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以上六波罗蜜,始于布施,而终于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之伟大胸襟。
【六界】亦称六大,为万有生成的基本元素,即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此六大各有分齐,故称为界。
【六神通】又作六通,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的能力。即:一、神足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的能力。二、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三、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的音声。四、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六、漏尽通,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以上天眼通、宿命通、漏尽通三者并称为三明。见《长阿含卷九增一经》。
【六派哲学】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系中,先后出现的六种哲学学派。即:一、弥曼差学派:即对吠陀圣典中所规定的祭祀仪礼之实行及意义,以哲学立场加以研究之学派。其始祖为耆米尼,根本经典则为弥曼沙经。二、吠檀多学派:于吠陀圣典中,特别是以奥义书为根据,而主张“梵我一元论”的学派。此派始祖为巴达罗耶那,其根本圣典为吠檀多经(一称梵书)。三、僧佉耶学派:又作数论学派、删阇夜学派。从纯粹精神与根本原质二原理的关系,来说明现实世界。其始祖为迦毗罗,根本经典为《僧佉耶经》。四、瑜伽学派︰即依瑜伽修行而得到解脱的学派。始祖为巴丹阇梨,根本圣典则是《瑜伽经》。五、卫世师学派:又作胜论学派。以实体、性质、运动、普遍、特殊、内属等六项原理,来阐明一切现象。始祖为羯那陀,根本圣典为《胜论经》。六、尼柔学派︰又作尼夜耶学派、正理学派。其形而上学之说法,与胜论学派大致相同,但特别重视论理学方面的研究。其始祖为乔达摩,根本圣典则是《尼夜耶经》。
【六师外道】为古印度佛陀住世时代,中印度一带势力较大的六种外道。外道亦作外教、外学,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是佛教称其他教派的名词。最早,这一名称并不含有贬抑的意义。它的原意是说:“神圣而应受尊敬的隐遁者”,意思是苦行者、正说者。佛教自称内道,经典称为内典,佛教以外的经典称外典。到了后世,在这个名词上附加上了异见、邪说等意义,就成为一个含有侮蔑意义的贬称了。不过,这些外道的学说,确是充满了邪说谬见。且看六师外道的理论:一、富兰那迦叶:他是一位无道德论者,他否认善恶和业报,他说:“斫伐残害,煮炙割切,恼乱众生,愁忧啼哭,杀生偷盗,淫佚妄语,踰墙劫贼,放火焚烧,非为恶也;若以利剑脔割一切众生,以为肉聚,弥满世间,此非为恶,亦无罪报。于恒水南岸脔割一切众生亦无有恶报,于恒水北岸为大施会,施一切众,利人等利,亦无福报。二、阿夷多翅舍钦婆罗:他是一位彻底的唯物论者,也是否定因果、业报轮迥论者,他不承认物质外有精神的存在。他说:受四大,取命终者,地大还归地,水还归水,火还归火,风还归风;悉皆败坏,诸根归空。人若死时,床舁举身,置于冢间,火烧其骨,如鸽色,或变为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终者,为断灭法。三、婆浮陀伽旃延:他也是唯物论者、无因论者,否定善恶业报者。他说:一切众生,身有七分,何等为七?地、水、火、风、苦、乐、寿命。如是七法,非化非作。不可毁害,如伊师迦草,安住不动,如须弥山。不舍不作,犹如乳酪。各不诤讼,若苦若乐,若善不善,投之利刀,无所伤害。何以故?七分空中无妨碍。命亦无害,何以故?无有害者及死者故。无作无受,无说无德,无有念者,及以教者。四、末伽梨拘舍梨:他是一位宿命论者,他认为人生苦乐不由因缘,唯为自然所产生。他说:人之善恶净秽,悉由命定,非由戮力懈怠而得故。世间无因果业报,非自体,非教作,非精进所致,非自由意志,一切悉由命定。吾人之命运、环境、天性可别为黑、青、红、黄、白、纯白等六,由此而受苦乐。贤愚不肖等、于历八百四十劫尽有漏业,以业尽故,众苦得尽自得解脱。这种谬论,佛陀批评它是用人发织成的衣服,夏不吸汗,冬不保暖,毫无用处,却给社会带来迷惑与不安。这一派在当时又被称为邪命派。
以上四种外道,全是否定因果,否定业报轮回者。尤其是富兰那迦叶,他不仅否定业报因果,并且否定善恶,破坏社会道德秩序。奇怪的是,这种荒谬之见,在当时竟成为一种哲学理论,受到许多人的拥护。也许这是对当时社会阶级制度不平,婆罗门假冒为善的一种抗议吧!在迷失、混乱的时代,这种破坏道德秩序的言论反易于为人接受。另外两种外道是:五、散阇耶毗罗胝子:这是一位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的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他认为:善行恶行的果报,可说是有,可说是无,又可以说是有是无,也可以说非有非无。可说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诡办论者。六、尼乾陀若提子:他是耆那教的教主,他的思想与佛教很接近,主张有因果业报,以修苦行为解脱方法。信徒须守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无所有(财物)。耆那教的戒律严谨,信徒有强固的向心力,是传统的婆罗门教外,与佛教并存的两大宗教。迄今印度尚有百数十万耆那教信徒。
