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般若波羅蜜、明度無極。能對治愚癡,開真實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以上六波羅蜜,始于布施,而終于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薩之偉大胸襟。
【六界】亦稱六大,爲萬有生成的基本元素,即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此六大各有分齊,故稱爲界。
【六神通】又作六通,指六種超人間而自由無礙的能力。即:一、神足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即自由無礙,隨心所欲現身的能力。二、天眼通,能見六道衆生生死苦樂之相,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無有障礙。叁、天耳通,能聞六道衆生苦樂憂喜之語言,及世間種種的音聲。四、他心通,能知六道衆生心中所思之事。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衆生之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六、漏盡通,斷盡一切叁界見思惑,不受叁界生死,而得漏盡神通之力。
以上天眼通、宿命通、漏盡通叁者並稱爲叁明。見《長阿含卷九增一經》。
【六派哲學】古代印度婆羅門教系中,先後出現的六種哲學學派。即:一、彌曼差學派:即對吠陀聖典中所規定的祭祀儀禮之實行及意義,以哲學立場加以研究之學派。其始祖爲耆米尼,根本經典則爲彌曼沙經。二、吠檀多學派:于吠陀聖典中,特別是以奧義書爲根據,而主張“梵我一元論”的學派。此派始祖爲巴達羅耶那,其根本聖典爲吠檀多經(一稱梵書)。叁、僧佉耶學派:又作數論學派、刪阇夜學派。從純粹精神與根本原質二原理的關系,來說明現實世界。其始祖爲迦毗羅,根本經典爲《僧佉耶經》。四、瑜伽學派︰即依瑜伽修行而得到解脫的學派。始祖爲巴丹阇梨,根本聖典則是《瑜伽經》。五、衛世師學派:又作勝論學派。以實體、性質、運動、普遍、特殊、內屬等六項原理,來闡明一切現象。始祖爲羯那陀,根本聖典爲《勝論經》。六、尼柔學派︰又作尼夜耶學派、正理學派。其形而上學之說法,與勝論學派大致相同,但特別重視論理學方面的研究。其始祖爲喬達摩,根本聖典則是《尼夜耶經》。
【六師外道】爲古印度佛陀住世時代,中印度一帶勢力較大的六種外道。外道亦作外教、外學,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是佛教稱其他教派的名詞。最早,這一名稱並不含有貶抑的意義。它的原意是說:“神聖而應受尊敬的隱遁者”,意思是苦行者、正說者。佛教自稱內道,經典稱爲內典,佛教以外的經典稱外典。到了後世,在這個名詞上附加上了異見、邪說等意義,就成爲一個含有侮蔑意義的貶稱了。不過,這些外道的學說,確是充滿了邪說謬見。且看六師外道的理論:一、富蘭那迦葉:他是一位無道德論者,他否認善惡和業報,他說:“斫伐殘害,煮炙割切,惱亂衆生,愁憂啼哭,殺生偷盜,淫佚妄語,踰牆劫賊,放火焚燒,非爲惡也;若以利劍脔割一切衆生,以爲肉聚,彌滿世間,此非爲惡,亦無罪報。于恒水南岸脔割一切衆生亦無有惡報,于恒水北岸爲大施會,施一切衆,利人等利,亦無福報。二、阿夷多翅舍欽婆羅:他是一位徹底的唯物論者,也是否定因果、業報輪迥論者,他不承認物質外有精神的存在。他說:受四大,取命終者,地大還歸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還歸風;悉皆敗壞,諸根歸空。人若死時,床舁舉身,置于冢間,火燒其骨,如鴿色,或變爲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終者,爲斷滅法。叁、婆浮陀伽旃延:他也是唯物論者、無因論者,否定善惡業報者。他說:一切衆生,身有七分,何等爲七?地、水、火、風、苦、樂、壽命。如是七法,非化非作。不可毀害,如伊師迦草,安住不動,如須彌山。不舍不作,猶如乳酪。各不诤訟,若苦若樂,若善不善,投之利刀,無所傷害。何以故?七分空中無妨礙。命亦無害,何以故?無有害者及死者故。無作無受,無說無德,無有念者,及以教者。四、末伽梨拘舍梨:他是一位宿命論者,他認爲人生苦樂不由因緣,唯爲自然所産生。他說:人之善惡淨穢,悉由命定,非由戮力懈怠而得故。世間無因果業報,非自體,非教作,非精進所致,非自由意志,一切悉由命定。吾人之命運、環境、天性可別爲黑、青、紅、黃、白、純白等六,由此而受苦樂。賢愚不肖等、于曆八百四十劫盡有漏業,以業盡故,衆苦得盡自得解脫。這種謬論,佛陀批評它是用人發織成的衣服,夏不吸汗,冬不保暖,毫無用處,卻給社會帶來迷惑與不安。這一派在當時又被稱爲邪命派。
