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以引業招感得四生六道的生命體;前六識之滿業招感之果稱別報,別報則千差萬別。譬如說,同生于人道具有人身,而各人的智愚美醜,貴賤壽夭,各不相同。生于富貴之家,自幼就有豐裕的物質享受;生于貧賤之家,自幼就忍受饑寒。生在非洲落後地區嬰兒,和生于歐美進步國家的嬰兒,其未來的命運也全不一樣。基于別報的不同,人生的際遇,有的富貴多樂,有的貧苦多怨。
或者有人問,如果人生的命運,一切是宿業所定,這和宿命論又有什麼差別?不一樣,完全不一樣,宿命論是一切命中注定,一切不能更改,否定了個人的努力意志。而業因果報招感,不否定個人努力意志。釋迦牟尼世尊,命中注定他要繼承王位做國王,但他以個人自由意志,舍棄王位出家修道,證悟真理,成爲一代聖哲。
人生貧富苦樂,皆由宿業招感,而貧苦之人又何以多怨呢?這和他的環境有關,亦和他的智慧、知識、教育程度有關。貧窮的人,受教育的機會比較少,古人說:“學問深、則意氣平。”基本上說,還是“愚癡”所致。由于沒有智慧,事理顛倒,當生活貧苦,境遇不順之時,不知自我反省,修福修慧,一昧怨天尤人—怨上天不長眼晴,只照顧別人,不照顧自己;怨世人全虧欠我,對不起我,才使我境遇困難。像這樣一昧的怨恨別人,如何能與人結下善緣?只有“橫結惡緣”,環境愈來愈差,道路愈走愈窄。
(3)菩薩布施,等念怨親—布施爲六度之首
菩薩,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也是上求大覺,下化有情的修行者。修菩薩行,要發下四弘誓願,修戒定慧叁學,具四無量心,行六度四攝。這四弘誓願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據古德的解釋,四弘誓願是依苦、集、滅、道四聖谛而立的。一者緣苦谛,見衆生八苦煎迫,而發下“衆生無邊誓願度”的誓願;二者緣集谛,見衆生煩惱重重,而發下“煩惱無盡誓願斷”的誓願;叁者緣道谛,見無上正道而發下“法門無量誓願學”的誓願;四者緣滅谛,因清淨寂滅而發下“佛道無上誓願成”的誓願。
戒、定、慧叁學,上一章中已經講到,此處不贅。此處介紹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慈者與人以樂,悲者拔人以苦;喜者見人離苦得樂,生歡喜心;舍著泯人我之見,于怨親所其心平等。而六波羅蜜,尤爲修菩薩行者的重要德目。
六波羅蜜即是六度,波羅蜜、梵語Paramita,音譯波羅蜜多,略稱波羅蜜,義譯爲“到彼岸”,亦譯爲“度”。河口過渡的人,須乘舟筏橫越中流,以到彼岸。學佛的人,在煩惱迷惑的此岸,乘六波羅蜜舟筏,渡過生死輪回的大海,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六波羅蜜如下表所示:
六波羅蜜:
一、 檀波羅蜜:譯爲布施度,可度悭貪。
二、 屍波羅蜜:譯爲持戒度,可度毀犯。
叁、 羼提波羅蜜:譯爲忍辱度,可度嗔恨。
四、 毗梨波羅蜜:譯爲精進度,可度懈怠。
五、 禅那波羅蜜:譯爲禅定度,可度散亂。
六、 般若波羅蜜:譯爲智慧度,可度愚癡。
廣行六度,能到達彼岸,證得菩提。在《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中,有一段佛告阿難的文字,經中原文是:
“阿難,若有菩薩摩诃薩,學六波羅蜜,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是故,我以六波羅蜜,付囑累汝。阿難,是六波羅蜜,是諸佛法藏。阿難!十方諸佛現在說法,皆從六波羅蜜出;過去諸佛,亦從六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未來諸佛,亦從六波羅蜜中,學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弟子,皆從六波羅蜜中,學得滅度。”
由上一段經文,可知諸佛由六波羅蜜出,六波羅蜜是菩薩修道的不二途徑。
菩薩修六波羅蜜,首重布施。而菩薩具四無量心,泯人我之見,怨親平等。所以菩薩布施,也一視同仁,無所軒轾。
(4)財施、法施、無畏施
大乘六度,首重布施。布者分布,施者給與,以己財事分給與人,謂之布施。《大乘義章》十一曰:“言布施者,以己財事分布于他,名之爲布;己物惠人,曰之爲施。”布施,並不僅指財物,布施有叁種,曰財施、法施、無畏施。茲分述如下:
〈1〉財施:財施並不限于金錢,一切物質的施與,全屬于財施。輕者如衣食財物,重者如身家國城,有來求者,悉皆施與,此謂之財施。釋迦牟尼世尊在往昔因中修行時,曾經舍身飼虎,割肉喂鷹,這是高度布施的一種,非凡夫如我輩者所能爲,但以身外財物,量力濟助他人,這是學佛者最先學習的課題。
