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实至名归,爱名誉本来也不是坏事。但如果是沽名钓誉,盗名欺世,那是贪欲烦恼的一部分了。尤其是现在所谓“民主时代”,政治人物不择手段的打知名度,为了争名,不惜造谣生事,互相攻讦,对簿公堂。冷眼看来,真是可怜亦复可笑。

  〈4〉饮食欲:饮食本来是资身活命的物质,佛经上也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所以吃饭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资身活命与口腹享受之间,其差别不可以道里计。一个人如果纵口腹之欲,广造杀业,其后果决定是自己承担。古人诗云:“若问世间刀兵劫,且听午夜屠门声。”人类造的共业,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5〉睡眠欲:睡眠是生理所需要,适当的睡眠,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以从事新的一天工作。但如果懈怠放纵,昼夜颠倒,或乐著睡眠,荒废正业,这就成为一种过患了。

  自世间法说,人生适当的五欲生活,并不是罪恶,不应该责备。但如果不知节制,放纵无度,那就要像佛经中所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了。

  (2)虽为俗人不染世乐

  经文说:“虽为俗人不染世乐”。俗人,指的是世俗之人,在此处,指的是在家信众而言。

  佛门四众弟子,有在家、出家之分。出家的男女二众,称为比丘与比丘尼,在家二众弟子,称为优婆塞与优婆夷,就是在家清信士的意思。《优婆塞戒经》云:“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就是指此而说的。

  在家,是“出家”的相对语。“家”实在是烦恼的渊薮,有父母妻子眷属之累,有世事操作经营之劳,并不是修道的理想环境。但以世间法来说,在人生的责任与义务负担之下,要让人人舍亲割爱,出家修道,势所不能。因此,佛陀订有在家修行之制,这是世尊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法苑珠林》中有一段话说:“力慕善道,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荣亲。亦有君子,高慕释教,遵奉修行,贞仁退让,廉谨信顺,皆是宿种,禀性自然,与道何殊。”

  以上经文,指的就是在家修道而说的。在家修道,仍为世俗之人,但虽为俗人,而不染世间五欲之乐,此即所谓“身在家在而心出家”。

  在《阿毗达磨法蕴足论》中,说到出家,谓有四种不同的类型,一者身出家而心不出家,这是指人虽然出了家,而心犹眷恋著世俗生活的人;二者身在家而心出家,这就是“虽为俗人不染世乐”的在家居士;三者身出家心亦出家,这是值得受人尊敬的出家比丘,出家之后,于诸欲境,均无顾念;四者是身心俱不出家,这是标准的世俗之人,也就是受用五欲,深生耽染的人。

  一个正信的清信士—不论是优婆塞或优婆夷,虽然是在家俗人,受用五欲,但心不耽染,常念出家人三衣瓦钵的清净生活,进而志愿出家,修习梵行,慈悲一切,这才是上求大觉,下化有情的菩萨行者。

  (3)常念三衣瓦钵法器

  三衣瓦钵法器,是出家人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

  释迦牟尼住世时代,僧团成立之初,出家比丘的生活,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出家人生活何以如此简单,因为出家的目的是精进修行,了脱生死,不能为物所累,不能为衣食问题分心。

  三衣,现在称为袈裟,佛书上的解释,说三衣者,佛制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故称三衣。大者称僧伽梨Samghati,译为众聚时衣,由九条布缝起来,是大众集合时的礼服,为授戒、说戒等重要场合穿著;中者名郁多罗僧Uttarasanga,译为上衣,又称覆左肩衣,由七条横割截之布帛缝制而成,这是作法事入众时所穿的外衣;小者名安陀会衣Antarvasaka,译为中著衣、内衣、里衣,由五条布帛缝成长方形,是出家人平常起居、劳动时穿的,故又称“作务衣”。

  事实上,若探讨这三衣的起源,这本是印度古代贱民的衣服,说是衣服,其实只是大小不等的三块布。印度古代穷人,求一块完整的布亦不可得,那就拿许多碎布缝缀起来。印度气候炎热,平常用小的一块裹住下体,所以叫里衣;天冷时,上身再披一块中的。另有一块大的,夜晚睡觉时盖在身上,叫做卧具;白天折叠起来当坐垫,又叫敷具。释迦牟尼时代的外道沙门集团,全是用这种布做衣服,佛教的比丘也不例外,后来就演变成僧侣专用的法衣了。

  瓦钵,钵是梵语钵多罗Patra的略称,是出家人盛饭的食器,称为“应量器”。佛制,比丘的应量器有两种,一者铁制,一者陶制,即所谓瓦钵,而不得使用木制,亦不得用鲜艳的颜色。大小容量,则按各人食量而定,分为上中下三种。