以上四種外道,全是否定因果,否定業報輪回者。尤其是富蘭那迦葉,他不僅否定業報因果,並且否定善惡,破壞社會道德秩序。奇怪的是,這種荒謬之見,在當時竟成爲一種哲學理論,受到許多人的擁護。也許這是對當時社會階級製度不平,婆羅門假冒爲善的一種抗議吧!在迷失、混亂的時代,這種破壞道德秩序的言論反易于爲人接受。另外兩種外道是:五、散阇耶毗羅胝子:這是一位懷疑論者,不承認認知有普遍的正確性,而主張不可知論。他認爲:善行惡行的果報,可說是有,可說是無,又可以說是有是無,也可以說非有非無。可說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詭辦論者。六、尼乾陀若提子:他是耆那教的教主,他的思想與佛教很接近,主張有因果業報,以修苦行爲解脫方法。信徒須守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無所有(財物)。耆那教的戒律嚴謹,信徒有強固的向心力,是傳統的婆羅門教外,與佛教並存的兩大宗教。迄今印度尚有百數十萬耆那教信徒。
【六根】根爲生長之意,如草木之根不僅具有增長,且可衍生枝幹、花葉果實等。佛教用語中的根,含有器官能力的意思。如人類之眼、耳、鼻、舌、身等。六根指六種感覺器官,爲十二處的內六處。即眼根,爲視覺器官與視覺能力。耳根,爲聽覺器官與視覺能力。鼻根,爲嗅覺器官及其能力,舌根,爲味覺器官及其能力。、身根,爲觸覺器官及其能力。意根,爲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在六根若除去意根,前五種則稱五根。五根是物質性的色法,即色根。意識則依于意根,是心法。見《俱舍論》、《成唯識論》等所載。
【六欲天】指欲界的六天。即:一、四天王天,有持國、增長、廣目、多聞等四大天王及其所部之天衆。身量爲四分之一俱盧舍,以人間五十歲爲一晝夜,壽命五百歲。二、 叁十叁天,又作忉利天。帝釋天在中央,其四方各有八天,合爲叁十叁天。身量爲半俱盧舍,以人間百歲爲一晝夜,壽命一千歲。叁、夜摩天,身量爲四分之叁俱盧舍,以人間二百歲爲一晝夜,壽命二千歲。四、兜率天,身量爲一俱盧舍,以人間四百歲爲一晝夜,壽命四千歲。五、化樂天,身量爲一又四分之一俱盧舍,以人間八百歲爲一晝夜,壽命八千歲。六、他化自在天,身量爲一俱盧舍半,以人間一千六百歲爲一晝夜,定壽一萬六千歲。此中四王天在須彌山之半腹、忉利天在須彌山之頂上,故稱爲地居天;夜摩天以上之四天及色界諸天,住于叁十叁天上方空間,故稱爲空居天。見《俱舍論》卷八。
【六欲四禅】六欲,指欲界的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四禅,指色界的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四禅天等四天等,合稱六欲四禅。見《俱舍論》卷八。
【六無爲】這是唯識宗對無爲法的分類。無爲法,指非無因緣造作之法,無生、住、異、滅之四相;即真理的異名。唯識宗以無爲法爲無體,依識變與法性假立六無爲。其法性(依空無我所顯真如)之六無爲者,即:虛空無爲,謂離煩惱、所知諸障所顯現之真如,其無障礙恰如虛空,故稱虛空無爲。一、擇滅無爲,此系就正斷障立名。擇滅,即離系之意。離一切有漏之系縛而顯真理,故稱擇滅無爲。二、非擇滅無爲,真如之自性本來清淨,離諸雜染,以其非由無漏智之簡擇力,故稱非擇滅無爲,此乃大乘之解釋。又有爲法之緣缺故不生,此不生若滅,即顯真理,故稱非擇滅無爲,此亦非由無漏智之簡擇力,爲大小乘共通之解釋。叁、不動無爲,指顯現于第四靜慮之無爲。第四禅唯有舍受,而離苦樂二受,故稱不動。于滅苦樂受處顯現寂靜之真理,故稱不動無爲。四、想受滅無爲,乃顯現于滅盡定之無爲。于滅盡定中,滅盡六識心想及苦樂二受,故稱想受滅無爲。五、真如無爲,無爲乃真實如常而不虛妄變異者,故稱真如無爲。六無爲中,前五者爲诠法性之相的假名,後一者爲诠法性之體的假名。見《成唯識論》卷二所載。
【六經十一論】唯識宗所依的經論,有“六經十一論”。在六經中,以《解深密經》爲本經;在十一論中,以《瑜伽師地論》爲本論。六經是:一、《大方廣佛華嚴經》,有叁種譯本。一者東晉佛陀跋陀羅所譯的六十卷華嚴;二者唐實叉難陀所譯的八十卷華嚴;叁者唐般若所譯的四十卷華嚴。其中般若所譯者,僅爲該經的入法界品。二、解深密經:有四種譯本。一者宋求那跋陀羅譯,名《相續解脫經》;二者北魏菩提流支譯,名《深密解脫經》;叁者陳真谛譯,名《佛說解節經》;四者唐玄奘譯,名《解深密經》五卷。叁、《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中土未譯。四、《阿毗達磨經》,中土未譯。五、《楞伽經》,有叁種譯本。一者宋求那跋陀羅譯,四卷,一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二者魏菩提流支譯,十卷,名《入楞伽經》;叁者唐實叉難陀譯,七卷,名《大乘入楞伽經》。六、《厚嚴經》:中土未譯。十一論是:一、《瑜伽師地論》:彌勒說,唐玄奘譯,一百卷,二、《顯揚聖教論》:無著造,唐玄奘譯,二十卷。叁、《大乘莊嚴經論》:彌勒說本頌,世親造釋論,唐波羅頗密多譯,十叁卷。四、集量論:陳那造,陳真谛譯,四卷。另有唐義淨譯本。五、攝大乘論:無著造本頌,世親造釋論十卷,另有無性所造之釋論十卷,以上均爲唐玄奘譯。另有兩種異譯本,一爲真谛所譯之本論及世親釋論;一爲佛陀扇多所譯無著本論及世親釋論。六、《十地經論》:世親造,北魏菩提流支譯。七、《分別瑜伽論》:彌勒說,中土未譯。八、《辨中邊論》:彌勒…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