【六根】根为生长之意,如草木之根不仅具有增长,且可衍生枝干、花叶果实等。佛教用语中的根,含有器官能力的意思。如人类之眼、耳、鼻、舌、身等。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为十二处的内六处。即眼根,为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为听觉器官与视觉能力。鼻根,为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为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为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为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在六根若除去意根,前五种则称五根。五根是物质性的色法,即色根。意识则依于意根,是心法。见《俱舍论》、《成唯识论》等所载。
【六欲天】指欲界的六天。即:一、四天王天,有持国、增长、广目、多闻等四大天王及其所部之天众。身量为四分之一俱卢舍,以人间五十岁为一昼夜,寿命五百岁。二、 三十三天,又作忉利天。帝释天在中央,其四方各有八天,合为三十三天。身量为半俱卢舍,以人间百岁为一昼夜,寿命一千岁。三、夜摩天,身量为四分之三俱卢舍,以人间二百岁为一昼夜,寿命二千岁。四、兜率天,身量为一俱卢舍,以人间四百岁为一昼夜,寿命四千岁。五、化乐天,身量为一又四分之一俱卢舍,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昼夜,寿命八千岁。六、他化自在天,身量为一俱卢舍半,以人间一千六百岁为一昼夜,定寿一万六千岁。此中四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腹、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上,故称为地居天;夜摩天以上之四天及色界诸天,住于三十三天上方空间,故称为空居天。见《俱舍论》卷八。
【六欲四禅】六欲,指欲界的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四禅,指色界的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等四天等,合称六欲四禅。见《俱舍论》卷八。
【六无为】这是唯识宗对无为法的分类。无为法,指非无因缘造作之法,无生、住、异、灭之四相;即真理的异名。唯识宗以无为法为无体,依识变与法性假立六无为。其法性(依空无我所显真如)之六无为者,即:虚空无为,谓离烦恼、所知诸障所显现之真如,其无障碍恰如虚空,故称虚空无为。一、择灭无为,此系就正断障立名。择灭,即离系之意。离一切有漏之系缚而显真理,故称择灭无为。二、非择灭无为,真如之自性本来清净,离诸杂染,以其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故称非择灭无为,此乃大乘之解释。又有为法之缘缺故不生,此不生若灭,即显真理,故称非择灭无为,此亦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为大小乘共通之解释。三、不动无为,指显现于第四静虑之无为。第四禅唯有舍受,而离苦乐二受,故称不动。于灭苦乐受处显现寂静之真理,故称不动无为。四、想受灭无为,乃显现于灭尽定之无为。于灭尽定中,灭尽六识心想及苦乐二受,故称想受灭无为。五、真如无为,无为乃真实如常而不虚妄变异者,故称真如无为。六无为中,前五者为诠法性之相的假名,后一者为诠法性之体的假名。见《成唯识论》卷二所载。
【六经十一论】唯识宗所依的经论,有“六经十一论”。在六经中,以《解深密经》为本经;在十一论中,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六经是:一、《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三种译本。一者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卷华严;二者唐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华严;三者唐般若所译的四十卷华严。其中般若所译者,仅为该经的入法界品。二、解深密经:有四种译本。一者宋求那跋陀罗译,名《相续解脱经》;二者北魏菩提流支译,名《深密解脱经》;三者陈真谛译,名《佛说解节经》;四者唐玄奘译,名《解深密经》五卷。三、《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中土未译。四、《阿毗达磨经》,中土未译。五、《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者宋求那跋陀罗译,四卷,一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二者魏菩提流支译,十卷,名《入楞伽经》;三者唐实叉难陀译,七卷,名《大乘入楞伽经》。六、《厚严经》:中土未译。十一论是:一、《瑜伽师地论》:弥勒说,唐玄奘译,一百卷,二、《显扬圣教论》:无著造,唐玄奘译,二十卷。三、《大乘庄严经论》:弥勒说本颂,世亲造释论,唐波罗颇密多译,十三卷。四、集量论:陈那造,陈真谛译,四卷。另有唐义净译本。五、摄大乘论:无著造本颂,世亲造释论十卷,另有无性所造之释论十卷,以上均为唐玄奘译。另有两种异译本,一为真谛所译之本论及世亲释论;一为佛陀扇多所译无著本论及世亲释论。六、《十地经论》:世亲造,北魏菩提流支译。七、《分别瑜伽论》:弥勒说,中土未译。八、《辨中边论》:弥勒…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