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P10

  ..续本文上一页表现,须凭借主观的心识,所以乃有业力之所寄托的识(阿赖耶识)来生死轮回。

  〈3〉识:识就是我人主观的有了别作用的识体,识体有八种作用,此处所指的,是业力所赖以寄托的第八阿赖耶识。人的一期生命结束,此阿赖耶识以受业力之牵引,至与其有父母缘之处“纳识成胎”。《八识规矩颂》指此识是“去后来先作主公”,指的就是人死之际,此识最后离开人体,而投胎之际,又是最先与父精母血结合,成为受精卵。

  〈4〉名色:名色就是五蕴,色即色蕴,名是“非色四蕴”,就是受、想、行、识四蕴。那么,此处何以不称五蕴,而称名色呢?那是因为业识初入母胎,六根未俱,不成人形,故生理性的身体部分称为“色”,心理性的精神部分称为“名”。因为“心从诠目,故号为名。”这是指受精卵在母体中四十九日以前的情形。

  〈5〉六入:六入又名六处,即十二处的内六处。其实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内根和外根。《修行道地经》中说,胎儿在母体中发育,到四十九日,名“具根位”。以其已俱有六根,尚未完成。到六根发育完成,十月怀胎期满,离开母体,就进入触的阶段了。

  〈6〉触:触是感觉,是六根接触六尘而生起六识的作用。婴儿出生,六根发生作用,惟婴儿天真未凿,其意根与尘境相对,只有直觉作用,尚无利害爱憎的分别心,称之曰触。《涅槃经》曰:“未别苦乐,是名为触。”

  〈7〉受:受是“领纳”,也就是感受。五蕴中的第三位是受蕴,受有三受、五受之分,三受是苦受、乐受、舍受,这是与前五识相应,生理上的感受;再加上与第六识相应的忧受与喜受,这就成了五受。儿童发育成长,进入青少年阶段,六根接触外境,已不再是单纯的触,而是有了顺违的感受,对顺者贪爱,对违者排斥。

  〈8〉爱:爱是贪求,是欲望。因为有了顺违爱憎的感受,所以对于乐受、喜受贪恋不舍,念念渴求。新译的佛典把爱译为“渴爱”,事实上这就是贪欲,所以《大乘义章》上称“贪染名爱”。爱是以生存欲为中心,也即是生命活动力的本源。惟其如此,所以也是人生痛苦的渊薮。苦、集、灭、道的四圣谛,爱就是四谛中的集谛—人生的痛苦,是由贪爱聚集而来的。

  〈9〉取:取是攫取,是执持,是坚持不舍的意思。当青年发育至成人,进入社会,接触人事,“爱”、“取”、“有”三支是同时并起的—这时受支仍继续发生其作用。由受而对五欲尘境,生出贪爱之心。由于贪染之念日炽,对于财色名利,百计争取,贪求无厌,这就是取。《涅槃经》曰:“内外贪求,是名为取。”

  〈10〉有:有是存在,是行为的结果,也就是业。由感受而生贪爱,由贪爱而固执不舍。爱、取、有三支,共构成现世的业因,此业因感召未来生死的果报。未来的果报有正报与依报,正报称三有,即本有、中有、后有;依报亦称三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11〉生:“有”的本身是业,有业就要受报,这受报之果就是“生”。生是生命,是生起,也是出生。由以上各支心识的活动,依业习而引起未来生命的趋向,形成另一个新生命,这就是生命流转—轮回。

  〈12〉老死:《佛说稻芊经》曰:“住世衰变故名为老,最后败坏故名为死。”人生的过程,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法尔如是,谁也不能例外。死后无明犹在,随著业识再继续另一新生命。

  (4)以智慧之光破除无明

  由十二缘生的过程,可知无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经云:“若灭无明则行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人生根本解脱之道,在于灭无明,无明如何去灭呢?在于增长智慧,以智慧之光,照破无明的黑暗。而如何才能增长智慧呢?本经经文说;“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菩萨”的本义,是上求大觉,下化有情。欲达成这两种目的,必须自广学多闻入手。广学是包括世出世间一切学问在内。古代印度,有所谓“五明”之学,五明一者是声明,包括著语言学、文辞学、音韵学以及乐曲在内。二者是工巧明,即现代的各种工艺技术。三者是医方明,即现代的生理学,卫生学,医学及药物学等。四者是因明,即现代的逻辑学。五者是内明,也就是各宗教的经典。

  佛经中有所谓“三慧”之学,这三慧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闻所成慧,是亲近善师友,自善知识处闻得佛陀教法,或者自三藏十二部经典中得知佛陀的教法,因而成就的智慧。思所成慧,是闻知佛陀教法,善自思惟所闻所见之道理而成就的智慧。修所成慧,是以闻思二慧为基础,由修习而成就的智慧。

  在修所成慧中,包括著戒、定、慧三学。即所谓由戒资定,由定生慧。此三慧和三学,是入道的门径,增长智慧的不二法门。

  (5)成就辩才,教化一切

  辩才,谓巧于辩述,是具有善说法义之才能的意思。菩萨以闻、思、修三方面所得的智慧,能够成就“四无碍辩才”。四种辩才是:

  〈1〉法无碍辩才:凡于名言文句能诠释的教法,皆能了达无碍,名法无碍辩才。

  〈2〉义无碍辩才:对于教法所诠的义理,一无滞碍,名义无碍辩才。

  〈3〉辞无碍辩才:于诸方言词,通达自在,名辞无碍辩才。

  〈4〉辩无碍辩才:此又名乐说无碍辩才,这是一种无碍自在,正确辩说之智慧。

  此外,佛经中有“八辩”之说,曰不嘶遏、不迷乱、不怖畏、不高慢、义具足、味具足、不拙涩、应时节辩才等。

  以上种种辩才,皆以广学多闻为基础,广学多闻,不仅只是通达出世间法,同时也要通达世间法,佛法与社会结合,与生活结合,才能引起社会人士的共鸣。

  “教化一切”,一切,是指一切众生而说的。最后一句“悉以大乐”,大乐,可说是皆大欢喜。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是菩萨自利的乐;成就辩才,教化一切众生,使众生也自“愚痴生死”中得到智慧,脱离苦海,获得安乐,是菩萨利他的乐。自他俱乐,故称“悉以大乐”。

  ,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撰稿

  【第九讲】无我与慈悲—等念怨亲、不念旧恶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1)贫苦多怨—穷通寿夭的由来

  经文中说:“贫苦多怨,横结恶缘。”世间有些使我们想不通的事,为什么有的人富贵多乐,有的人贫苦多怨?世间之不平,更有甚于此者乎?

  我们生活在这繁杂万端的社会上,每天为了生活与工作,忙忙碌碌,随波逐流,难得有身心安闲的时候,所以一切无暇去细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空闲下来,冷静的观察我们周围的众生相—形形色色的亲友、街邻、以及社会上的各色各类人等,这时会发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比如说,何以有人富有、有人贫穷,有人显达、有人微贱,有人长寿、有人短命,有人健康、有人多病。有人既富贵又长寿,有人既贫贱又短命;反之,有人富贵而早死,有人贫穷而长寿,古语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生境遇之不同,也是如此。同样是圆颅方趾的人类,何以有如此的差异?难道说,当真是天上有个玉皇大帝,或阴间有个阎罗王,主管著人间的一切?

  关于这一类宇宙人生问题,释迦牟尼世尊住世时代,印度各派宗教哲学人士,也有种种不同的异说。大致分起来,有神意论、有宿命论、有唯物论、有偶然论,兹略为介绍其内容如下:

  〈1〉神意论: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婆罗门教的主张。该教认为人和世间的一切,全是大梵天所创造,也是大梵天所支配,人没有自由意志,也不能改变自己的环境。人既然没有自由意志,人的善恶行为也没有责任可言。

  〈2〉宿命论:这一派的主张以为,人今生的穷达寿夭,吉凶祸福,都是过去作为所结的果,所以今生的命运,就是前生的果报。人今生的努力和作为,只能改变来生的命运,而不能够改变今生的命运。

  〈3〉唯物论:此又称结合因论,此论认为人生是地、水、火、风、苦、乐、寿命,七种原素结合而成,由结合的良窳(音羽,器物之粗劣者。)而决定人生的吉凶苦乐,此种结合在出生时即已决定,所以今生的努力不能改变其命运。

  〈4〉偶然论:此派的主张,以为人生的命运,不是由因果业报法则所支配,亦不是由个人的努力或懈怠可改变,社会上不乏为善者遭遇不幸,为恶者却得幸福的事例,这一切都是凭著偶然的机会而决定。

  那么,佛教对于人生苦乐或穷通寿夭作何解释呢?佛教认为这是业力所致,由业力所感召的果报—正报和依报,而有今生的生命体,和生命体所依的环境。

  (2)总报和别报—由业力招感的生命和环境

  在上一节“十二缘生”中说到:“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而在第十支的“有支”中,说到“有就是业”。业是由身、口、意三者之造作,造作出善恶之业,招感未来苦乐之报。这种业报法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成实论》卷八“受业报品”称:“善业得乐报,不善业得苦报,不动业得不苦不乐报。”—不动业,就是不善不恶的无记业。

  在业报之中,决定个人贫富寿夭命运的,称为“满业”;决定同一时代人之物质生活条件的,称为引业。如玄奘大师在《八识规矩颂》中称:“引满能招业力牵”,就是指此而说的。再者,以业力牵引,在三界六道中或得天人身,或得人身,或得下三途身果报的畜生、饿鬼等身,此称为总报;虽然同受生为人,人又有智愚、美丑、寿夭、贵贱等差别,此称为别报。此外,果报的主体,即有情的身心,又称为正报;有情所依的国土,如山河大地,房舍器物,则称为依报。再往下面细说,又有共业之报,不共业之报,共中有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等等业报,就此停住,不能细说了。

  这其中特别要说明的是总报与别报,照唯识宗的宗义,第八识的果报体称为总报,也…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