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除身、邊二見外之九種。此九種于緣上之中且約界說,或唯緣一界,或合緣二界,故《品類足論》卷五謂:有諸隨眠爲欲界系緣色界系、緣無色界系、緣色無色界系,爲色界系緣無色界系。《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六則謂,欲界煩惱除無明、見、疑之外,不能緣上地爲境,此無明等雖亦能緣上地,然彼不能親緣上地如緣自地。小乘、雜集論等亦謂除此九之外,其余貪、嗔、慢等不能上緣,唯識則謂此等亦得緣上地,見《成唯識論》卷六。
【九心輪】心對某一對象之一作用有九種,連續不斷,循環如輪,稱爲九心輪。此九種作用爲:一、有分心,即未接觸對象以前,毫無知覺思惟之心。二、能引發心,即對對象能起強烈作用之心。叁、見心,對對象起見、聞、嗅、味等六識之心作用。四、等尋求心,判斷對象有無價值之心作用。五、等貫徹心,洞悉對象價值之心作用。六、安立心,知悉對象之價值後,而能以語言表達之心作用。七、勢用心,根據前心之決定,進而對對象采取行動之心作用。八、返緣心,動作既興,將欲休廢時,遂複返緣前所作事之作用。九、有分心,此即還原至最初之有分心。以上雖分爲九種,然除見心通六識外,余者無非是意識之作用。見《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九地】此指叁界中的九地。叁界爲欲界、色界、無色界,依禅定叁昧的深淺,色界、無色界又各分爲四禅天、四無色天,與欲界共立九種有情的住地,此稱爲九地或九有——即九種生存的處所。
九地爲:一、欲界的五趣雜居地,爲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六欲天)等雜居之所。二、離生喜樂地,爲色界的初禅天。叁、定生喜樂地,爲色界第二禅天。四、離喜妙樂地,爲色界第叁禅天。五。舍念清淨地,爲色界的第四禅天。六、空無邊處地,爲無色界的第一天。七、識無邊處地,爲無色界的第二天。八、無所有處地,爲無色界的第叁天。九、非想非非想處地,爲無色界第四天——即有頂天。
【九地斷障證真】謂菩薩以無量智觀察衆生境界,皆如實知,得無礙智慧,遍說諸法,普令獲益,即斷利他門中不欲行(謂第八地于無相中,舍離功用)障,證智自在真如,得此真如,能于四無礙智得自在。參閱“十地”條。
【九品潤生】指欲界斷九品修惑有潤七生的作用。潤生,即煩惱滋潤業而生當來之果。《大乘義章》卷五本分別潤生之不同,謂有總、別二種。所謂總,乃前之叁品潤四生,中叁品共潤二生,下叁品共潤一生;就別而言,上上品潤二生,上中、上下各潤一生,中上品潤一生,中中、中下各潤半生(共爲一生),下上品潤半生,下中、下下共潤半生。所以九品共潤七生。斷上、中煩惱可得一來果,黑下可得不還果。見《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
【九緣生識】緣爲助成之義。謂明、空、根、境等九種緣,生眼、耳、鼻、舌、身等八種識。據《成唯識論》卷二至卷五載,九緣爲:一、明緣,謂眼因明而見,無明則不能發于眼識,故明爲眼識之緣。二、空緣,謂眼以空而能見,耳以空而能聞,無空則不能發眼、耳之識,故空爲眼識與耳識之緣。叁、根緣,根,指眼、耳、鼻、舌、身五根。謂五識依五根而能見、能聞、能嗅、能嘗、能覺,若無五根,則五識無所依,故五根爲五識之緣。四、境緣,境指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謂眼等五根雖具見、聞、嗅、嘗、覺等五識,若無色等五種塵境爲對象,則五識無由生起。五、作意緣,作意爲心所有法,有覺察之義。謂如眼初對色時,便能覺察,引領趣境,使第六識即起分別善惡之念;耳、鼻、舌、身識亦然。六、根本依緣,即第八阿賴耶識,第八識爲諸識之根本,眼等六識依第八識相分而得生,第八識相分托眼等六識而得起,故根本依爲六識及第八識之緣。七、染淨依緣,染淨依即第七末那識,一切染淨諸法皆依此識而轉。指眼、耳等六識,于色、聲等六塵境上,起諸煩惱惑業,則轉此煩惱染法歸于第八識而成有漏,若六識修諸道品白淨之業,則轉此道品淨法歸于第八識而成無漏,故稱爲染淨依。但此第七識亦依第八識而能轉,第八識依第七識而隨緣,更互爲依,遞相倚托,故染淨依爲眼等八種識之緣。八、分別依緣,分別即第六識,此識能分別善惡、有漏無漏、色心諸法;以眼等五根雖能取境,然皆依第六識而始有分別。是知五根境之好惡,由分別而生;第七識之染淨,由分別而知;第八識之相分,由分別而顯,故分別依爲眼等八種識之緣。九、種子緣,種子,即眼等八種識之種子。謂眼識依眼根種子而能見色,耳識依耳根種子而能聞聲,鼻識依鼻根種子而能聞香,舌識依舌根種子而能嘗味,身識依身根種子而能覺觸,意識依意根種子而能分別,第七識依染淨種子而能相續,第八識依含藏種子而能出生一切諸法,以諸識各依種子而生,故種子爲眼根等諸識之緣。
簡單的說,九緣是空緣、明緣、根緣、境緣、作意緣、分別依緣、染淨依緣、根本依緣,種子依緣。眼識生起,要九緣俱足。耳識生起不需光明,只要八緣即可。鼻、舌、身叁識生起,不要光明及空間(距離),只需要七緣。因爲眼、耳二識是“離中取”,而耳、舌、身叁識是“合中取境”。如《八識規矩頌》所稱︰“合叁離二觀塵世”,即指此而言。
