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
于淩波居士著
自序
一劃
二劃
叁劃
四劃
五劃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自序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是一部初學唯識者手邊備用的工具書。唯識學在佛學領域中,一向稱爲難治之學,它名相繁瑣,辭意艱深,古人稱此學“文如鈎鎖,義若連環”,“字包千訓,辭含萬象。”由此可知這是一門“甚深最甚深、微細最微細、難通達極難通達”的學問;但相對的,它也是一門結構嚴謹,條理分明的理論,佛學中大部分的重要名詞,都見之于唯識學中。果然能通達了唯識學,則再讀其他經典,名相問題既已解決,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但通達唯識之學,談何容易?唯識學所依的典籍,由印度梵文翻譯出來的,有“六經十一論”,“一本十支”之學,及揉雜十大論師釋論譯出的《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以及注釋識論、述記等許多注疏。讀唯識書,須于衆多典籍中,綜理出頭緒;于繁瑣名相間,分析其差別義。因之诠釋名相的辭書,就成爲手邊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許多唯識學名辭,並不具備于一般的佛學辭典中,這就不得不求之于本宗的專門辭書。但本宗的專門辭書,據筆者知,民國建立迄今近百年間,唯有在民國初年,北京叁時學會會員朱芾煌居士,曾編纂的一部《法相辭典》。
《法相辭典》,是朱芾煌居士參考了七十余種唯識經論,窮叁年之力編纂完成的。這部辭典,全書兩百萬言,彙集名詞一萬四千余條,是一部極珍貴的巨著。但這部辭典,只是“錄而不釋”。正如朱居士在序文中說:“皆錄原文,不加诠釋,並標卷頁,藉便檢尋。”皆錄原文,初學者多數看不懂;不加诠釋,就失去辭書的功能了。這只供研究高深的學者使用,而對于初學唯識的人幫助不大。
近數年來,筆者爲教學所需,在研讀唯識典籍時,于名相部分隨手劄記,日積月累,積稿盈尺。年來加以整理,得常用的唯識名詞一千五百余條,以容易了解的白話文加以注解,按筆劃順序編輯成書,命名曰《唯識學名詞白話辭典》。以供初學唯識者置諸案頭的參考。
唯識之學,所依經論浩繁,名相隱晦難解,筆者以個人研讀所得,選錄及诠釋名相,缪誤之處,在所難免,尚祈方家賜正,無任銘感。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月 于淩波序于臺中雪廬紀念講堂
一劃
【一小劫】古代印度的計時單位,《大毗婆沙論》載,人壽自十歲起,每過百年增一歲,至八萬四千歲爲增劫之極;又自八萬四千歲起,每過百年減一歲,至十歲爲減劫之極。此一增一減,共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稱爲一小劫。
【一大劫】古代印度的計時單位,一期世界之始末,總括成住壞空四劫,稱爲一大劫。《瑜伽師地論》卷二載:“又此世間,二十中劫壞,二十中劫壞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即八十中劫爲一大劫,共計兩百六十八億八千萬年。
【一分】因明用語。與“全分”對稱。指一名相或事物的一部分,或指多種名相之中的一部分名相或事物,稱爲一分。
【一分家】指安慧所立的心識一分說。謂心識生起認識作用時,唯起于自證分(自體分)。能認識作用的見分,被認識對境的相分,都是情有理無的遍計所執之法,屬于無體之法,此乃凡夫無始以來執著我、法的熏習力,而生出類似于能緣、所緣之識體。安慧的一分說,古來即難解,其說雖不是正義,然可說是護法四分說的前驅。另有難陀立二分說,陳那立叁分說,後護法之四分說成爲最嚴密完整的學說,遂成一家正義。此即俗稱“安難陳護,一二叁四”。見《成唯識論》卷八。
【一分常論】爲古代印度外道所執的六十二見之一;屬于計執前際而起的常見。此類外道共有四種,故又稱四種一分常論。彼等系于前生、後生,或色心之一半而起常見者,故稱一分常論。即:一、謂外道得宿住通,能觀前世,而以爲諸趣皆由梵天之意所化;如是,不見大梵天之始終,故以爲大梵天爲“常”,而我及世間爲“無常”。二、計執色法滅而心法存,或心法滅而色法存;或謂色法爲心法之一,故爲常住者。叁、計執從戲忘天而下生此間,依宿住通觀過去,認爲先前之住處爲常住者。四、計執從意恚天而下生此間,依宿住通觀過去,認爲先前之住處爲常住者。執持此見解者,相當于外道十六宗之“自在等因宗”。這是唯識家破斥的對象。見“瑜伽師地論”卷六。
【一心】唯識宗以根本識爲一心。指萬有能變之心,即阿賴耶識。成唯識論卷二:“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如是處處說唯一心。”
【一心四境】又作一水四見。譬如一水,本無有異,而因天、人、餓鬼、畜生果報不同,故于一水而見有四種境相。即天人見是寶嚴地,人見是水,餓鬼見是膿血,而魚見是其窟宅。見《攝大乘論釋》卷四。
【一心真見道】參閱“真見道”條。
