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P11

  ..续本文上一页种子依则仅限于种子。二、增上缘依,又作俱有依。是指与心、心所同时存在,而为其所依,给予力量起作用之缘。如眼等五根即是。此可分为四依,即一者同境依,前五识以五根为同境依。二者分别依,指第六识,因意识有分别,故称分别依。三者染净依,指第七末那识。诸识之染污、清净,均依末那识。四者根本依,指第八阿赖耶识。此识为起诸识之根本。其中,前五识具此四依,第六识具染净、根本依,第七识仅具根本依,第八识以染净依为俱有依。三、等无间缘依,又作开导依。指避开现行位,引导后念心、心所,使其顺序生起之前灭意根。为八识在前念消灭时之自类心与心所。四缘中之等无间缘广通于心所,但开导依则仅限于心王。见《成唯识论》卷四。

  【三受】三受之受,即五蕴中色、受、想、行、识的受蕴,也是心所有法五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受者领纳之义,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感受。《成唯识论》曰:“受谓领纳顺违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二非欲故。”这在《大乘广五蕴论》说的更明白一点:“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受者,谓无二欲。无二欲者,谓无二和合及乖离欲,受谓识之领纳。”

  受也是“十二缘生”中第七支“触缘受、受缘爱”的受,所以《缘起经》中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受以领纳为性,领纳、就是感受外境。受所领纳的外境,有顺益境,有违损境,有顺违俱非境。缘顺益境,就是乐受;缘违损境,就是苦受;缘顺违俱非境,就是中容受、此亦称舍受。对于乐受有“和合欲”,舍不得离开,对于苦受有“乖离欲”,避之唯恐不及。对于非苦非乐的中容受,既无和合欲,亦无乖离欲。受是主观的感觉,苦乐是比较而来,没有一定标准,不能以客观标准来衡量。

  【三明】又作三达、三证法。指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通达无碍的智明。即:一、宿命智证明,又作宿住智证明、宿命明。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的智慧。二、生死智证明,又作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即了知众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的智慧。三、漏尽智证明,又作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参阅“六神通”。

  【三法忍】又作三忍。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者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三忍是:一、音响忍,又作随顺音声忍、生忍。指听闻教法而得心安。系在十信位者,寻声而悟解,故称音响忍。二、柔顺忍,又作思惟柔顺忍、柔顺法忍。乃随顺真理,赖一己之思考而得悟。系三贤位者,伏其业惑,令六尘无性不生,故称柔顺忍。三、无生法忍,又作修习无生忍、无生法忍。谓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

  【三科】一切诸法分为三类,即蕴、处、界,此称为三科。蕴、处、界作阴、界、入,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五蕴,又作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二、十二处,又作十二入。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三、十八界,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三科开合之理由,《俱舍论》卷一载,依智愚的差别,对愚于心所者细别心所而说五蕴,对愚于色法者细别色法而说十二处,对愚于色、心二法者细别色、心二法而说十八界;依根之利钝,对利根者说五蕴,为中根者说十二处,为钝根者说十八界;依乐欲之不同,为欲略者说五蕴,为欲中者说十二处,为欲广者说十八界。即由三科观察人及世界,依愚夫迷悟之不同情况,破我执之谬,立无我之理。见《大乘广五蕴论》。

  【三界九地】三界,指众生赖以生存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有情在生死流转中依其境界所分的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的分类,故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此三界或三有,为:一、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二、色界、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三、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九地为,即有情九种生存的处所。九地为:一、五趣杂居地,为欲界的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六欲天)等有情杂居之所。二、离生喜乐地,为色界的初禅天。三、定生喜乐地,为色界第二禅天。四、离喜妙乐地,为色界第三禅天。五。舍念清净地,为色界的第四禅天。六、空无边处地,为无色界第一天。七、识无边处地,为无色界的第二天。八、无所有处地,为无色界的第三天。九、非想非非想处地,为无色界第四天——即有顶天。

