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究竟解脫。此覺悟之智稱爲“一切種智”。
菩薩,前文屢有解說,即發菩提心,“上求大覺,下化有情”的修行者之稱。當然,這只算是初發心的因位菩薩,而不是證了果的大菩薩。
至于大人,本文第叁講曾解釋過,中國儒家以君子爲大人,亦即是對有德者之稱。本經此處所說的大人,是指佛菩薩而說的。總結來說,正宗分的八件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所從而覺悟的八條大道。
(2)精進行道,慈悲修慧
經文中說:“精進行道,慈悲修慧。”精進,在修行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八正道的第六支是“正精進”;叁十七助道品中,四神足科中有“勤神足”。勤神足,指的也是精進;五根科中有“精進根”,五力科中有“精進力”,七覺支科中有“精進覺支”,這些全指的是精進。而四正勤科,四品全是精進,在叁十七品中,精進占了九品,由此可見精進的重要。
經文中說“精進行道”,所謂行,應該包括修行在內,而“八正道”、“叁十七道品”正是必修的科目。所以在此有介紹叁十七道品的必要。叁十七道品,亦名叁十七菩提分法,簡分爲七科,一者四念住,二者四正勤,叁者四神足,四者五根,五者五力,六者七覺支,七者八正道,茲分別述其內容如下:
〈1〉四念住:念是觀念,住是安住,即是于四境界觀察,安住其念,引發定慧,故名念住。此四者是:
1、身念住—觀身不淨。
2、受念住—觀受是苦。
3、心念住—觀心無常。
4、法念住—觀法無我。
〈2〉四正勤:亦名四正斷。正勤者,合于正理,勤求精進,此與八正道中的正精進意義相同,此四者是:
1、律儀斷—對已生之惡法,修戒令其斷滅。
2、斷斷—對未生之惡法,已斷令其永斷。
3、修斷—對未生之善法,修令生起。
4、防護斷—對已生之善法,令不忘失。
〈3〉四神足:四神足亦名四叁摩地。叁摩地是“定”的意譯,住心一境爲定。世間最殊勝之法曰神,能往還爲足,神足是能來去于妙境的意思。此四者是:
1、欲神足—由欲增上力而得定。
2、勤神足—由勤增上力而得定。
3、心神足—由心增上力而得定。
4、觀神足—由觀增上力而得定。
〈4〉五根:根有生長及護持兩種意義,一謂如樹有根,能生花果,修行者依五根而修,能生道果;二謂如樹有根,能護持枝葉鮮潤,修行者依五根而修,能護持道念不令喪失。此五根是:
1、信根—深生勝解,淨信。
2、進根—進者精進,由信而精進不懈。
3、念根—于所修谛理,念念不忘。
4、定根—攝心于所修道法中念念不忘,相應于定。
5、慧根—慧照現前,正觀分明,因而證智。
〈5〉五力:力者,于前五根,增長發生之力量,能排除一切障礙,摧伏一切煩惱,故名爲力。此五者是:
1、信力—信根增長得力,堅固正信,以破不正信之力。
2、進力—進力即精進力,進根增長得力,破除身心懈怠,勤修正道。
3、念力—念根增長得力,破除邪念妄想,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長得力,破除散亂掉舉,而入于正定。
5、慧力—慧根增長得力,破除邪見外見,而證于正智。
〈6〉七覺支:七覺支又名七菩提分,是七種覺察方法,由修習五根五力,由智慧力,發起“見道位”前之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種“順抉擇分”,而入于見道位。此七者是:
1、擇法覺支—以智慧簡擇諸法之真僞。
2、精進覺支—以勇猛心向正道精進,不倦不怠。
3、喜覺支—得善法生歡喜心,不著于常斷空有之法。
4、輕安覺支—斷除身心粗重而使輕安。
5、念覺支—修行時慧照分明,明記定慧而不忘。
6、定覺支—心住一境而不散亂。
7、行舍覺支—以平等心舍一切法。
(3)乘法身船至涅槃岸—涅槃是什麼
法身之解釋極多,簡單的說,一者指佛所說之正法,二者法身即自性身,又名法性身,事實上這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也就是成就佛法的身體。這身體不能以物質言,而是精神的意義。經雲:“一切衆生皆具佛性”,這佛性若在隱位—即在潛存狀態,名如來藏,若這如來藏顯現出來,則爲法身。法身的特性是有常住義,它不隨著人的色身壞滅而消失,是長存于天地之間。
法身船,是譬喻之辭,譬喻佛所說之正法如船,能渡人出生死大海;亦譬喻我人本具之佛性,我人在六道中生死輪回,但以有佛性故,最後終能得度,不致永遠沈淪。
經文“至涅槃岸”。涅槃二字,中國人把它看成是死的意思,實是大誤會。不過,涅槃二字,在中國的經典中也實在很難理解,在中國經典中,把涅槃解釋的十分難懂,如《華嚴大疏鈔》五十二曰:
“譯名涅槃,正名爲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總以義翻稱爲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爲寂。”
再如《大毗婆娑論》上說:
“槃名爲趣,涅名爲出,永出諸趣名爲涅槃。複次槃名爲臭涅名爲無,永無臭穢諸煩惱名爲涅槃。複次槃名稠林涅名永離,永離一切叁火叁相諸蘊稠林故名涅槃。複次槃名爲織涅名爲不,此中永無煩惱業縷,不織生死異熟果絹故名涅槃。”
印度的經典,譯爲中國這種嚴謹方正的文體,這在古代還好,在現代,恐怕是看不懂人居多。其實簡單的說,涅槃最簡單意義,就是“解脫”—自精神的系縛中解脫出來。在顧法嚴居士所譯的《佛陀的啓示》一書中,有如下的解說:
“涅槃是徹底的斷絕貪愛:放棄它、摒斥它、遠離它,從它得到解脫。”
