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以引业招感得四生六道的生命体;前六识之满业招感之果称别报,别报则千差万别。譬如说,同生于人道具有人身,而各人的智愚美丑,贵贱寿夭,各不相同。生于富贵之家,自幼就有丰裕的物质享受;生于贫贱之家,自幼就忍受饥寒。生在非洲落后地区婴儿,和生于欧美进步国家的婴儿,其未来的命运也全不一样。基于别报的不同,人生的际遇,有的富贵多乐,有的贫苦多怨。
或者有人问,如果人生的命运,一切是宿业所定,这和宿命论又有什么差别?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宿命论是一切命中注定,一切不能更改,否定了个人的努力意志。而业因果报招感,不否定个人努力意志。释迦牟尼世尊,命中注定他要继承王位做国王,但他以个人自由意志,舍弃王位出家修道,证悟真理,成为一代圣哲。
人生贫富苦乐,皆由宿业招感,而贫苦之人又何以多怨呢?这和他的环境有关,亦和他的智慧、知识、教育程度有关。贫穷的人,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少,古人说:“学问深、则意气平。”基本上说,还是“愚痴”所致。由于没有智慧,事理颠倒,当生活贫苦,境遇不顺之时,不知自我反省,修福修慧,一昧怨天尤人—怨上天不长眼晴,只照顾别人,不照顾自己;怨世人全亏欠我,对不起我,才使我境遇困难。像这样一昧的怨恨别人,如何能与人结下善缘?只有“横结恶缘”,环境愈来愈差,道路愈走愈窄。
(3)菩萨布施,等念怨亲—布施为六度之首
菩萨,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也是上求大觉,下化有情的修行者。修菩萨行,要发下四弘誓愿,修戒定慧三学,具四无量心,行六度四摄。这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据古德的解释,四弘誓愿是依苦、集、灭、道四圣谛而立的。一者缘苦谛,见众生八苦煎迫,而发下“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愿;二者缘集谛,见众生烦恼重重,而发下“烦恼无尽誓愿断”的誓愿;三者缘道谛,见无上正道而发下“法门无量誓愿学”的誓愿;四者缘灭谛,因清净寂灭而发下“佛道无上誓愿成”的誓愿。
戒、定、慧三学,上一章中已经讲到,此处不赘。此处介绍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慈者与人以乐,悲者拔人以苦;喜者见人离苦得乐,生欢喜心;舍著泯人我之见,于怨亲所其心平等。而六波罗蜜,尤为修菩萨行者的重要德目。
六波罗蜜即是六度,波罗蜜、梵语Paramita,音译波罗蜜多,略称波罗蜜,义译为“到彼岸”,亦译为“度”。河口过渡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以到彼岸。学佛的人,在烦恼迷惑的此岸,乘六波罗蜜舟筏,渡过生死轮回的大海,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六波罗蜜如下表所示:
六波罗蜜:
一、 檀波罗蜜:译为布施度,可度悭贪。
二、 尸波罗蜜:译为持戒度,可度毁犯。
三、 羼提波罗蜜:译为忍辱度,可度嗔恨。
四、 毗梨波罗蜜:译为精进度,可度懈怠。
五、 禅那波罗蜜:译为禅定度,可度散乱。
六、 般若波罗蜜:译为智慧度,可度愚痴。
广行六度,能到达彼岸,证得菩提。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有一段佛告阿难的文字,经中原文是:
“阿难,若有菩萨摩诃萨,学六波罗蜜,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我以六波罗蜜,付嘱累汝。阿难,是六波罗蜜,是诸佛法藏。阿难!十方诸佛现在说法,皆从六波罗蜜出;过去诸佛,亦从六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诸佛,亦从六波罗蜜中,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弟子,皆从六波罗蜜中,学得灭度。”
由上一段经文,可知诸佛由六波罗蜜出,六波罗蜜是菩萨修道的不二途径。
菩萨修六波罗蜜,首重布施。而菩萨具四无量心,泯人我之见,怨亲平等。所以菩萨布施,也一视同仁,无所轩轾。
(4)财施、法施、无畏施
大乘六度,首重布施。布者分布,施者给与,以己财事分给与人,谓之布施。《大乘义章》十一曰:“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于他,名之为布;己物惠人,曰之为施。”布施,并不仅指财物,布施有三种,曰财施、法施、无畏施。兹分述如下:
〈1〉财施:财施并不限于金钱,一切物质的施与,全属于财施。轻者如衣食财物,重者如身家国城,有来求者,悉皆施与,此谓之财施。释迦牟尼世尊在往昔因中修行时,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是高度布施的一种,非凡夫如我辈者所能为,但以身外财物,量力济助他人,这是学佛者最先学习的课题。
