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本頌,世親造釋論,唐玄奘譯,叁卷。另有陳真谛異譯本名《中邊分別論》,二卷。九、《二十唯識論》:世親造,唐玄奘譯,一卷。另有兩種異譯本,一爲北魏菩提流支譯,名《大乘楞伽唯識論》,一卷;一爲陳真谛譯,名《大乘唯識論》,一卷。十、《觀所緣緣論》:陳那造,唐玄奘譯,一卷。另有陳真谛異譯本,名《無相思塵論》,一卷。十一、《阿毗達磨雜集論》:無著造本頌,師子覺造釋論,安慧造雜論,唐玄奘譯。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所載。
【六道四生】六道,指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種衆生。又依六道衆生出生的形態,分爲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等四類,並稱六道四生。其中,人趣與畜生趣各具胎、卵、濕、化四生,鬼趣通胎、化二生,一切地獄、諸天及中有,唯爲化生。見《俱舍論》卷八。
【六境】指六根所取的六種對境,亦爲六識所感覺認識的六種境界。即色、聲、香、味、觸、法。此六境猶如塵埃能汙染人之情識,故稱六塵。此六境即:一、色境:是眼根所對之境,爲眼識所緣的對象。有顯色、形色、表色叁種色。二、聲境:是耳根所對之境,爲耳識所緣的對象。有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俱大種因聲。叁、香境:是鼻根所對之境,爲鼻識所緣的對象。有好香、惡香、平等香。四、味境:是舌根所對之境,爲舌識所緣的對象。有苦、酸、辛、甘、堿、淡六種。五、觸境:觸境是身根所對之境,爲身識所緣的對象。有地、水、火風四者是能造之觸,其所造的假觸,有輕、軟、滑、澀、冷、渴、飽、饑等多種。六、法境:五根五境之外,還有“無表色”,此又名法塵,這不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對、五識所取的境界,而是意根所對,爲意識所緣的對象,及自識所變,有可緣義之色。此又名法處所攝色,此是假境,略爲叁種,一者可見有對,如顯色等;二者不可見有對,如眼根等,叁者不可見無對,約指意業而言。見《俱舍論》卷二所載。
【六塵】是指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事實上即是六境。參閱六境條。
【六轉依】轉依,即轉舍下劣之所依,而證得勝淨之所依。唯識宗依所得位之別,將轉依分爲六種:一、損力益能轉,即資糧、加行二位的轉依。此二位修習勝解而有慚愧心,故減損本識中染種子之力而增益淨種子之勢力,雖未斷滅煩惱障與所知障的種子,未證轉依,然以漸伏現行,故亦稱爲轉。二、通達轉,即通達位的轉依。以見道無分別智斷分別起二障之粗重,證得一分真實之轉依。叁、修習轉,即修道位的轉依。由數度修習十地之無分別智,漸斷俱生起二障粗重,次第證得真實之轉依。四、果圓滿轉,略稱圓滿轉,乃究竟位的轉依。成就叁大阿僧祇劫之難行,金剛喻定現前時,于無間道斷一切粗重,永除惑障,于解脫道證得菩提、涅槃,爲成就佛果圓滿之轉依。五、下劣轉,即二乘位的轉依。二乘以自利之念厭苦欣寂,唯能通達生空真如,已斷煩惱障之種子而未斷所知障種子,僅得生空之理智。六、廣大轉,乃大乘位之轉依。爲利他之故,趣大菩提,不厭欣生死涅槃,通達二空真如之理,斷除一切二障之種子,頓證大菩提、大涅槃。見《成唯識論》卷十。
【六識】十八界中的六識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認識了別的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爲所依,以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爲所緣,而産生見、聞、嗅、味、觸、知等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見《成唯識論》卷五所載。
【六識十名】第六意識,有十種名稱。即:第六識、意識、攀緣識、巡舊識、波浪識、分別事識、人我識、四住識、煩惱障識、分段生死識。見《宗鏡錄》卷五十。
【六識立名】十八界中的六識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認識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爲依,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爲所緣,生起見、聞、覺、知等了別作用。這六識得名的由來,有隨根得名和隨境得名兩種。一、隨根立名:隨所依之根,而立六識之命。即依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立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之名。二、隨境立名:即是隨其所緣之境,而立六識之名。前六識所緣之境,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以其了別的塵境,而立色、聲、香、味、觸、法六識之名。唯隨根立名通于自在位,(八地以上菩薩,可以五根互用),隨境立名不通于自在位,故論典中多從隨根立名。
【六識行相】行相,指心、及心所所具有的認識作用,心、心所以各自身性能,遊履于境相之上,以遊履于所對境之相狀,故稱爲行相。《唯識叁十頌》稱前六識爲“了境爲性相”。頌文中“了境爲”叁字應重讀,即了境爲性,了境爲相。性者體性,指識體的自體分;相者行相,即是見分的作用。本來了別外境只是前六識的行相,但以其體性微細難知,故以用顯體,雙雲了境爲相,了境爲性。