“一切有爲法的止息,放棄一切汙染,斷絕貪愛、離欲、寂滅、涅槃。”
“比丘們啊!什麼是絕對(無爲)?它就是貪的熄滅、嗔的熄滅、癡的熄滅,這個,比丘們啊!這就叫做絕對。”
“羅陀啊!熄滅貪愛,就是涅槃。”
“比丘們啊!一切有爲法中,無貪最上。就是說,遠離憍慢,斷絕渴想,根除執著,續著令斷,熄滅貪愛、離欲、寂滅、涅槃。”
“生死相續的止熄,就是涅槃。”
涅槃,簡單的說,就是精神上系縛的解脫—貪愛之火的熄滅。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在死後獲得解脫—死後升天堂。只有佛教可以在生前獲得解脫—證入涅槃。這在佛經中叫做“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下一節將予介紹。
(4)複還生死,度脫衆生—無住大涅槃
由《佛陀的啓示》一書中上一段文字,使我們知道,所謂“涅槃”,就是解脫,這在《大涅槃經》中也說得很明顯:
“爾時迦葉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唯願哀愍重垂,廣說大涅槃行解脫之義。佛贊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真解脫者,名遠離一切系縛,若真解脫諸系縛,即無有生亦無和合。……”
真正的解脫,就是遠離一切系縛—貪、嗔、癡等一切煩惱,果能如此,即可證得絕對的真理。在《增一阿含經》中有一段說到解脫的經文:
“若有弟子得正解脫,其心寂靜,所作已作,更無可作,所辦已辦,更無余事。猶如巨石,風吹不動,色、聲、香、味,美妙諸觸,乃至一切可意、不可意法,皆難動搖,如斯行者,其心堅固,當生解脫。”
關于涅槃,大小乘的解釋不同,部派佛教謂:涅槃即滅卻煩惱之狀態。其中又分爲有余依涅槃與無余依涅槃二種。大乘空宗(叁論宗)以實相爲涅槃,謂涅槃具有常、樂、我、淨四德。大乘有宗(唯識宗)謂涅槃有四種,即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無住大涅槃,茲分述如下:
〈1〉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此又略稱爲本來清淨涅槃,自性涅槃。此即是本體,亦即是諸法的自體,事實上就是真如之理。真如不生不滅,本來寂靜。一切有情,自然具有,不假他求,故謂自性。自性本來清淨,不因客塵煩惱之覆蔽而失其清淨性。經上說:“本來自性……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故稱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2〉有余依涅槃:修四聖谛、十二緣生的小乘行者,已斷煩惱障,苦因已盡,但尚有所依止的五蘊身—即生命體仍然存在,稱有余依涅槃。
〈3〉無余依涅槃:小乘行者,不但招感生死煩惱的因已斷滅,即衆苦所聚的色身—煩惱果亦斷滅(即是壽命已盡),了脫生死,不再受生死苦,此名爲無余依涅槃。
〈4〉無住大涅槃:二乘行者,已除煩惱障(人空),未了所知障(法空),故不住生死而住涅槃。大乘聖者,煩惱、所知二障俱遣,人法二執俱空,大智大悲生起,故不斷生死,但于生死因緣既明了不迷,隨複生死而不爲生死漂流,如是乃能出入生死,以說法度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盡未來際,作諸功德廣利衆生,此即謂之無住大涅槃。
經文說:“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這“複還生死,度脫衆生。”就是無住大涅槃。
(5)由物欲世界升華到正覺世界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佛經上所稱“叁界”中的“欲界”;也是“九地”中的“五趣雜居地”。欲界就是欲望的世界,五趣雜居地是指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道衆生在此雜居。這五道衆生所依的環境,是“四大”—地、水、火、風所造成,所以,我們人類,是生活在物質和欲望的世界中。
因爲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同時我們有無窮的欲望,所以我們的心靈物化—物欲塞滿了我人的心靈,我們社會上也一切以物質(金錢財産等等)做標准,社會的“價值觀”是以物質與金錢來衡量。可是我們別忘了,除了物質外,我們還有精神境界,還有心靈境界。人自稱爲萬物之靈,靈在什麼地方呢?即所謂“人之異于禽獸者”,是禽獸只有食與性兩種基本本能,而人除此以外,尚有人倫道德、是非善惡等觀念,而這些都是心靈境界的産物,是物欲之心的另一面産生的。
物欲之心的另一面是什麼?是良知,是天理之心。世人當義利關頭有待抉擇時,有所謂“天理與人欲交戰”,這就是是非善惡的分野。我們佛教信徒,由信佛而學佛,由學佛而希望成佛。我們修行、念佛,無非是修正我們行爲—身、口、意叁方面行爲的缺失,使我們心靈轉染成淨,向正覺之道邁進。
本經一再告訴我們,要常行精進,破除煩惱,增長智慧。我們當依八大人覺經的八條覺悟之道,精進不懈,超越自我,由物欲世界升華到精神世界,到心靈世界,進而升華到正覺世界。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卅日全文 脫稿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