  法器,为梵刹所用之器物,如钟、鼓、铙、跋、磬、木鱼之类皆属之,尤其是密教的法器,繁杂万分,一般人分辨不清楚。但在印度古代则十分简单,比丘行脚,除三衣一钵外,无非是头陀袋、漉水囊、杨枝、澡豆而已。《梵网经》上说,菩萨行头陀行时,有十八种法器常随其身,其中包括佛像、香炉等,那已是佛灭度数百年之后的事了。

  (4)志愿出家,守道清白

  出家,是出离在家生活,舍亲割爱,剃除发须,修离欲沙门之净行。《释氏要览》上说:“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也。”所以佛门在家弟子,看破世间欲乐,常念三衣瓦钵,向往出家生活,到了因缘成熟,立下宏愿,发心出家。出家修行有什么好处呢?《法苑珠林》中说:

  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即易,如海中泛舟。又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福甚难,如陆地行船。船虽是同,由处有异,故迟速有不同,修犯有难易,是知生死易染,善法难成,早求自度,励慕出俗。

  经文曰:“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此处说的是“守道”,不是“修道”。守什么道呢?主要是指守戒而说的。佛陀在《遗教经》中说: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失。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处。

  出家菩萨能守道清白,自然梵行高远,人所敬仰。以此成就自利,发大慈悲心,教化一切众生。

  (5)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梵行,梵语brahma-caria,意译为净行,即是在家、出家二众所修的清净行为。按,梵之梵语为brahma,意译为寂静、清净、离欲。所以梵行就是清净之行,尤其是指断淫欲之事,称为梵行。《八大人觉经疏》称:“梵行有三:一、明悟欲心;二、洁净欲身;三、不犯欲尘。”梵行是出家众所必须严格遵守的。佛陀在《增一阿含经卷三六重品》,有与梵志问答的一段话:

  “梵志问佛,此中颇有比丘,云何得修梵行,无有缺漏,清净修梵行?世尊告曰:若有戒律具足,而无所犯,此名清净得修梵行。复次,梵志,若有眼见色不起想著,不起识念,除恶想,无不善法,得全眼根,是谓此人清净修梵行。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都无识想,不起想念,清净得修梵行,全无意根,如此之人,得修梵行,无有缺漏。”

  其实,修梵行,就是严持戒律,守护六根。如果戒律具足,则守道清白,自在其中。而其梵行也如旭日当空,无高不照了。

  慈悲二字,前文已略为述及。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大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是以四无量心为基础,无量者,无可限量的意思。菩萨上求大觉,下化有情,有情是菩萨修行利他的对象。众生无量,故利他的对象亦无量。菩萨必具此无量之心,然后可以向无量众生作无量的利他行。这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其内容是:

  〈1〉慈无量心:慈者是仁爱之心,这可分两方面说:一者是对人,不对他人起恼害之念,给予他人的身心以满足喜乐;二者是对己,以慈心来对治自己的嗔恨心,忿恚心,使心胸广阔,心地慈祥。由此两方面交织而成大慈之心。

  〈2〉悲无量心:悲者是同情之心,当念我与众生,同是一体,如果他为烦恼所苦,我当怀为他拔除之心。此种悲心,常养常存,永无厌舍,始谓无量。

  〈3〉喜无量心:喜者欢喜之心,见人止恶为善,生欢喜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心,见人行善功德,生赞叹心,反过来说,对人不起嫉妒心,以喜心对治嫉妒,谓喜无量心。

  〈4〉舍无量心: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乃至以上三心—慈、悲、喜三心亦舍之而心不存著,谓舍无量心。

  《大宝积经》有一段经文曰:

  “是名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若诸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四无量波罗蜜者,当知是则为菩萨藏法门之器,又是诸佛正法之器。”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日撰稿

  【第十一讲】发大乘心,普济一切—化自私为慈悲、化烦恼为菩提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1)生死炽然,苦恼无量

  《八大人觉经》八段经文,我们已经介绍了七段,现在介绍最后一段经文。此段的重点在介绍“发大乘心,普济一切”。于此,我们先从“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说起。

  关于人之生死问题,我们在第七讲“十二缘生”中已经介绍过。即所谓“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生、是业因之果。而死,又是以生为本,“若离于生,则无老死”。佛经上说:“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坏,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离。”法尔如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而我人沉浮在生死苦海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六道轮回,有如车轮之旋转,永无休止。这生死大苦的煎熬,有如烈火燃烧,苦恼无量。

  苦恼,事来逼身,是名为苦;烦恼缠缚,是名为恼。佛经中,有二苦、三苦、八苦、十苦诸说,十苦是《释氏要览》中记载的,其中除了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之外,尚有愁苦、怨苦、受苦、忧苦、病恼苦、生死流转苦。所以,生死炽然,实在是苦恼无量。

  有人说,佛教是专门说苦的宗教,其实不然,佛陀是医生,他诊病的时候,不夸张病情,也不隐瞒病…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