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我。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所載。
【入地叁心】修唯識行,于修道位的十地位,十地各有入、住、出叁心。入地未久,稱爲入心;久住時分,稱爲住心;久住之後漸近後位,稱爲出心。事實上,每一心都要經過若幹大劫。
【力波羅蜜多】爲十波羅蜜多之一,修唯識行,入修道位,修十種勝行,十勝行即是十波羅蜜多,其中第九即是力波羅蜜多,此有二種:一、思擇力,就是菩薩以思惟抉擇之力,知所當行與不當行。二、修習力,就是以修習力,修習所思擇的當行之法。參閱“十波羅蜜多”條。
叁劃
【叁十唯識論】參閱:《唯識叁十頌》。
【叁分別】這是心識思考分別的叁種方式。一者自性分別,以尋或伺心所爲體,直接認識對境之直覺作用。二者計度分別,與意識相應,以慧心所爲體之判斷推理作用。叁者隨念分別,與意識相應,以念心所爲體,而能明記過去經曆之事的追想記憶作用。在六識之中,前五識僅有自性分別,而第六識則具足叁種分別。見【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
【叁不退屈】菩薩修唯識行,有叁退屈,成唯識論卷九,有叁不退屈說,意思是修勝行時,有叁退屈,如果以叁事練磨其心,于所證修勇猛不退。一者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心便退屈;引他人已證大菩提者,練磨自心,勇猛不退。二聞施等波羅蜜多甚難可修,心便退屈;反省自己意樂能修布施等,練磨自心,勇猛不退。叁者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心便退屈;引他人粗善尚得妙果,況己妙因?練磨其心,勇猛不退。由以上叁事練磨其心,堅固熾然修諸勝行。見《成唯識論》卷九。
【叁不善根】指其體不善,能成爲一切不善法之因的叁種不善。即貪不善根、嗔不善根、癡不善根。爲“叁善根”的對稱。貪者,染著順境;嗔者,忿怒逆境;癡者,無明、不辨事理。此叁煩惱乃生起諸惡的根本,故稱不善根。此外,叁不善根均與六識相應。見《成唯識論》卷六。
【叁支】因明學用語,爲叁支作法的略稱。此爲陳那及其弟子商羯羅主等新因明論師所立,依宗(命題)、因(理由)、喻(譬喻)而成立的因明論式。
【叁世因果】叁世,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世間所有的一切事物或現象,在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的遷流中,爲一因果的連鎖。過去者爲因,現在者爲果;現在者爲因,未來者爲果,此稱爲叁世因果。佛教理論,有情的生命流轉,以過去的業力爲因,招感現在之果,複以現在的業力爲因,招感未來之果,如是因果相續,生死無窮,這就是迷界有情生死流轉的因果。
【叁世兩重因果】小乘說一切有部,在十二有支流轉中,以五取蘊爲體,建立叁世兩重因果。即無明、行兩支,是過去世的惑業,爲招感現世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的因,識等五支是現在世的果,這是一重因果。愛、取、有叁支,是現在世的因,愛、取是煩惱,有是業,現在世的惑業,爲招感未來世苦果的因,未來世的老、死二支,是現在世惑業之因所招感的果。這稱爲叁世兩重因果。
【叁世俗】指叁俗谛。唯識宗依遍、依、圓叁性所立。叁種世俗爲:一假世俗,爲遍計所執性。即以世俗爲名,無體性而唯有名者。于四俗中相當于第一世間世俗。二、行世俗,爲依他起性。行,即遷流之義。有爲之行,其體爲世俗。于四俗中相當于第二道理世俗、第叁證得世俗。叁、顯了世俗,爲圓成實性。即指斷除染汙之依他起性及遍計所執性,依此二空門所顯現之真如。于四俗中相當于第四勝義世俗。見《成唯識論》卷八。
【叁世間】又稱叁種世間。乃世間的之叁種類別,經論中諸說不一,《大智度論》卷七十載,世間有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國土世間等叁種。一、五陰世間,又作五衆世間、五蘊世間。此世間之衆生能成之法,其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各各差別。二、衆生世間,又作假名世間。指五蘊所成之假名之衆生各各差別。叁、國土世間,又作住處世間。此世間之衆生所依之住處國土各各差別。
【叁有爲】指叁種有爲法。又作叁有爲相、叁相。即:一、色法,乃質礙之法,小乘俱舍宗指爲五根、五境、無表色之十一法;大乘法相宗指爲五根、五境、法處所攝色之十一法。二、心法,乃慮知之法,小乘俱舍宗指爲一心王及四十六心所;大乘唯識宗指八心王及五十一心所。叁、非色非心法,異于色、心二法,小乘俱舍宗指爲十四不相應法;大乘唯識宗指爲二十四不相應法。此叁者皆由因緣之造作,故稱有爲法。一切法中除無爲法,余悉有爲法。見《大乘義章》卷二。
【叁地斷障證真】十地中發光地的菩薩,加功用行,發起深廣之心,如法修行,智慧光發,即斷闇鈍障(謂忘失聞、思、修叁慧,照法不能顯現),證勝流真如,此真如流出教法,于余教法極爲勝。參閱“十地”條。
