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P12

  ..續本文上一頁,或稱異熟能變、異熟識、真異熟。而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與貧富貴賤等個別之果報,系由滿業而來之別報體;然以其報體有斷絕,故不稱異熟,而稱異熟生。若自賴耶叁位而言,異熟識之名即相當于善惡業果位。二、思量能變,又稱第二能變,即指第七末那識。以第七識爲恒審思量之識,故稱思量能變。在諸識中,雖然第六、第七識均能思量,然以第六識有間斷,故不稱思量能變。叁、了境能變,又稱第叁能變,全稱了別境能變,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此六識具有明白了別顯著之對象(如色、聲等)之作用,故稱了別境能變。見《唯識叁十頌》。

  【叁善根】指對治叁不善根的叁種心所。即:一、 無貪善根,又作不貪善根。于五欲之境不貪不著、不愛不樂。此無貪法是善種性,能爲無量善法之根本,故稱無貪善根。二、無嗔善根,又作不恚善根。于一切衆生不生憤恚,不欲損惱。此無嗔法是善種性,能爲無量善法之根本故稱無嗔善根。叁、無癡善根,又作不癡善根。于一切諸法皆悉明了通達,能了知善法、不善法、有罪法、無罪法、應修法、不應修法。此無癡法是善種性,能爲無量善法之根本,故稱無癡善根。叁善根于一心中具足可得,通六識及有漏、無漏,遍與一切善心相應俱起,而爲諸善之根本。《大毗婆沙論》卷一一二,更以能生善、養善、增善、長善、益善、持善、廣布善法等解爲善根之義。

  【叁無生忍】“忍”是體悟、認識事理而心安的意思。叁無生忍,是唯識宗依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叁自性所立。無生忍爲無生法忍的略稱。遠離生滅的真如實相理體,稱爲無生法;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動,稱爲無生法忍。因菩薩觀諸法性空,入于見道初地,而了見一切法畢竟不生之理,是爲無生法忍。《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載,不退轉地之菩薩,依遍、依、圓等叁性,可得如下叁種之無生忍:一、本性無生忍,謂菩薩觀遍計所執之體性都無。二、自然無生忍,謂菩薩觀依他起諸法皆爲因緣所生。叁、惑苦無生忍,又作煩惱苦垢無生忍。菩薩證知諸法之實性爲真如法性,安住于無爲,不與一切雜染相應,而本自寂靜。《成唯識論述記》卷九載:“顯揚雲,此叁忍在不退地,即初地已去、證叁性時,得此叁也。”

  【叁無性】這是系針對遍計所執等叁自性而說的,此又稱爲叁無自性性、叁種無性。即就遍、依、圓叁性,而論各無自性之義。一、相無性,又稱相無自性性,是針對遍計所執性而立。因爲遍計所執性爲“情有理無”之法,迷情之上雖是有,唯不過是當情所現的假相,譬如空華,于理而言,體、相俱無,故稱相無性。二、生無性,又稱生無自性性,是針對依他起性而立。因爲依他諸法乃托衆緣而生,無定實之性,譬如幻事,故稱生無性。叁、勝義無性,又稱勝義無自性性、無真性、第一義谛無自體相。乃針對圓成實性而立。以上見《解深密經》卷二所載。此外,《唯識叁十頌》有雲:“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參閱“叁自性”條。

  【叁無漏根】指叁種不受染汙、不起煩惱的無漏根,屬二十二根的後叁根。此叁無漏根,是以意、樂、喜、舍、信、勤、念、定、慧等九根爲體而立,以其有增上之力用,能産生無漏清淨之聖法,故稱爲根。此叁無漏根爲:一、未知當知根,屬見道位,此位之人無始以來未曾聞四谛真理,欲知彼真如谛理,遂修習地前方便解行,故稱未知欲知根。二、已知根,又作欲知未知根。屬修道位,即已知四谛真理,並已斷除迷理之惑,但爲斷除迷事之惑,進而觀四谛之理,清楚了知四谛之境,故稱已知根。叁、具知根,乃具有洞知四谛理的無學位,以其已斷諸煩惱,一切所作具辦,故其九根稱爲具知根。見《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

  【叁無漏學】指戒、定、慧叁學。在凡夫之身爲有漏(有煩惱、垢染),在聖者之身則爲無漏(無煩惱、清淨)。故謂聖者之叁學爲叁無漏學。

  【叁量】叁量,是現量、比量、非量。量是認識、知識,也是測量的准繩。如以鬥量米,以尺量布,以至于以秤量物。唯識學立有叁量,是明心識所具的量度。在我人的心識活動中,能認識的作用是識,所認識的對象是境,在此能認識與所認識之間,心識是能量,所認識之境是所量,此能量與所量之間,有識量的生起。如販布者不用尺量,則不知布的長度,吾人心識認識外境,如果沒有心識的計慮量度,則不知此境是黑是白,是圓是方,可見識量在認識作用上的重要性。以能量量所量,所得之果曰量果。識之量度有叁種,隨因的不同,其果亦有差別。此叁量爲:一、現量:現量是能緣之心,量所緣之境時,不起分別計度所獲之量果。但現量之境,要具備叁個條件,即一者是現在,以簡別于過去或未來。二者心識認識的對象必須要顯現出來,亦即必須是現行位之法,在種子位不能成爲現量。叁者現有,在能所位上,即能量之識與所量之境,都是明白現前,和合俱有。二、比量:心識所量度的對象,沒有呈現在前,但可藉著知識經驗,推測比度而獲致量果。如見山下有煙,推知該處有火;見牆外有雙角,推知牆外有牛。叁、非量:此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即是于所緣之境,以錯覺之心錯爲分別所獲致之量果,如見繩以爲是蛇,見騾誤認爲馬,都屬于非量。

