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十白業道。反之,身口意所行的十種惡行爲,稱爲十惡,又作十不善業道、十惡業道、十黑業道。十惡業道即:一、殺生。一、 偷盜。叁、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即說離間語、破語。六、惡口,即惡語、惡罵。七、绮語,即雜穢語、非應語、散語、無義語。乃從染心所發者。八、貪欲,即貪愛、貪取、悭貪。九、嗔恚。十、邪見,即愚癡。離以上十惡,則爲十善。依此順序,屬身業者叁,屬口業者四,屬意業者叁。
【十善業】指身口意叁業中所行的十種善行爲。稱爲十善,又作十善業道。此十善業道有身、語、意叁方面,身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語善業即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意善業即不貪、不嗔、不癡。
【十惡業】指身口意所行的十種惡行爲,稱爲十惡,又作十不善業道。此十不善業道有身、語、意叁方面,身惡業即殺生、偷盜、邪淫;語惡業即妄語、绮語、兩舌、惡口;意業即貪欲、嗔恚、愚癡。
【十隨眠】又作十使、十見、十大惑。即是貪、嗔、癡、慢、疑、惡見等六種根本煩惱中,惡見開爲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合計有十種。其中推求理而性猛利的五種煩惱稱爲五利使(有身、邊執、邪、見取、戒禁取),其性遲鈍之五種煩惱稱爲五鈍使(貪、嗔、癡、慢、疑),合稱十隨眠。
【十一善】唯識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十一善心所:一、信,謂于一切善法,忍可樂欲而不疑。有信實有(于諸法實事之理中,甚深信忍)、信有德(于叁寶真淨之德中,甚深信樂)、信有能(于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甚深信力)叁種。二、慚,慚者羞惡之心,謂心常知慚,崇重賢善,恥往昔所作過惡,則能對治無慚,息諸惡行。叁、愧,愧者廉恥之心,謂心常知愧,不爲暴惡,悔往昔所作過非,則能對治無愧,息諸惡業。四、無貪,謂于五欲順情等境,心生厭離而無所染著。五、無嗔,謂于五欲違情等境,心常忍辱,不起忿怒。六、無癡,謂于一切理事等法,明解決了,無所迷惑。七、勤,謂于一切善法,精進修習,不生懈怠,圓滿善業。八、安,安即輕安。謂遠離粗重惱亂,及除障定之法,調暢身心,而轉安適。九、不放逸,謂精進身、口、意叁業,于所斷之惑及所修之善,加功勇猛,速令成滿世間出世間之一切善法,而無放逸。十、行舍,謂精進身、口、意叁業,令心平等,寂靜而住,舍離一切掉舉、昏沈等障。十、不害,謂于一切有情衆生,無所損惱,不加嗔恚,常運慈悲之心,拔其危苦,與其安樂。見《成唯識論》卷六。
【十一勝】十二因緣中,爲發業支的無明,有十一種殊勝事,即爲:一、所緣勝者,謂無明遍緣于染淨。二、行相勝者,謂無明能隱真顯妄。叁、因緣勝者,謂無明爲惑業之生本。四、等起勝者,謂無明等能發起能引(行支)、所引(識等五支)、能生(愛等叁支)、所生(生等二支)之緣起法。五、轉異勝者,謂無明能于隨眠、纏縛、相應、不共等四轉起之相用而異。六、邪行勝者,由迷于無明谛理,而起增益(有執常見)、損減(空執斷見)之行相。七、相狀勝者,無明微細之自相,遍轉愛與非愛諸法之共相。八、作業勝者,無明能爲生死所依之事業,亦能爲障礙涅槃之事業。九、障礙勝者,無明能障礙勝法(無漏有爲)、廣法(無漏無爲)。十、隨轉勝者,無明能隨轉叁途至有頂。十一、對治勝者,無明非有漏智所對治,而乃見、修二道之無漏智所對治。見《成唯識論述記》卷八。
【十一識】這是攝論宗所立,由阿賴耶識的變異而生起十一種識的差別。即:一、身識,指眼等五根。二、身者識,即染汙識。叁、受者識,又作能受識,指意根,即第八、七、六後叁識。四、應受識,又作彼所受識或塵識,指色等六塵。五、正受識,又作彼能受識或用識,即眼識等能緣之六識界。六、世識,生死相續不斷絕之識。七、數識,一乃至無數算計量度之識。八、處識,又作器識,即四大五塵等之器世間。九、言說識,即依于見聞覺知之一切言說。十、自他差別識,又作自他異識,即自身他身依止之差別,而有地獄、人、天等六趣之差別。十一、善惡兩道生死識,即一切生死不離善惡兩道。此十一識,見唐譯《攝大乘論釋》卷四。
【十二有支】此又稱爲十二因緣有支,十二緣生,這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悟的真理,亦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論,以此來解釋人生痛苦煩惱的起源,及生命流轉的因果。阿含經中所稱的十二支,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據《長阿含·大緣方便經》所載:“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爲此大苦陰聚。”在此十二支中,前者爲後者生起之因,後者緣(緣者憑借意)前者而生起。前者若滅,後者亦滅,故經中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以此說明其相依相待的關系。
【十二有支流轉門】十二有支流轉門,是順觀十二因緣,即有情生命流轉的因果,如《緣起經》曰:“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起愁、歎、苦、憂、惱,是名純大苦蘊集。”此流轉門,相當于四聖谛中的苦、集二谛。
