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P13

  ..续本文上一页情,他只是把实际的病况告诉病人。早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史密斯教授,著有《人类的宗教》一书,其中有一段对于苦的看法,书中说:

  佛陀并不怀疑人生可以过得愉快,过得愉快就是享受快乐,然而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人生含有多少可以享受的成分?二、即使我们能享受快乐,这一种快乐能达到什么程度?佛陀认为这个程度是很肤浅的。对兽类讲,它是丰富的,但留给人的只是缺陷、空虚、彷徨。根据这一了解,甚至于可以说快乐只是饮鸩止渴而已。恰如朱蒙Drummond所说:“人世最甜蜜的欢乐,只不过是痛苦的粉饰。”而雪莱Shelley则称:“人类把不安错认为愉快”。眩目的霓虹灯后面全是黑暗;我们必须记取,人生的核心(非现实的核心),只有不幸。所以人类不断追求短暂的剌激,为的是想忘掉这藏在心灵深处的“面目”。有的人可以能将这种黑暗忘记一段长时间,但是它仍旧在冲淡人们心中的快乐……

  (2)发大乘心—大乘与小乘之别

  佛法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以世间法为权假,以出世间法为究竟;出世间法有小乘与大乘,以小乘为权假,以大乘为究竟。或有人问,这小乘与大乘的分别何在呢?《大智度论》中解释称:“佛法皆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为自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原来在同一解脱法门中,因有自利利他的差异,遂有小乘大乘的分别。而大乘的根本精神,亦于此可见。

  《妙法莲华经》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十二门论》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

  大乘就是菩萨乘,上求大觉,下化众生的行者,即名菩萨。所以大乘二字,即以自度度他,自利利人为本义。兹将大乘小乘的内容分述如下:

  〈1〉小乘佛教概要:

  1、主要经论:以四阿含经,及“阿毗达磨”诸论、《俱舍论》、《成实论》等为主要经典。

  2、修行起因:为自度自利—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乐。

  3、修观: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4、修行法门:修四圣谛、十二因缘。

  5、破执:但破我执,未破法执。

  6、断障:但断烦恼障。

  7、明空:但明我空。

  8、证果:证清净果—证声闻四果,辟支佛果。

  〈2〉大乘佛教概要:

  1、主要经论:以《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槃》诸经,及《中观论》、《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等经论为主要论典。

  2、修行起因:自度兼以度他,自利兼以利人。

  3、修观:究竟观一切法。

  4、修行法门:修六度万行。

  5、破执:破我法二执。

  6、断障:断烦恼、所知二障。

  7、明空:明我法二空。

  8、证果:证大觉果—成佛。

  (3)什么是大乘心

  大乘菩萨道的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利他的精神。利他精神要以菩提心为基础,所以所谓大乘心者,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亦称为道心、觉心,但这只是略称,全称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如发此心常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

  世亲菩萨著《发菩提心论》,告诉我们如何发菩提心,归纳起来可列为十点,即一者亲近善知识,二者供养诸佛,三者修集善根,四者志求正法,五者心常柔和,六者遭苦能忍,七者慈悲淳厚,八者深心平等,九者信乐大乘,十者求佛智慧。

  发了菩提心,进一步要修集菩提—修正觉之法,在“发菩提心论”中说:

  〈1〉观我自身过患:

  1、自观我身,五阴四大,俱能兴造无量恶业,欲舍离故。

  2、自观我身,九孔常流臭秽不净,生厌离故。

  3、自观我身,有贪嗔痴,无量烦恼,烧燃善心,欲除灭故。

  4、自观我身,如泡如沫,念念生灭,是可舍法,欲弃捐故。

  5、自观我身,无明所覆,常造恶业,轮回六趣,无利益故。

  〈2〉思维诸佛成就:

  1、思维十方三世诸佛,初始发心,具烦恼性,亦如我今。而终成正觉,为无上尊。

  2、思维一切三世诸佛,发大勇猛,各各能得无上菩提,若此菩提是可得法,我亦应得。

  3、思维一切三世诸佛,于无明Š,建立信心,积集苦行,皆能自拔,超出三界,我亦如是,当自拔济。

  4、思维一切三世诸佛,为人中雄,皆度生死烦恼大海,我亦丈夫,亦当能度。

  5、思维一切三世诸佛,发大精进,舍身命财,求一切智,我今亦当随学诸佛。

  〈3〉上求最上道果:

  1、见诸如来相好庄严,光明清澈,为修习故。

  2、见诸如来法身常住,清净无染,为修习故。

  3、见诸如来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清净法聚,为修习故。

  4、见诸如来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为修习故。

  5、见诸如来有一切智,怜愍众生,慈悲普覆,能为一切愚迷正导,为修习故。

  〈4〉下化愚痴众生:

  1、见诸众生,为痴爱所惑、受剧大苦;不信因果,造作恶业;舍离正法,信受邪道;于生死海,长夜漂流。

  2、见诸众生,畏老病死,不求解脱;忧悲苦恼,而常造作;爱别离苦,而不觉悟;怨憎会苦,更复造怨。

  3、见诸众生,为爱欲故,造作恶业;知欲生苦,而不舍离;虽欲求乐,不具足戒;虽不乐苦,造苦不息。

  4、见诸众生,毁犯重戒,而犹放逸;造无间业,不生惭愧;谤毁大乘,而起憍慢;虽怀聪哲,而断善根。

  5、见诸众生,生于八难,不知修善;闻说正法,不能受持;习染外道,不知出离;善报既尽,还堕三途。

  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是因“见诸众生,无明造业,长夜受苦,舍离正法,迷于出路,为此缘故,发大誓愿,上求大觉,下化有情,一切众生,有苦恼者,我当拔济,令无有余。”以上所说,就是菩提心,也即是大乘心。

  (4)化自私为慈悲,化烦恼为菩提

  大乘行者的基本精神,是在于利他—牺牲自己,成全别人。无奈我人先天所具有的自私利己的天性,就成了修行的障碍。我们说自私利己是先天所具的,事实上就是我们心识功能的一部分。唯识学上说,我们的心识,有八种主要的功能,五十一种配合的功能—就是“八识心王”,和“五十一相应心所”。八识心王的第七识,梵音末那识,它是第六意识之根,它依于第八阿赖耶识而生起,它的作用是“恒审思量”。

  末那识思量些什么呢?它的“见分”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误认为第八识是常、一、主宰的“我”,因而恒审思量,念念不忘。再加上“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个相应心所的配合,就使这第七识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痴迷倨傲的中心。

  第七识本身并不造作罪恶,但它是第六意识之根,由于它自私自利,影响到第六识的善心也发不起来,每当第六识发心为善时,第七识就出面阻挡。原来第六识中有二十六个烦恼心所,有十一个善心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本来烦恼就比善心多,再加以第七识处处只为自己著想,利他行的善心愈加难以生起了。

  如何化自私利己为利他?这事开头最难。我们的行为有一种“惯性”作用,凡事作习惯了,也就习以为常了。究竟我们还有十一个善心所,时时提醒自己,促发善心生起。这就是“四正勤”所说的:“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为生,已生善令增长。”一切善恶行为,对八识种子都是一种薰习,时日长久之后,八识种子逐渐转染成净,自然就“化自私为慈悲”,自利之念日减,也就是我执之念日轻,我执减少,烦恼也日少。到功夫日深,自然而然的“化自私为慈悲,化烦恼为菩提”了。

  (5)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释迦牟尼世尊,成道后游行教化,曾发四愿,一愿济众生困厄,二愿除众生惑障,三愿断众生邪见,四愿度众生苦轮。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人,也应有此宏愿,普遍救济一切众生,使之远离一切身心苦痛,使之获得究竟安乐。佛菩萨观见众生有无量苦恼,即视为自己觉道未圆。如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如普贤菩萨“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菩萨度化一切众生,使之证得无上菩提,毕竟大乐,才尽到度生的责任,这都是慈悲心最高的表现。这种利他行为,也正是增长自己的福德,所以度人即是自度,利人也是利己。

  大乐,有别于小乐,也不同于短暂的乐,而是涅槃四德“常乐我净”的乐,是《唯识三十论》所称:“安乐解脱身”的安乐,事实上就是证得佛果了。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廿二日撰稿

  【第十二讲】精进不懈、超越自我—由物欲世界升华到正觉世界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1)由八大人觉经走上正觉之道

  《八大人觉经》分为四分—即序分、正宗分、总结分、流通分。正宗分八段经文,于第十一讲介绍完毕,本讲是最后一讲,于此介绍总结分、流通分。总结分,是把正宗分的经文作一总结,即“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义译为觉者、智者,觉有二义,一者觉察义,是说能觉察烦恼与察知恶事,使之不能妨碍修行,此觉察之智称为“一切智”。二者觉悟义,觉知并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而获得…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