【六識取境四因】前六識又稱了別境識,前六識取境,受四種力量的驅使,即欲力、念力、境界力、數習力。《瑜伽師地論》曰:“六識取境,由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覺趣境。”此四因即:一、欲力:欲是希望,如果心于彼境,生起愛著,則于彼處生起作意力。二、念力:念是記憶,如果心于彼境,生起記憶,則于彼處生起作意力。叁、境界力:謂識所緣境界,或極可意,或極特殊,則心于彼境,生起作意力。四、數習力:數習力就是習慣力,如果識于某種境界,已極谙悉,則于彼處生起作意力。如穿越馬路,聽到汽車聲,自然提高警覺。
【六識相應心所】第六識是我人的心理綜合中心,它所緣的是法境,通于過去、未來、現在,也通于善、惡、無記叁性,及現量、比量、非量叁量;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叁境。由于它的作用特別強,所以六位五十一個心所,全部與之相應,如《八識規矩頌》所稱:“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六觸】指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等六種作用。觸,乃與一切心、心所法相應,而能使其觸對于境的精神作用;即爲根、境、識叁者和合而産生之心所。故六觸即爲由六根、六境、六識和合産生;于凡夫位,則生愛染,稱爲“六觸生愛”。六觸即:一、眼觸生愛,謂眼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青黃赤白、方圓長短等種種顔色、形相而貪愛不舍。二、耳觸生愛,謂耳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絲竹歌詠等種種之聲,而貪愛不舍。叁、鼻觸生愛,謂鼻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栴檀沈木等種種之香,而貪愛不舍。四、舌觸生愛,謂舌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珍馐美馔等種種之味,而貪愛不舍。五、身觸生愛,謂身能觸對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及世間所有種種上妙衣服等,而貪愛不舍。六、意觸生愛,謂意能觸對一切世間所有色聲香味觸等種種之法,而貪愛不舍。見《俱舍論》卷十。
【心】此指執取具有思量(緣慮)作用之法,此有不同的定義。一、爲心王及心所法之總稱,系相對于色法而言,相當于五蘊中之受、想、行、識四蘊。二、指心王,屬五位之一,相當于五蘊中之識蘊。指統一心之主體八識而言。叁、對于心、意、識叁者,小乘有部等主張,叁者同體而異名。但在大乘唯識宗,心則指第八阿賴耶識,含有積集之義,乃諸法産生的根本體,故亦稱爲集起心,即阿賴耶識蓄積種子而能生起現行之意。
【心心數】此爲心王心所的合稱,心數即是心所的舊譯。《維摩诘經》五曰:“遍知衆生心、心數法”。
【心不相應行法】爲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又作心、色不相應行。指不屬于色、心二法,與心不相應的有爲法的聚集,計有二十四種,爲得、命根、衆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不和合等。此二十四法,何以名不相應行?原來“相應”者,契合之義,如函蓋之相合;亦有和諧順從,互相呼應而不相違之義。此二十四法,以下述叁義,表明其不相應:一者,此二十四法,無緣慮作用,故不與心、心所相應。二者,此二十四法,無質礙作用,故不與色法相應。叁者,此二十四法,是生滅變異之法,也不與無爲法相應。再者,此二十四法,不似色、心、心所實有體相——種子所生的實法,而是依心王、心所、色法叁法分位假立之法。《成唯識論》曰:“非如色心及諸心所體相可得,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其非實有,但依色、心及諸心所分位假立。
【心王】唯識宗所立五位法中的第一位法,又稱心王法,相對于心所有法而言。此爲心的主要作用,是精神作用的主體。心王總了別所對之境,而心所則對之生起貪、嗔、癡、慢之情。小乘說一切有部,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之識體爲一,故列心王爲一;唯識宗于六識外立末那、阿賴耶識,共爲八識,且各有識體,故列心王爲八。
【心所有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法,又作心數。它與心王相應俱起,故又名心相應行。它從屬于心王,依心王而起,其與心王間的關系,具以下叁義:一、恒依心起:心王生起時,心所同時俱起,心王若無時,心所亦不生,它是依于心王勢力方得生起。二、與心相應:心所依心王生起,複與心王協合如一,名爲相應。相應複有五義,(參閱五義平等)條。叁、系屬于心:以心王爲主,心所系屬之,心王有自在力,爲心所之所依。成唯識論曰:“恒依心起,與心相應,系屬于心,故名心所。”
【心法】宇宙間一切法,基本上可分爲色法、心法二大類。有緣慮作用者爲心法,無緣慮作用而有質礙作用者爲色法。此處所稱的心法,是五位百法中第一位法的“心法”,心法有八,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故又名“心王法”,或“八識心王”。
【心法六義】唐代慈恩寺窺基大師,在《百法明門論解》中,解釋此含攝八識的心法曰:“心法者,總有六義。”六義爲…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