  八識緣境,前五識量度之境,是根塵相對的而生識的直接感覺,此時無分別心,不雜名言,所以是現量。例如眼識緣色,唯緣青黃赤白四實色,不緣長短方圓之假色、及取舍伸屈之形色。但當五俱意識生起,有了分別,就墮入比量或非量了。第六識通于叁量,在五俱意識初起刹那,也是現量,第二念就有了分別,即是比量或非量。第七識唯緣第八識的見分執爲自我,唯是非量。第八識緣根身、器界、種子,唯是現量。

  【叁解脫門】指得解脫到涅槃的叁種法門。略稱叁解脫、叁脫門,即空、無相、無願叁門。一、空解脫門:觀一切法皆無自性,由因緣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達,則于諸法而得自在。二、無相門:又稱無想門。謂既知一切法空,乃觀男女一異等相實不可得;若能如此通達諸法無相,即離差別相而得自在。叁、無願門:又作無作門、無欲門。謂若知一切法無相,則于叁界無所願求;若無願求,則不造作生死之業;若無生死之業,則無果報之苦而得自在。叁解脫門乃依無漏之空、無相、無願等叁昧而入,此叁昧猶如門戶之能入解脫,故稱叁解脫門。見《俱舍論卷》二十八。

  【叁業】業爲造作、行爲,行爲有身、語、意叁行,此叁種行爲對未來的影響,就稱爲叁業。一、, 身業,指身所作及無作之業,有善有惡,若殺生、偷盜、邪淫等爲身惡業;若不殺、不盜、不淫,即爲身善業。二、 語業,指口所作及無作之業,有善有惡,若妄語、兩舌、惡語、绮語等爲口惡業;若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绮語則爲口善業。叁、意業,指意所起之業,有善有惡,若貪欲、嗔恚、邪見等爲意惡業;若不貪、不嗔、不邪見則爲意善業。此外,另有非善非惡、無感果之力的無記之身、口、意叁業。見《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叁。

  【叁業假實】身、語、意叁業,在唯識學上有假、實之分。身、語二業有假實二種,意業唯爲實之一種。即:身業之假法:爲取舍伸屈等身形之表色,此攝于十二處的色處中。語業之假法:爲音聲之屈曲,此攝于十二處的聲處中。意業唯實無假。

  【叁摩地】梵語 samadhi,爲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又作叁昧、叁摩提、叁摩地。意譯爲等持、正定、正心行處。即遠離惛沈掉舉,心專住一境之精神作用。叁摩地的語義諸多,若于說一切有部中,爲十大地法之一,與一切心、心所法相應,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惡、無記之叁性,而無別體。見《成唯識論》卷五。

  【叁摩泗多】梵語 samahita,意譯等引、勝定,指由定力所引生的身心安和平等。《成唯識論述記》卷六載,叁摩呬多唯限于定而不通于散;然廣通有心、無心,而以有漏、無漏的五蘊功德爲其體性。等引之地可包含:四靜慮、八解脫、叁等持、五現見叁摩地等四種。故知等引(叁摩呬多)之範圍實較等至(叁摩地)一詞爲廣。

  【叁種成就】指唯識宗所說的種子、自在、現行叁法。成就爲“得”之異名。有情之身中爲色、心諸法所屬,他身及非情等爲己受用之物者,皆由自識所變,故稱爲得。唯識家就有情可成之諸法假立叁種成就,即:一、種子成就,指一切見修所斷的煩惱、任運而起的諸無記法,及生得善等所有種子的未受損害而存在者,此又分二種,即一者體成就,真體永不損害;二者功能成就,其功能作用不須對治。二、自在成就,指須藉由加行所生之善法,及工巧處、變化心、威儀等叁無記之一分加行力所成者。此種子可任運自在,故稱自在成就。叁、現行成就,指一切法之現行。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叁科法之通于有漏、無漏、善、不善、無記等。見《成唯識論》卷一。

  【叁種退屈】菩薩修唯識行,在資糧位所生起的叁種退屈心情,是:一、菩提廣大退屈,修唯識行者,聞得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而生退屈之心。二、萬行難修退屈,修行者以六度萬行,修之甚難,而生退屈之心。叁、轉依難證退屈,修行者以二轉依妙果甚難證得,而生退屈之心。參閱“叁不退屈”條。

  【叁種假】《成唯識論》卷八載︰假有叁種,曰聚集假、相續假、分位假。一、聚集假,如瓶、缽、有情等,是由多種成分聚集而成,故但所成是假。二、相續假,如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只有因果,是相續性,依多法多時而立一假法。叁、分位假,如不相應行是分位性,所以是假。

  【叁種習氣】指名言、我執、有支叁種習氣。由現行氣分熏習所成者,稱爲習氣。即:一、名言習氣,乃依名言熏習所成有爲法的各別親因緣種子。此複有二:一者表義名言,能诠釋義理的音聲差別。二者顯境名言,能了別境界…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