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子依則僅限于種子。二、增上緣依,又作俱有依。是指與心、心所同時存在,而爲其所依,給予力量起作用之緣。如眼等五根即是。此可分爲四依,即一者同境依,前五識以五根爲同境依。二者分別依,指第六識,因意識有分別,故稱分別依。叁者染淨依,指第七末那識。諸識之染汙、清淨,均依末那識。四者根本依,指第八阿賴耶識。此識爲起諸識之根本。其中,前五識具此四依,第六識具染淨、根本依,第七識僅具根本依,第八識以染淨依爲俱有依。叁、等無間緣依,又作開導依。指避開現行位,引導後念心、心所,使其順序生起之前滅意根。爲八識在前念消滅時之自類心與心所。四緣中之等無間緣廣通于心所,但開導依則僅限于心王。見《成唯識論》卷四。
【叁受】叁受之受,即五蘊中色、受、想、行、識的受蘊,也是心所有法五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受者領納之義,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感受。《成唯識論》曰:“受謂領納順違境相爲性,起愛爲業,能起合離二非欲故。”這在《大乘廣五蘊論》說的更明白一點:“雲何受蘊,受有叁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受者,謂此滅時,有和合欲;苦受者,謂此生時,有乖離欲;不苦不樂受者,謂無二欲。無二欲者,謂無二和合及乖離欲,受謂識之領納。”
受也是“十二緣生”中第七支“觸緣受、受緣愛”的受,所以《緣起經》中說,“受有叁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受以領納爲性,領納、就是感受外境。受所領納的外境,有順益境,有違損境,有順違俱非境。緣順益境,就是樂受;緣違損境,就是苦受;緣順違俱非境,就是中容受、此亦稱舍受。對于樂受有“和合欲”,舍不得離開,對于苦受有“乖離欲”,避之唯恐不及。對于非苦非樂的中容受,既無和合欲,亦無乖離欲。受是主觀的感覺,苦樂是比較而來,沒有一定標准,不能以客觀標准來衡量。
【叁明】又作叁達、叁證法。指達于無學位,除盡愚闇,而于叁事通達無礙的智明。即:一、宿命智證明,又作宿住智證明、宿命明。即明白了知我及衆生一生乃至百千萬億生之相狀的智慧。二、生死智證明,又作生智證明、天眼明、天眼智。即了知衆生時、善色惡色,或由邪法因緣成就惡行,命終生惡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緣成就善行,命終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狀的智慧。叁、漏盡智證明,又作漏盡智明、漏盡明、漏盡智。即了知如實證得四谛之理,解脫漏心,滅除一切煩惱等之智慧。參閱“六神通”。
【叁法忍】又作叁忍。謂悟解叁種法理且認證之。忍者體悟、認識事理而心安之意。叁忍是:一、音響忍,又作隨順音聲忍、生忍。指聽聞教法而得心安。系在十信位者,尋聲而悟解,故稱音響忍。二、柔順忍,又作思惟柔順忍、柔順法忍。乃隨順真理,賴一己之思考而得悟。系叁賢位者,伏其業惑,令六塵無性不生,故稱柔順忍。叁、無生法忍,又作修習無生忍、無生法忍。謂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離一切相而證悟實相。
【叁科】一切諸法分爲叁類,即蘊、處、界,此稱爲叁科。蘊、處、界作陰、界、入,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五蘊,又作五陰,指色、受、想、行、識。二、十二處,又作十二入。指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叁、十八界,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叁科開合之理由,《俱舍論》卷一載,依智愚的差別,對愚于心所者細別心所而說五蘊,對愚于色法者細別色法而說十二處,對愚于色、心二法者細別色、心二法而說十八界;依根之利鈍,對利根者說五蘊,爲中根者說十二處,爲鈍根者說十八界;依樂欲之不同,爲欲略者說五蘊,爲欲中者說十二處,爲欲廣者說十八界。即由叁科觀察人及世界,依愚夫迷悟之不同情況,破我執之謬,立無我之理。見《大乘廣五蘊論》。
【叁界九地】叁界,指衆生賴以生存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有情在生死流轉中依其境界所分的叁階級;系迷于生死輪回等生存界(即有)的分類,故稱作叁有生死,或單稱叁有。此叁界或叁有,爲:一、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二、色界、色爲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衆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禅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叁、無色界,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九地爲,即有情九種生存的處所。九地爲:一、五趣雜居地,爲欲界的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六欲天)等有情雜居之所。二、離生喜樂地,爲色界的初禅天。叁、定生喜樂地,爲色界第二禅天。四、離喜妙樂地,爲色界第叁禅天。五。舍念清淨地,爲色界的第四禅天。六、空無邊處地,爲無色界第一天。七、識無邊處地,爲無色界的第二天。八、無所有處地,爲無色界的第叁天。九、非想非非想處地,爲無色界第四天——即有頂天。