  【三苦】依苦之性质来分,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一、苦苦,有漏行蕴中,诸非可意的苦受法,逼恼身心之苦。二、坏苦,诸可意的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三、行苦,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余的舍受法,为众缘所造,难免生灭迁流,故圣者观见之,于身心皆感逼恼,故称为行苦。另有解释,苦苦,指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此相当于生理上的、肉体上的苦。这也包括著因病痛、鞭挞棒击刀割等所生的苦,此即三受中的苦受。坏苦:乐境变坏所生的苦,此相当于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苦。如钱财损失,名誉受损,亲人死亡等,精神上感到的痛苦。三、行苦:此指一切有为法无常变迁之苦。行苦的行,即是诸行无常的行。万法因缘和合,迁流变异,全属无常,无常即苦。但这是一种行相微细,一般人不易察觉到的苦。

  【三思】心识缘境,与意识相应的思心所,对境的三种审虑作用。即:一、对境取正因邪因俱相违等之相,加以审察思虑,称为审虑思。二、审虑后,决定其意,称为决定思。三、决定之后,方才发动身、语二业,称为动发胜思。又以其势力强胜,故谓之胜。其中,前二思为意业。动发胜思又可分为动身思与发语思,动身思为身业,发语思为语业。

  【三乘】乘是交通工具的意思,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之流,到涅槃彼岸的三种法门。就众生根机之不同,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一、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二、缘觉乘,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三、菩萨乘,又作大乘、佛乘,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前二乘唯自利,无利他,故总称小乘,菩萨乘自利利他具足,故为大乘。

  【三时教】又作三时教判,指佛陀教法的三个时期。唯识宗的三时教判,是唐代窥基,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之三时说而立的。《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一、第一时教,释尊于初时为发趋声闻乘者宣说四谛之理,称为第一时有教。指《阿含经》等所说“我空法有”之旨,谓一切存在均由因缘所生灭,故无实体,然实有构成存在之要素,故称有教,指小乘。二、第二时教,释尊为发趋大乘者讲说“诸法皆空”之理,如《般若经》等之说,谓一切万法本来即为空,此系否定之教法,称为空教,指大乘空宗。三、第三时教,释尊普为发趋一切乘者讲说中道之义,如《华严经》、《解深密经》等,以三性三无性之说,谈空之真意,肯定非有非无之中道,故称中道教,指唯识宗。

  【三时业】三时业是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一、顺现受业:以猛利业力,现在感受异熟果之善不善业,今世受报。二、顺次受业:又名顺次生受业,即今生所作感异熟果的善不善业,次生受报。三、顺后受业:即今生所作感异熟果的善不善业,至第三生以后受报。见《俱舍论》所载。

  【三时学会】民国初年,在北平成立的唯识学研究团体。三时学会的前身是“法相研究会”,为韩清净、朱芾煌等于民国十年创立的。民国十六年,“法相研究会”改组为“三时学会”,参加的成员有叶恭绰、梅光羲、徐鸿宝、林宰平、朱芾煌、周叔迦、韩哲武、饶风璜、徐森玉等,由韩清净任会长。该会以讲习、研究、译述及刻印佛教经藏为工作重点,此外并举办救济、施医等社会慈善事业。该会所刻佛书,以版本精美称著。民国十九年,范成法师在山西赵城广胜寺发现金代雕刻的藏经,三时学会命会员徐森玉赴山西,选出宋代以后失传的法相唯识方面孤本典籍四十六种,借出制版影印,命名曰《宋藏遗珍》,线装本一百二十册,为学术界所重视。此会迄今仍然存在。前北京广济寺住持正果法师(一九一三——一九八七),六Ο年代曾担任三时学会研究室主任。

  【三能变】唯识宗主张,“识”能转变生起一切万法,或变现为心内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认识作用之主体,故称为能变。依其作用之特性,能变有异熟、思量、了境等三种。一、异熟能变,又称第一能变、初能变,即第八阿赖耶识。第八识系六道众生所各有的果报,其报由引业牵引,而为恒常相续之总报体,故称为异熟…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