〈2〉法施:法施又名法供养,以佛陀正法,为人演说,使人获得法乐者,谓之法施。菩萨度人,不论智愚贤拙,一律有教无类,上一章经文中所说的“教化一切”,就是这个意思。《金刚经》云:“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3〉无畏施:无畏施有两种意义,一者,修菩萨行,无杀害之念,心慈颜和,使一切众生对之无畏怖心,有亲切感,此称之谓无畏施;二者他人有危险困难,修行者予以援助支持,或安慰鼓励,令得安乐,心无畏布,此亦称之为无畏施。更简单的说,我们搀扶一个盲者通过马路,协助一个老人搭上公车,于争执者予以排解,捡起行人道上的香蕉皮以免路人滑倒,这都是无畏施的一种。
以上三种布施,财施是物质布施,法施、无畏施是精神布施。而财施仅能使人免于一时的饥寒,法施则能拯人慧命,救人永免生死轮回之苦,故在三种布施中,以法施为最上。布施不难,难于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即无施予的我,无受施的人,无所施的物。正如《金刚经》所称:“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亦如《千佛因缘经》所载:“施为妙善药,服者常不死,不见身与心,观财物空寂,受者如虚空,如是行布施,无财及受者,乃应菩萨行。”
(5)无我与慈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是菩萨大悲心的表现。菩萨修行,首重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第一要无我,第二要慈悲。也就是行慈悲而不执有我,知无我而不断慈悲。《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了知所谓怨亲,无非是因缘和合而成,爱我者为亲,害我者为怨,若无我执,等视众生,则怨亲观念自不存在。何况“怨家宜解不宜结”,如果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岂不是怨恨愈结愈深?
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有一段经文,解释大悲心的精神,经文曰: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撰稿
【第十讲】在家道与出家道—不染世乐、常念三衣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糩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1)五欲—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
经文中说:“五欲过患”。五欲是什么?佛经中有多种说法,解释不一。有谓色、声、香、味、触是五欲者,有谓财、色、名、食、睡是五欲者。如果加以界说,可以说世俗间的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佛法中五欲是色、声、香、味、触。佛经上把与眼、耳、鼻、舌、身五根相对的尘境,即色、声、香、味、触五境所引起的五种情欲,称之为五欲或五妙欲。一者色欲,指一切美妙的色相;二者声欲,指一切宛转的声音;三者香欲,指一切芬芳的气味;四者味欲,指一切可口的味觉;五者触欲,指一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能使众生乐著无厌,为其迷惑陶醉,贪求妄想,做著此五种欲望的奴隶而不自觉,所以佛经上告诉我们:“慎防五贼”。《佛遗教经》上说: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堕于坑陷。如被贼劫,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
世俗五欲,我们日常生活于其中而不自觉,兹分述如下:
〈1〉财欲:财指世间的钱财,狭义的钱财,指一切有价证券。广义的钱财,包括著金银珠宝,古董字画,房屋田产等等。钱财为人养身之资,又称外命,故世人贪求执著,视如身命。唯到了生活所需之外,再广事攫取贪求,那就是贪欲与占有欲在作祟了。
〈2〉色欲:色本来为青、黄、赤、白颜色,但在此处则指男女情爱之美色而言。古语云:“食色性也”。人生的两大基本欲望,一是食欲,一是色欲(事实上就是性欲)。食欲在维持个体生命,性欲在繁延种族,在世间法上,本来无可厚非。但如不知节制,放纵无度,在食欲说,杀生以飨口腹之欲,造作恶业;在色欲说,“色字头上一把刀”,社会上多少悲剧,都是色欲引起的。
〈3〉名欲:名欲就是世间的名誉,在古代,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在现代,知名度高的人作事无往不利,所以人人好名。但如果是名符其实…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