【叁苦】依苦之性質來分,分爲苦苦、壞苦、行苦叁種。一、苦苦,有漏行蘊中,諸非可意的苦受法,逼惱身心之苦。二、壞苦,諸可意的樂受法,生時爲樂,壞時逼惱身心之苦。叁、行苦,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余的舍受法,爲衆緣所造,難免生滅遷流,故聖者觀見之,于身心皆感逼惱,故稱爲行苦。另有解釋,苦苦,指寒熱饑渴等苦緣所生之苦,此相當于生理上的、肉體上的苦。這也包括著因病痛、鞭撻棒擊刀割等所生的苦,此即叁受中的苦受。壞苦:樂境變壞所生的苦,此相當于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苦。如錢財損失,名譽受損,親人死亡等,精神上感到的痛苦。叁、行苦:此指一切有爲法無常變遷之苦。行苦的行,即是諸行無常的行。萬法因緣和合,遷流變異,全屬無常,無常即苦。但這是一種行相微細,一般人不易察覺到的苦。
【叁思】心識緣境,與意識相應的思心所,對境的叁種審慮作用。即:一、對境取正因邪因俱相違等之相,加以審察思慮,稱爲審慮思。二、審慮後,決定其意,稱爲決定思。叁、決定之後,方才發動身、語二業,稱爲動發勝思。又以其勢力強勝,故謂之勝。其中,前二思爲意業。動發勝思又可分爲動身思與發語思,動身思爲身業,發語思爲語業。
【叁乘】乘是交通工具的意思,叁乘即叁種交通工具,比喻運載衆生渡越生死之流,到涅槃彼岸的叁種法門。就衆生根機之不同,佛應之而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叁種教法。一、聲聞乘,聞佛聲教而得悟道,故稱聲聞。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此四谛爲乘。二、緣覺乘,又作辟支佛乘、獨覺乘。觀十二因緣覺真谛理,故稱緣覺。始觀無明乃至老死,次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由此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乃以此十二因緣爲乘。叁、菩薩乘,又作大乘、佛乘,求無上菩提,願度一切衆生,修六度萬行,以此六度爲乘。前二乘唯自利,無利他,故總稱小乘,菩薩乘自利利他具足,故爲大乘。
【叁時教】又作叁時教判,指佛陀教法的叁個時期。唯識宗的叁時教判,是唐代窺基,根據《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之叁時說而立的。《成唯識論述記》卷一稱:一、第一時教,釋尊于初時爲發趨聲聞乘者宣說四谛之理,稱爲第一時有教。指《阿含經》等所說“我空法有”之旨,謂一切存在均由因緣所生滅,故無實體,然實有構成存在之要素,故稱有教,指小乘。二、第二時教,釋尊爲發趨大乘者講說“諸法皆空”之理,如《般若經》等之說,謂一切萬法本來即爲空,此系否定之教法,稱爲空教,指大乘空宗。叁、第叁時教,釋尊普爲發趨一切乘者講說中道之義,如《華嚴經》、《解深密經》等,以叁性叁無性之說,談空之真意,肯定非有非無之中道,故稱中道教,指唯識宗。
【叁時業】叁時業是順現受業、順次受業、順後受業。一、順現受業:以猛利業力,現在感受異熟果之善不善業,今世受報。二、順次受業:又名順次生受業,即今生所作感異熟果的善不善業,次生受報。叁、順後受業:即今生所作感異熟果的善不善業,至第叁生以後受報。見《俱舍論》所載。
【叁時學會】民國初年,在北平成立的唯識學研究團體。叁時學會的前身是“法相研究會”,爲韓清淨、朱芾煌等于民國十年創立的。民國十六年,“法相研究會”改組爲“叁時學會”,參加的成員有葉恭綽、梅光羲、徐鴻寶、林宰平、朱芾煌、周叔迦、韓哲武、饒風璜、徐森玉等,由韓清淨任會長。該會以講習、研究、譯述及刻印佛教經藏爲工作重點,此外並舉辦救濟、施醫等社會慈善事業。該會所刻佛書,以版本精美稱著。民國十九年,範成法師在山西趙城廣勝寺發現金代雕刻的藏經,叁時學會命會員徐森玉赴山西,選出宋代以後失傳的法相唯識方面孤本典籍四十六種,借出製版影印,命名曰《宋藏遺珍》,線裝本一百二十冊,爲學術界所重視。此會迄今仍然存在。前北京廣濟寺住持正果法師(一九一叁——一九八七),六Ο年代曾擔任叁時學會研究室主任。
【叁能變】唯識宗主張,“識”能轉變生起一切萬法,或變現爲心內主觀(見分)與客觀(相分)認識作用之主體,故稱爲能變。依其作用之特性,能變有異熟、思量、了境等叁種。一、異熟能變,又稱第一能變、初能變,即第八阿賴耶識。第八識系六道衆生所各有的果報,其報由引業牽引,而爲恒常相續之總報體,故稱爲異熟…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