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表現,須憑借主觀的心識,所以乃有業力之所寄托的識(阿賴耶識)來生死輪回。

  〈3〉識:識就是我人主觀的有了別作用的識體,識體有八種作用,此處所指的,是業力所賴以寄托的第八阿賴耶識。人的一期生命結束,此阿賴耶識以受業力之牽引,至與其有父母緣之處“納識成胎”。《八識規矩頌》指此識是“去後來先作主公”,指的就是人死之際,此識最後離開人體,而投胎之際,又是最先與父精母血結合,成爲受精卵。

  〈4〉名色:名色就是五蘊,色即色蘊,名是“非色四蘊”,就是受、想、行、識四蘊。那麼,此處何以不稱五蘊,而稱名色呢?那是因爲業識初入母胎,六根未俱,不成人形,故生理性的身體部分稱爲“色”,心理性的精神部分稱爲“名”。因爲“心從诠目,故號爲名。”這是指受精卵在母體中四十九日以前的情形。

  〈5〉六入:六入又名六處,即十二處的內六處。其實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內根和外根。《修行道地經》中說,胎兒在母體中發育,到四十九日,名“具根位”。以其已俱有六根,尚未完成。到六根發育完成,十月懷胎期滿,離開母體,就進入觸的階段了。

  〈6〉觸:觸是感覺,是六根接觸六塵而生起六識的作用。嬰兒出生,六根發生作用,惟嬰兒天真未鑿,其意根與塵境相對,只有直覺作用,尚無利害愛憎的分別心,稱之曰觸。《涅槃經》曰:“未別苦樂,是名爲觸。”

  〈7〉受:受是“領納”,也就是感受。五蘊中的第叁位是受蘊,受有叁受、五受之分,叁受是苦受、樂受、舍受,這是與前五識相應,生理上的感受;再加上與第六識相應的憂受與喜受,這就成了五受。兒童發育成長,進入青少年階段,六根接觸外境,已不再是單純的觸,而是有了順違的感受,對順者貪愛,對違者排斥。

  〈8〉愛:愛是貪求,是欲望。因爲有了順違愛憎的感受,所以對于樂受、喜受貪戀不舍,念念渴求。新譯的佛典把愛譯爲“渴愛”,事實上這就是貪欲,所以《大乘義章》上稱“貪染名愛”。愛是以生存欲爲中心,也即是生命活動力的本源。惟其如此,所以也是人生痛苦的淵薮。苦、集、滅、道的四聖谛,愛就是四谛中的集谛—人生的痛苦,是由貪愛聚集而來的。

  〈9〉取:取是攫取,是執持,是堅持不舍的意思。當青年發育至成人,進入社會,接觸人事,“愛”、“取”、“有”叁支是同時並起的—這時受支仍繼續發生其作用。由受而對五欲塵境,生出貪愛之心。由于貪染之念日熾,對于財色名利,百計爭取,貪求無厭,這就是取。《涅槃經》曰:“內外貪求,是名爲取。”

  〈10〉有:有是存在,是行爲的結果,也就是業。由感受而生貪愛,由貪愛而固執不舍。愛、取、有叁支,共構成現世的業因,此業因感召未來生死的果報。未來的果報有正報與依報,正報稱叁有,即本有、中有、後有;依報亦稱叁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也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

  〈11〉生:“有”的本身是業,有業就要受報,這受報之果就是“生”。生是生命,是生起,也是出生。由以上各支心識的活動,依業習而引起未來生命的趨向,形成另一個新生命,這就是生命流轉—輪回。

  〈12〉老死:《佛說稻芊經》曰:“住世衰變故名爲老,最後敗壞故名爲死。”人生的過程,由少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法爾如是,誰也不能例外。死後無明猶在,隨著業識再繼續另一新生命。

  (4)以智慧之光破除無明

  由十二緣生的過程,可知無明是生死輪回的根本。經雲:“若滅無明則行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人生根本解脫之道,在于滅無明,無明如何去滅呢?在于增長智慧,以智慧之光,照破無明的黑暗。而如何才能增長智慧呢?本經經文說;“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

  “菩薩”的本義,是上求大覺,下化有情。欲達成這兩種目的,必須自廣學多聞入手。廣學是包括世出世間一切學問在內。古代印度,有所謂“五明”之學,五明一者是聲明,包括著語言學、文辭學、音韻學以及樂曲在內。二者是工巧明,即現代的各種工藝技術。叁者是醫方明,即現代的生理學,衛生學,醫學及藥物學等。四者是因明,即現代的邏輯學。五者是內明,也就是各宗教的經典。

  佛經中有所謂“叁慧”之學,這叁慧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聞所成慧,是親近善師友,自善知識處聞得佛陀教法,或者自叁藏十二部經典中得知佛陀的教法,因而成就的智慧。思所成慧,是聞知佛陀教法,善自思惟所聞所見之道理而成就的智慧。修所成慧,是以聞思二慧爲基礎,由修習而成就的智慧。

  在修所成慧中,包括著戒、定、慧叁學。即所謂由戒資定,由定生慧。此叁慧和叁學,是入道的門徑,增長智慧的不二法門。

  (5)成就辯才,教化一切

  辯才,謂巧于辯述,是具有善說法義之才能的意思。菩薩以聞、思、修叁方面所得的智慧,能夠成就“四無礙辯才”。四種辯才是:

  〈1〉法無礙辯才:凡于名言文句能诠釋的教法,皆能了達無礙,名法無礙辯才。

  〈2〉義無礙辯才:對于教法所诠的義理,一無滯礙,名義無礙辯才。

  〈3〉辭無礙辯才:于諸方言詞,通達自在,名辭無礙辯才。

  〈4〉辯無礙辯才:此又名樂說無礙辯才,這是一種無礙自在,正確辯說之智慧。

  此外,佛經中有“八辯”之說,曰不嘶遏、不迷亂、不怖畏、不高慢、義具足、味具足、不拙澀、應時節辯才等。

  以上種種辯才,皆以廣學多聞爲基礎,廣學多聞,不僅只是通達出世間法,同時也要通達世間法,佛法與社會結合,與生活結合,才能引起社會人士的共鳴。

  “教化一切”,一切,是指一切衆生而說的。最後一句“悉以大樂”,大樂,可說是皆大歡喜。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是菩薩自利的樂;成就辯才,教化一切衆生,使衆生也自“愚癡生死”中得到智慧,脫離苦海,獲得安樂,是菩薩利他的樂。自他俱樂,故稱“悉以大樂”。

  ,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撰稿

  【第九講】無我與慈悲—等念怨親、不念舊惡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1)貧苦多怨—窮通壽夭的由來

  經文中說:“貧苦多怨,橫結惡緣。”世間有些使我們想不通的事,爲什麼有的人富貴多樂,有的人貧苦多怨?世間之不平,更有甚于此者乎?

  我們生活在這繁雜萬端的社會上,每天爲了生活與工作,忙忙碌碌,隨波逐流,難得有身心安閑的時候,所以一切無暇去細想。如果有一天我們空閑下來,冷靜的觀察我們周圍的衆生相—形形色色的親友、街鄰、以及社會上的各色各類人等,這時會發現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比如說,何以有人富有、有人貧窮,有人顯達、有人微賤,有人長壽、有人短命,有人健康、有人多病。有人既富貴又長壽,有人既貧賤又短命;反之,有人富貴而早死,有人貧窮而長壽,古語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生境遇之不同,也是如此。同樣是圓顱方趾的人類,何以有如此的差異?難道說,當真是天上有個玉皇大帝,或陰間有個閻羅王,主管著人間的一切?

  關于這一類宇宙人生問題,釋迦牟尼世尊住世時代,印度各派宗教哲學人士,也有種種不同的異說。大致分起來,有神意論、有宿命論、有唯物論、有偶然論,茲略爲介紹其內容如下:

  〈1〉神意論: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婆羅門教的主張。該教認爲人和世間的一切,全是大梵天所創造,也是大梵天所支配,人沒有自由意志,也不能改變自己的環境。人既然沒有自由意志,人的善惡行爲也沒有責任可言。

  〈2〉宿命論:這一派的主張以爲,人今生的窮達壽夭,吉凶禍福,都是過去作爲所結的果,所以今生的命運,就是前生的果報。人今生的努力和作爲,只能改變來生的命運,而不能夠改變今生的命運。

  〈3〉唯物論:此又稱結合因論,此論認爲人生是地、水、火、風、苦、樂、壽命,七種原素結合而成,由結合的良窳(音羽,器物之粗劣者。)而決定人生的吉凶苦樂,此種結合在出生時即已決定,所以今生的努力不能改變其命運。

  〈4〉偶然論:此派的主張,以爲人生的命運,不是由因果業報法則所支配,亦不是由個人的努力或懈怠可改變,社會上不乏爲善者遭遇不幸,爲惡者卻得幸福的事例,這一切都是憑著偶然的機會而決定。

  那麼,佛教對于人生苦樂或窮通壽夭作何解釋呢?佛教認爲這是業力所致,由業力所感召的果報—正報和依報,而有今生的生命體,和生命體所依的環境。

  (2)總報和別報—由業力招感的生命和環境

  在上一節“十二緣生”中說到:“又複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因于欲有色有無色有業生。”而在第十支的“有支”中,說到“有就是業”。業是由身、口、意叁者之造作,造作出善惡之業,招感未來苦樂之報。這種業報法則,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成實論》卷八“受業報品”稱:“善業得樂報,不善業得苦報,不動業得不苦不樂報。”—不動業,就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業。

  在業報之中,決定個人貧富壽夭命運的,稱爲“滿業”;決定同一時代人之物質生活條件的,稱爲引業。如玄奘大師在《八識規矩頌》中稱:“引滿能招業力牽”,就是指此而說的。再者,以業力牽引,在叁界六道中或得天人身,或得人身,或得下叁途身果報的畜生、餓鬼等身,此稱爲總報;雖然同受生爲人,人又有智愚、美醜、壽夭、貴賤等差別,此稱爲別報。此外,果報的主體,即有情的身心,又稱爲正報;有情所依的國土,如山河大地,房舍器物,則稱爲依報。再往下面細說,又有共業之報,不共業之報,共中有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等等業報,就此停住,不能細說了。

  這其中特別要說明的是總報與別報,照唯識宗的宗義,第八識的果報體稱爲總報,也…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