【十二有支還滅門】十二有支還滅門,是逆觀十二因緣,有情生死還滅的因果、即解脫的因果。如《過去現在因果經》謂:“若滅無明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此還滅門,相當于四聖谛中的滅道二谛。
【十二處】爲蘊、處、界叁科之一。指內六根加外六境,此又作十二入。處是“托以生識”的意思,指六識是依托六根六塵而生的,亦即六根六塵是六識所生之處。十二處又稱十二入者,入是“涉入”的意思,謂根能涉塵,塵能入根,根塵互相涉入而生識,並爲識之所入,故稱十二入。此十二處,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合爲十二處。見《百法明門論》。
【十二類生】指衆生依受生的差異,而有各種分類。例如九類生,即指胎、卵、濕、化等四生,再加上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五類;而于此九類中,除去非有想非無想,再加上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等四類,則稱爲十二類生。
【十八不共佛法】此爲十八種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聲聞、緣覺,唯佛與菩薩特有的十八種功德法。此十八不共佛法,爲:一、諸佛身無失,二、諸佛口無失,叁、諸佛念無失,四、諸佛無異想,五、諸佛無不定心,六。諸佛無不知己舍心,七、諸佛欲無減,八、諸佛精進無減,九、諸佛念無減,十、諸佛慧無減,十一、諸佛解脫無減,十二、諸佛解脫知見無減,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諸佛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諸佛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十七、諸佛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十八。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
【十八界】爲蘊、處、界叁科之一。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識、所依
之根與所緣之境等的十八種法。界爲種類、種族之義。謂十八種類自性各別不同,故稱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發生認識的功能),及其所對之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爲認識之對象),以及感官(六根)緣慮對境(六塵)所生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合爲十八種,稱爲十八界。界是界限的意思,即根、塵、識叁者,各有其界限,不相混淆。不但根、塵、識叁者之間各有其界限,根與根之間、塵與塵之間、識與識之間亦各有其界限,如眼根有眼根之界,耳根有耳根之界,乃至眼識有眼識之界,耳識有耳識之界。如眼根以色塵爲界,耳根以聲塵爲界……。眼僅能緣色,不能越色而有見;耳僅能緣聲,不能越聲而有嗅……。色塵以眼根爲界,聲塵以耳根爲界……。眼識必由眼根而發,余根不能;而眼根除發眼識外,亦不能發耳、鼻、舌、身等識,其他根、識亦然,各有其界,故名十八界。
【了】《成唯識論》卷二曰:“了謂了別,即是行相。”何謂行相?以能緣之心,行履于所緣之境的作用,稱爲行相。此行相就是指心識四分中“見分”的作用。
【了別境能變】叁能變識之一,又稱第叁能變,全稱了別境能變,即指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此六識具有明白了別粗顯的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之作用,故稱了別境能變。《唯識叁十頌》曰:“次第叁能變,差別有六種。”差別有六種者,謂了別境識是前六識的總名,若分別來說,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了別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境。
【了義】乃直接顯了法義。與不了義合稱二義。凡直接、完全顯了述盡佛法道理之教,稱爲了義教,如諸大乘經說生死、涅槃無異者。宣說此道理的經典,稱爲了義經,爲佛所說。而若順應衆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顯了義法,而漸次以方便教相引導,則稱不了義教,如諸經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者。而說此不了義教之經典即稱不了義經,乃菩薩因人之所說。了義是真實的異名,不了義是方便的異名。
【人法二空】又稱我法二空、生法二空。無人我的執著,以身爲五蘊和合,實無常一主宰的我體,稱爲人空;無我法之執,以色等諸法亦歸于空而無實性,稱爲法空。一般而言,小乘說一切有部主張“我空法有”,故僅立我空,不說法空。
【人法二執】人我執與法我執。即計著人之實有爲人我執,計著法之實有爲法我執,此與我法二執同一意義,全稱人我執法我執,或生我執法我執。人我爲法我之果,二乘人僅斷果之人我,菩薩更斷因之…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