【九識義】唯識叁系的地論宗、唯識宗各立八識,爲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再加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而真谛一系的攝論宗,則于八識之外複立第九阿摩羅識(無垢識、真如識),成立九識義。九識即:一、眼識,眼與色爲緣而生眼識,爲能見者。二、耳識,耳與聲爲緣而生耳識,爲能聽者。叁、鼻識,鼻與香爲緣而生鼻識,爲能嗅者。四、舌識,舌與味爲緣而生舌識,爲能嘗者。五、身識,身與觸爲緣而生身識,爲能覺者。六、意識,意與法爲緣而生意識,能分別前五根所緣的五塵境界,加以分別。七、末那識,又稱分別識。此識本無定體,即第八識之染分,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緣第八識見分而執爲我,爲第六識之主,執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而成染淨者皆由此識。八、阿賴耶識,意譯作藏識。此識染淨同源,生滅和合,具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等四分。九、阿摩羅識,意譯作清淨識、白淨無垢識。此識乃一切衆生清淨本源心地,諸佛如來所證法身果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非生死之能羁,非涅槃之能寂,染淨俱泯,湛若太虛。這是如來藏一系的理論,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所載。
【十大論師】注釋世親《唯識叁十頌》的十位論師,全稱唯識十大論師。《唯識叁十頌》一書,是世親晚年之作。原來印度古人造論,是先作本頌,總括全書要義,然後依頌作釋,名曰長行,長行是論著的正文。而世親于叁十頌頌文完成後,長行未作而已示寂。此際瑜伽行學派的理論已成爲大乘佛教的主流,研究者極多,世親寂後的百年之間,許多學者競爲叁十多作釋論,其中最著名者有十位,後世稱爲十大論師。十大論師的名字是:親勝、火辨、德慧、安慧、難陀、淨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等十人。參閱別釋條。
【十支論】以《瑜伽師地論》爲本論,敘述支分義理的十部書,稱爲十支論。即:一、《百法明門論》,又作略陳名數論,世親造。二、《大乘五蘊論》,又作粗釋體義論、依名釋義論,世親造。叁、《顯揚聖教論》,又作總苞衆義論,無著造。四、《攝大乘論》,又作廣苞大義論,無著造;有世親、無性之釋論。五、《阿毗達磨集論雜集論》,集論爲無著造,師子覺爲之作釋,雜集論爲安慧糅合集論與師子覺之釋而成。六、《辨中邊論》,又作離僻彰中論,本頌系由彌勒菩薩所造,世親造釋論。七、《二十唯識論》,又作摧破邪山論,世親造,並親作釋論。八、《叁十唯識論》,又作高建法幢論,世親造本頌,護法等十師造釋論,僅存本頌行世。九、《大乘莊嚴論》,又作莊嚴體義論,彌勒菩薩造本頌,世親造釋論。十、分別瑜伽論》,又作攝散歸觀論,彌勒菩薩造本頌,世親造釋論。以上十論之中,《分別瑜伽論》一書中土未譯。見《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一。
【十因】唯識宗所立之十因:一、隨說因,語言(能說)乃表明事物(所說)之因,故語言即爲隨說因。二、觀待因,觀待,意指相對性、條件性。相對于某物而言,能引起其一定之要求或受用之條件,此條件即爲觀待因,如饑餓爲飲食之觀待因,手爲執物之觀待因,足爲往來之觀待因。叁、牽引因,種子爲能于遙遠之未來,引生自果之因,故稱牽引因。四、攝受因,即種子以外的一切緣,能相互攝受而起果,故稱爲攝受因。五、生起因,種子爲于不久之未來,引生自果之因,故稱生起因。六、引發因,種子起現行時,能夠引生同類之勝果,故稱引發因。七、定別因,一切有爲法,能夠引生自果,而互不雜亂,稱爲定別因。八、同事因,因果和合爲一者,稱爲同事因。九、相違因,即于法生成時,産生障礙者,稱爲相違因。十、不相違因,即于法生成時,不産生障礙者,稱爲不相違因。
【十行】菩薩修唯識行的四十一階位中,此爲第十一至第二十位,又作十行心。即:一、歡喜行,菩薩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二、饒益行,善能利益一切衆生。叁、無嗔恨行,修忍辱,離嗔怒,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四、無盡行,又作無屈撓行。菩薩行大精進,發心度一切衆生,令至大涅槃而無松懈。五、離癡亂行,常住正念不散亂,于一切法無癡亂。六、善現行,知無有法,叁業寂滅,無縛無著,而亦不舍教化衆生。七、無著行,曆諸塵刹供佛求法,心無厭足,而亦以寂滅觀諸法,故于一切無所著。八、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九、善法行,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以守護正法,令佛種不絕。十、真實行,成就第一義谛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分釋條。
【十地…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