〈2〉法施:法施又名法供養,以佛陀正法,爲人演說,使人獲得法樂者,謂之法施。菩薩度人,不論智愚賢拙,一律有教無類,上一章經文中所說的“教化一切”,就是這個意思。《金剛經》雲:“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3〉無畏施:無畏施有兩種意義,一者,修菩薩行,無殺害之念,心慈顔和,使一切衆生對之無畏怖心,有親切感,此稱之謂無畏施;二者他人有危險困難,修行者予以援助支持,或安慰鼓勵,令得安樂,心無畏布,此亦稱之爲無畏施。更簡單的說,我們攙扶一個盲者通過馬路,協助一個老人搭上公車,于爭執者予以排解,撿起行人道上的香蕉皮以免路人滑倒,這都是無畏施的一種。
以上叁種布施,財施是物質布施,法施、無畏施是精神布施。而財施僅能使人免于一時的饑寒,法施則能拯人慧命,救人永免生死輪回之苦,故在叁種布施中,以法施爲最上。布施不難,難于達到“叁輪體空”的境界,即無施予的我,無受施的人,無所施的物。正如《金剛經》所稱:“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亦如《千佛因緣經》所載:“施爲妙善藥,服者常不死,不見身與心,觀財物空寂,受者如虛空,如是行布施,無財及受者,乃應菩薩行。”
(5)無我與慈悲—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是菩薩大悲心的表現。菩薩修行,首重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第一要無我,第二要慈悲。也就是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金剛經》雲:“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了知所謂怨親,無非是因緣和合而成,愛我者爲親,害我者爲怨,若無我執,等視衆生,則怨親觀念自不存在。何況“怨家宜解不宜結”,如果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豈不是怨恨愈結愈深?
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有一段經文,解釋大悲心的精神,經文曰:
“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
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悲心隨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撰稿
【第十講】在家道與出家道—不染世樂、常念叁衣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叁衣,瓦糩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1)五欲—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
經文中說:“五欲過患”。五欲是什麼?佛經中有多種說法,解釋不一。有謂色、聲、香、味、觸是五欲者,有謂財、色、名、食、睡是五欲者。如果加以界說,可以說世俗間的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佛法中五欲是色、聲、香、味、觸。佛經上把與眼、耳、鼻、舌、身五根相對的塵境,即色、聲、香、味、觸五境所引起的五種情欲,稱之爲五欲或五妙欲。一者色欲,指一切美妙的色相;二者聲欲,指一切宛轉的聲音;叁者香欲,指一切芬芳的氣味;四者味欲,指一切可口的味覺;五者觸欲,指一切適意的觸樂。以上五者,能使衆生樂著無厭,爲其迷惑陶醉,貪求妄想,做著此五種欲望的奴隸而不自覺,所以佛經上告訴我們:“慎防五賊”。《佛遺教經》上說: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製也;亦如惡馬,不以辔製,將當牽人墮于坑陷。如被賊劫,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爲害甚重,不可不慎。”
世俗五欲,我們日常生活于其中而不自覺,茲分述如下:
〈1〉財欲:財指世間的錢財,狹義的錢財,指一切有價證券。廣義的錢財,包括著金銀珠寶,古董字畫,房屋田産等等。錢財爲人養身之資,又稱外命,故世人貪求執著,視如身命。唯到了生活所需之外,再廣事攫取貪求,那就是貪欲與占有欲在作祟了。
〈2〉色欲:色本來爲青、黃、赤、白顔色,但在此處則指男女情愛之美色而言。古語雲:“食色性也”。人生的兩大基本欲望,一是食欲,一是色欲(事實上就是性欲)。食欲在維持個體生命,性欲在繁延種族,在世間法上,本來無可厚非。但如不知節製,放縱無度,在食欲說,殺生以飨口腹之欲,造作惡業;在色欲說,“色字頭上一把刀”,社會上多少悲劇,都是色欲引起的。
〈3〉名欲:名欲就是世間的名譽,在古代,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在現代,知名度高的人作事無往不利,所以人人好名。但如果是名符其實…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