【叁身】又作叁佛身,身者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爲法身,智法之聚集稱爲報身,功德法之聚集稱爲應身。又作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解深密經》卷五所說叁身,爲法身、解脫身、化身。其中化身指八相示現之身;解脫身指五分法身;法身指于諸地波羅蜜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之妙果。蓋五分法身,聲聞獨覺亦可得之,故單就此身而言,二乘與如來無異。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叁載:“二乘道究竟果,名解脫知見。二乘解脫知見中無叁身,菩薩解脫知見中有叁身差別。何以故?二乘不能滅智障,無一切智故,不得圓滿清淨法身,無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無應化兩身。”故知二乘之解脫身,無法身及應、化等身。
【叁身叁德】叁身即法身、報身、應身;叁德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二者配列,則法身爲法身之德,報身爲般若之德,應身爲解脫之德。參閱“叁身”條。
【叁性】亦稱叁自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此叁自性,爲唯識宗一切法義的根本。義淨叁藏撰《南海寄歸內法傳》,有雲:“相宗以叁性爲宗”。法相宗以唯識爲中道,即是正顯非空非有,簡遮偏空偏有的意思。行者審觀一切法,無一法偏于有,亦無一法偏于空,無不具備中道妙理。此若約橫向而觀之,即是叁自。《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謂:謂諸法相略有叁種,何等爲叁,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叁者圓成實相。”此中的相字,在此亦作性字解釋。在叁自性中,以依他起性爲中心。諸法皆仗因托緣而起,有情于此因緣和合的假法上,若執著計較,認爲是實我、實法,就是遍計所執性;有情在依他起的假法上,了知諸法緣起,皆無本質自性,這就是圓成實性。若換一個方式表達,遍計所執性,是有情在依他起法上假立名相而起的。這本是情識上的妄有,而有情于此假立的名相上執著計較,這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諸法是衆多因緣和合而生起,如以水、土和泥而成瓶缽,這是因緣和合的假有,本身沒有體性,所以是依他(因緣)起性。圓成實性,是依他起諸法的體性,具有圓滿、成就、實性叁義,也就是真如實性。《成唯識論》卷八曰:“叁種自性,皆不離心、心所法。謂心、心所及所變現,衆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華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名圓成實。是故此叁不離心等。”
【叁性中道】唯識宗以叁性爲中道,即是把中道和叁自性叁無性結合起來,稱叁性中道。《成唯識論》卷七曰:“遠離增減邊,唯識義成,契會中道,無偏執故。”本宗以“萬法唯識所變”,客觀的事物本不存在,偏執之人認爲是實有,這就是增;本宗以世間萬法是因緣和合的假有,偏執的人認爲是空,這就是減。遠離增減非空非有,才是中道。《成唯識論》卷七又曰:“我、法非有,空識非無,離有離無,故契中道。”
【叁性各具中道】唯識中道,是建立在叁自性與叁無性的基礎上。即一切法的每一法,各具非空非有二義。即遍計所執性,情有故非空,理有故非無;依他起性,如幻故非有,假有故非空;圓成實性,真空故非有,妙有故非空。如此、則一一法上,各具叁性非空非有中道。此名叁性各具中道,亦名一性中道。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七。
【叁性業】指善、不善、無記等叁性的業。即:一、善業,又作安穩業。能得可愛異熟(人天之善果)及涅槃之業。二、不善業,又作不安穩業。能招非愛異熟(叁途之惡果)之業。叁、無記業,非善、非惡之業,稱爲無記,即不招結果之業。見《俱舍論》卷十五。
【叁性對望中道】叁性對望中道,亦是建立在遍、依、圓叁性上。在叁性之中,遍計所執性,是我人的虛妄分別,顯現于妄情上情有理無的妄法。依他起性,是仗因托緣生起,雖無體性,卻有相用,這是假有實無的假法。圓成實性,是諸法的體性,這是實有相無的實法。所以在叁性之中,遍計所執是空,依他圓成是有,空有對望,則非空非有。而真空妙有之中道亦由此而建立。此名叁性對望中道,亦稱一法中道。叁性爲唯識宗立論的根本,唯識宗以一切不離心爲義,《成唯識論》卷八曰:“叁種自性,皆不離心、心所法。謂心、心所及所《變現,衆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華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名圓成實。是故此叁不離心等。”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七。
【叁性種子】依善等叁性說,有漏種子中包括有善種子、不善種子、無記種子;無漏種子惟是純善種子。
【叁所依】指因緣依、增上緣依、等無間緣依。這是唯識宗所立的教義。此指心、心所生起作用時,所依靠的叁種緣,即是“四緣”中除所緣緣以外的叁緣。一、因緣依,又稱種子依、根本依。是指産生心、心所直接因緣的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因緣依廣指通于一切有爲法,而…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