦舉出八苦,即:“八相爲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參閱五苦條。

  【八義】因明用語,是研究因明的八個項目,又稱爲八門。即:一、能立,二、能破,叁、似能立,四、似能破,五、現量,六、比量,七、似現量,八、似比量。其中一、二、五、六四義爲“真”,又稱四真;叁、四、七、八四義爲“似”,又稱四似。四真四似合之爲八義。

  【八義證有本識】本識指第八識,謂第八識爲生起一切善惡諸法的根本。《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以八義證明有此第八阿賴耶識,此八義爲:一、依止執受,指此識能爲染淨諸法之所依止,執持不失。二、最初生起,指此識最初于母腹托胎之時,如磁石吸鐵(磁石喻識,鐵喻父精母血)。叁、有明了性,指此識于一切善、惡、無記叁性諸法,皆悉明了分別,無有暗昧。四、有種子性,指此識能任持世間出世間諸法種子,令不散失。五、業用差別,指此識隨染緣而造惡業,隨淨緣而造善業,差別不同。六、身受差別,身以積聚爲義。指此識能含藏一切諸法,故稱爲身。由能領受第七末那識染淨之緣所熏,而于善惡諸法不相混濫,故稱身受差別。七、處無心定,指入無想定或滅盡定,雖滅受想心,斷出入息,而此識不滅。八、命終時識,指命將終時,冷觸漸起,唯有此識,能執持身,此識若舍,則四大分散。

  【八識】唯識宗所立五位百法中的第一位法。即八識心王,略稱八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其中眼等六識隨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識即爲意,依其自性立名;阿賴耶識依攝持諸法因果之義,亦即從自性立名。或稱眼等五識爲前五識,意識爲第六識,末那識爲第七識,阿賴耶識爲第八識。又眼識至末那識系由阿賴耶所生起,總稱爲轉識或七轉識;對此,阿賴耶爲七…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