【一切】梵語 sarva,音譯薩婆,乃總赅衆物之詞。《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載:“薩婆,秦言一切。”《翻譯名義集》卷五︰“一以普及爲言,切以盡際爲語。”此詞之實際用例頗多,如一切世間、一切衆生、一切種智等用語皆是。然一切又分爲全分與少分二種,全分指不限定在特殊範圍內者,包含廣的一切;少分指在某種限定範圍內者。據《成唯識論樞要》卷二之說,一切聲皆是不常不執,此有二釋:一、一切的一切,即計內外皆常。二、少分的一切,唯內的一切聲是常。如上所述,前者爲全分之一切,後者爲少分之一切。見《成唯識論》卷二。
【一切行苦】一切有爲有漏之法,皆遷流不息,故稱爲一切行苦。這是如來所說四法本之一。(四法本爲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見《俱舍論》卷二十叁。
【一切行無常】指一切有漏法,皆不具有恒常之性,故曰一切行無常。這是如來所說四法本之一。見《俱舍論》卷二十叁。
【一切有爲法】泛指一切有作爲、有造作的因緣所生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質、精神,以及所有現象的存在。原意作“由因緣而起的存在者”。有爲法是無常之法,如《金剛經》偈子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華嚴經》卷二十五載:“如實知一切有爲法,虛僞诳詐,假住須臾,诳惑凡人。
【一切法不生】指謂一切真實之法,乃超越相對的差別界。以其爲“絕對”,故不生不滅,此是不變的理法。
【一切種子識】又作種子識,乃執持一切法的種子而不散失之識,爲阿賴耶識的別名。成唯識論卷二載:“此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又攝大乘論釋卷二:“謂有能生雜染品法,功能差別相應道理,由與生彼功能相應,故名一切種子識。于此義中,有現譬喻,如大麥子,于生自芽有功能,故有種子性;若時陳久,或火相應,此大麥果功能損壞,爾時麥相雖住如本,勢力壞故,無種子性,阿賴耶識亦複如是。”
【一水四見】參閱“一心四境”條。
【一中劫】古代印度的計時單位。謂人壽之一增一減爲一小劫。合二十小劫,共計叁萬叁千六百萬年,稱爲一中劫。
【一本十支】唯識宗所依的經論,除了“六經十一論”外,並有“一本十支”之學,即以《瑜伽師地論》爲本論。其他釋論爲支論。支論有十,稱爲“十支”。此十支論即:一、百法明門論,又作略陳名數支,世親造。以一切法無我爲宗。二、大乘五蘊論,又作粗釋體義支,世親造,依名釋義論。本論略攝本地分中之境事,而以無我唯法爲宗。叁、顯揚聖教論,又作總苞衆義支,無著造。乃錯綜瑜伽十七地要義,而以明教爲宗。四、攝大乘論,又作廣苞大義支,無著造。總括瑜伽深密法門,诠阿毗達磨攝大乘一品宗要,而以簡小入地爲宗。五、雜集論,又作分別名數支、廣陳體義支。無著等作。總括瑜伽師地論一切法門,集阿毗達磨經所有宗要,而以蘊處界叁科爲。六、辨中邊論,又作離僻彰中支。本頌爲慈氏菩薩造,釋論爲世親造。本論敘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爲宗。七、二十唯識論,又作摧破邪山支。釋七難以成瑜伽唯識,而以唯識無境爲宗。八、叁十唯識論,又作高建法幢支。以上二論之本頌爲天親所造,叁十唯識之釋爲護法菩薩等十師所造。本論廣诠瑜伽境體,而以識外無別實有爲宗。九、大乘莊嚴論,又作莊嚴體義支。本頌爲慈氏造,釋爲天親造。總括瑜伽菩薩一地法門,而以莊嚴大乘爲宗。十、分別瑜伽論,又作攝散歸觀支。慈氏造。本論未漢譯,若援解深密經中之分別瑜伽品爲例,則以止觀爲宗。
【一法中道】指于一法上論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理,此爲唯識宗所立中道之一義。與“叁性對望中道”對稱。唯識宗以遍計所執性爲妄情所現,故判爲空;以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爲假有與真有,故判爲有。自此叁性之對望而立中道義,稱爲叁性對望中道。又此叁性是一法上之叁性,故此法爲非有非空之中道。
然若詳細論之,則叁性中之每一性皆具有中道之義,即遍計所執性是情有理無,在妄情之上屬有,故非空;依理而言爲無,故非有,是爲非有非空之中道。依他起性于衆緣和合上爲假之存在,故爲假有實無。以其假有,故非空;以其實無,故非有,是爲非有非空中道。圓成實性遠離一切妄想而無相,故非有;然以其爲真實如常之性,故非空,是爲非有非空之中道。上述乃各就叁性中之一性,立中道之義,稱爲一法中道。
【一刹那】指極短的時間。刹那,意譯須臾、念頃,即一個心念起動之間,與發意頃同義。意爲瞬間,爲表時間之最小單位。俱舍論卷十二載,一百二十刹那爲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爲一臘縛,叁十臘縛爲一牟呼栗多(譯作須臾),叁十須臾爲一晝夜。一刹那約當于今之七十五分之一秒。
【一味蘊】指無始以來,有一味延續的細微意識,乃形成輪回的主體。這是小乘經量部所立。經量部主張此細意識自無始以來即不間斷,其體爲受、想、行、識等四蘊,展轉和合,轉成一味,故稱…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