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本颂,世亲造释论,唐玄奘译,三卷。另有陈真谛异译本名《中边分别论》,二卷。九、《二十唯识论》:世亲造,唐玄奘译,一卷。另有两种异译本,一为北魏菩提流支译,名《大乘楞伽唯识论》,一卷;一为陈真谛译,名《大乘唯识论》,一卷。十、《观所缘缘论》:陈那造,唐玄奘译,一卷。另有陈真谛异译本,名《无相思尘论》,一卷。十一、《阿毗达磨杂集论》:无著造本颂,师子觉造释论,安慧造杂论,唐玄奘译。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所载。
【六道四生】六道,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等六种众生。又依六道众生出生的形态,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四类,并称六道四生。其中,人趣与畜生趣各具胎、卵、湿、化四生,鬼趣通胎、化二生,一切地狱、诸天及中有,唯为化生。见《俱舍论》卷八。
【六境】指六根所取的六种对境,亦为六识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此六境犹如尘埃能污染人之情识,故称六尘。此六境即:一、色境:是眼根所对之境,为眼识所缘的对象。有显色、形色、表色三种色。二、声境:是耳根所对之境,为耳识所缘的对象。有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三、香境:是鼻根所对之境,为鼻识所缘的对象。有好香、恶香、平等香。四、味境:是舌根所对之境,为舌识所缘的对象。有苦、酸、辛、甘、碱、淡六种。五、触境:触境是身根所对之境,为身识所缘的对象。有地、水、火风四者是能造之触,其所造的假触,有轻、软、滑、涩、冷、渴、饱、饥等多种。六、法境:五根五境之外,还有“无表色”,此又名法尘,这不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对、五识所取的境界,而是意根所对,为意识所缘的对象,及自识所变,有可缘义之色。此又名法处所摄色,此是假境,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如显色等;二者不可见有对,如眼根等,三者不可见无对,约指意业而言。见《俱舍论》卷二所载。
【六尘】是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事实上即是六境。参阅六境条。
【六转依】转依,即转舍下劣之所依,而证得胜净之所依。唯识宗依所得位之别,将转依分为六种:一、损力益能转,即资粮、加行二位的转依。此二位修习胜解而有惭愧心,故减损本识中染种子之力而增益净种子之势力,虽未断灭烦恼障与所知障的种子,未证转依,然以渐伏现行,故亦称为转。二、通达转,即通达位的转依。以见道无分别智断分别起二障之粗重,证得一分真实之转依。三、修习转,即修道位的转依。由数度修习十地之无分别智,渐断俱生起二障粗重,次第证得真实之转依。四、果圆满转,略称圆满转,乃究竟位的转依。成就三大阿僧祇劫之难行,金刚喻定现前时,于无间道断一切粗重,永除惑障,于解脱道证得菩提、涅槃,为成就佛果圆满之转依。五、下劣转,即二乘位的转依。二乘以自利之念厌苦欣寂,唯能通达生空真如,已断烦恼障之种子而未断所知障种子,仅得生空之理智。六、广大转,乃大乘位之转依。为利他之故,趣大菩提,不厌欣生死涅槃,通达二空真如之理,断除一切二障之种子,顿证大菩提、大涅槃。见《成唯识论》卷十。
【六识】十八界中的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了别的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所依,以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为所缘,而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见《成唯识论》卷五所载。
【六识十名】第六意识,有十种名称。即:第六识、意识、攀缘识、巡旧识、波浪识、分别事识、人我识、四住识、烦恼障识、分段生死识。见《宗镜录》卷五十。
【六识立名】十八界中的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所缘,生起见、闻、觉、知等了别作用。这六识得名的由来,有随根得名和随境得名两种。一、随根立名:随所依之根,而立六识之命。即依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立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名。二、随境立名:即是随其所缘之境,而立六识之名。前六识所缘之境,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以其了别的尘境,而立色、声、香、味、触、法六识之名。唯随根立名通于自在位,(八地以上菩萨,可以五根互用),随境立名不通于自在位,故论典中多从随根立名。
【六识行相】行相,指心、及心所所具有的认识作用,心、心所以各自身性能,游履于境相之上,以游履于所对境之相状,故称为行相。《唯识三十颂》称前六识为“了境为性相”。颂文中“了境为”三字应重读,即了境为性,了境为相。性者体性,指识体的自体分;相者行相,即是见分的作用。本来了别外境只是前六识的行相,但以其体性微细难知,故以用显体,双云了境为相,了境为性。
【六识取境四因】前六识又称了别境识,前六识取境,受四种力量的驱使,即欲力、念力、境界力、数习力。《瑜伽师地论》曰:“六识取境,由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觉趣境。”此四因即:一、欲力:欲是希望,如果心于彼境,生起爱著,则于彼处生起作意力。二、念力:念是记忆,如果心于彼境,生起记忆,则于彼处生起作意力。三、境界力:谓识所缘境界,或极可意,或极特殊,则心于彼境,生起作意力。四、数习力:数习力就是习惯力,如果识于某种境界,已极谙悉,则于彼处生起作意力。如穿越马路,听到汽车声,自然提高警觉。
【六识相应心所】第六识是我人的心理综合中心,它所缘的是法境,通于过去、未来、现在,也通于善、恶、无记三性,及现量、比量、非量三量;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境。由于它的作用特别强,所以六位五十一个心所,全部与之相应,如《八识规矩颂》所称:“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六触】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触,乃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而能使其触对于境的精神作用;即为根、境、识三者和合而产生之心所。故六触即为由六根、六境、六识和合产生;于凡夫位,则生爱染,称为“六触生爱”。六触即:一、眼触生爱,谓眼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青黄赤白、方圆长短等种种颜色、形相而贪爱不舍。二、耳触生爱,谓耳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丝竹歌咏等种种之声,而贪爱不舍。三、鼻触生爱,谓鼻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栴檀沉木等种种之香,而贪爱不舍。四、舌触生爱,谓舌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珍馐美馔等种种之味,而贪爱不舍。五、身触生爱,谓身能触对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世间所有种种上妙衣服等,而贪爱不舍。六、意触生爱,谓意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色声香味触等种种之法,而贪爱不舍。见《俱舍论》卷十。
【心】此指执取具有思量(缘虑)作用之法,此有不同的定义。一、为心王及心所法之总称,系相对于色法而言,相当于五蕴中之受、想、行、识四蕴。二、指心王,属五位之一,相当于五蕴中之识蕴。指统一心之主体八识而言。三、对于心、意、识三者,小乘有部等主张,三者同体而异名。但在大乘唯识宗,心则指第八阿赖耶识,含有积集之义,乃诸法产生的根本体,故亦称为集起心,即阿赖耶识蓄积种子而能生起现行之意。
【心心数】此为心王心所的合称,心数即是心所的旧译。《维摩诘经》五曰:“遍知众生心、心数法”。
【心不相应行法】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又作心、色不相应行。指不属于色、心二法,与心不相应的有为法的聚集,计有二十四种,为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等。此二十四法,何以名不相应行?原来“相应”者,契合之义,如函盖之相合;亦有和谐顺从,互相呼应而不相违之义。此二十四法,以下述三义,表明其不相应:一者,此二十四法,无缘虑作用,故不与心、心所相应。二者,此二十四法,无质碍作用,故不与色法相应。三者,此二十四法,是生灭变异之法,也不与无为法相应。再者,此二十四法,不似色、心、心所实有体相——种子所生的实法,而是依心王、心所、色法三法分位假立之法。《成唯识论》曰:“非如色心及诸心所体相可得,非异色心及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其非实有,但依色、心及诸心所分位假立。
【心王】唯识宗所立五位法中的第一位法,又称心王法,相对于心所有法而言。此为心的主要作用,是精神作用的主体。心王总了别所对之境,而心所则对之生起贪、嗔、痴、慢之情。小乘说一切有部,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识体为一,故列心王为一;唯识宗于六识外立末那、阿赖耶识,共为八识,且各有识体,故列心王为八。
【心所有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法,又作心数。它与心王相应俱起,故又名心相应行。它从属于心王,依心王而起,其与心王间的关系,具以下三义:一、恒依心起:心王生起时,心所同时俱起,心王若无时,心所亦不生,它是依于心王势力方得生起。二、与心相应:心所依心王生起,复与心王协合如一,名为相应。相应复有五义,(参阅五义平等)条。三、系属于心:以心王为主,心所系属之,心王有自在力,为心所之所依。成唯识论曰:“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
【心法】宇宙间一切法,基本上可分为色法、心法二大类。有缘虑作用者为心法,无缘虑作用而有质碍作用者为色法。此处所称的心法,是五位百法中第一位法的“心法”,心法有八,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故又名“心王法”,或“八识心王”。
【心法六义】唐代慈恩寺窥基大师,在《百法明门论解》中,解释此含摄八识的心法曰:“心法者,总有六义。”六义为…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