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飲啖,故稱段食。二、觸食,又作細滑食、樂食。以觸心所爲體,對所觸之境,生起喜樂之愛,而長養身者,此爲有漏之根、境、識和合所生。叁、思食,又作意念食。于第六意識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長相續諸根。《大乘義章》卷八曰:“過去業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斷,說爲思食。若如是者,一切衆生所有壽命,皆由往思,不應言無。或當應以彼現在思想而活命者,說爲思食。”四、識食,有漏識由段、觸、思叁食之勢力而增長,以第八阿賴耶識爲體,支持有情身命不壞者,如無色界及地獄之衆生以識爲食。
【四苦】一生苦,果報始起爲生,生時有苦,故名生苦。二老苦,身體衰變爲老,老時有苦,故名老苦。叁病苦,四大增損爲病,病時有苦,故名病苦。四死苦,五蘊壞離爲死,死時有苦,故名死苦。見《大乘義章》叁。
【四真實】真實,乃表裏如一而了無虛妄的意思。《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六,列舉四種真實,即:一、世間真實,又作世間極成真實、世間所成真實。即一般世間所共同認定者,如自古以來見火則稱火,而不言水,此乃由名言決定而自他共同認定之真實。二、道理真實,又作道理極成真實、道理所成真實。即世間一切智者,以現量、比量、聖教量等隨宜方便造書論議,而建立之證成道理。叁、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即一切聲聞、緣覺以無漏之方便智、正智、後得世間智所行之境界,能破除煩惱障,得智清淨,及證得無礙智。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即解脫所知障而顯發中道之理,此爲真實智所行之境界。
另據《成唯識論述記》卷九本之解釋,世間真實即指世間共許之事,道理真實即指現、比、聖教之叁量與觀待、作用、證成、法爾之四道理,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即指四聖谛之理,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即指真如。
有關四真實與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叁性之相攝,依《成唯識論》卷八所說,世間、道理真實,攝于相、名、分別之叁事;煩惱障淨智所行、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攝于正智、真如二事,故前二真實攝于依他起性,後二真實攝于圓成實性。
【四智心品】即是佛果四智,謂修唯行,至佛果轉舍有漏識蘊所依而得的四種無漏智。《成唯識論》卷十載,唯識宗立大菩提之智品爲四種無漏智相應心品,即: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乃轉第八阿賴耶識所得之智。此智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鏡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如大圓鏡之光明,遍映萬象事理,纖毫不遺。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系轉第七末那識所得之智。此智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與大慈悲等恒共相應,平等普度一切衆生。叁、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系轉第六意識所得之智。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依有情衆生不同根機,自在說法,教化衆生。四、成所作智相應心品,系轉眼、耳等前五識所得之智。此智欲利樂諸有情,故能于十方以身、口、意叁業爲衆生行善,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具此四智即可達于佛果。
【四尋思觀】此是唯識修行五位中、加行位所修的觀法。四尋思觀,是名、義、自性、差別四種。名是能诠的名言,義是所诠的義理,自性是名和義的體性,差別是體性上種類的差別。此四觀是一、名尋思觀:名者一切事物的名稱,在事物名稱上去推求觀察,則知所謂名者不過是假名施設,即“謂于相上有所增語”,然名者實之賓,僧肇法師曰:“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我人執名求實,徒生種種煩惱。由此推求名是假立,虛妄不實,此謂名尋思觀。二、義尋思觀:義者,依名而诠諸法之體相,如山河大地,人牛馬羊,十二處、十八界等,這些色心諸法,皆是因緣和合、一時假有,亦即是唯識所變,虛幻不實,由此推求尋思,謂之義尋思觀。叁、自性尋思觀:自性者,諸法各自之體性。有爲色心諸法,皆是仗因托緣,唯識所現,離識非有。由是尋思,悟知諸法名義,自性皆空,謂自性尋思觀。四、差別尋思觀:差別者,名與義上的差別相。名之差別,如一言多言;相之差別,如長短方圓,善惡美醜,一一法上各有差別,而此差別,皆假有實無。由此尋思,悟知諸法名、義、自性雲者,只是假有實空,曰差別尋思觀。
【四無色定】又作四空定、四空處定。指超離色法系縛的四種境界。即由思惟四無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無色界,則必須修習四無色定;換言之,四無色定,乃對治色法之系縛,滅除一切對外境之感受與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達到的清淨無染、虛空靜寂的精神境界。此四無色定各有兩類情形,即:一、生于四無色界的“生無色”,于此之時,定心現前,故得定之名。二、非由生得,而系修證所得;蓋假令其身雖猶在欲界等下地,然若因修證而現起無色界之定心,則亦得無色之果,稱爲“定無色”。此四無色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參閱分釋條。
【四無色界】爲脫離色法系縛的四種境界。又稱四無色天、四無色處、四空天。四無色界名稱配于四無色定,依次稱爲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爲有頂天。此四無色天,悉以無色爲其特點,既無自然國土與居處宮室,亦無色礙肉身,僅以衆同分、命根等假和合爲體。此外,將叁界分爲九地時,四無色界則稱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地,相當于九地中的後四地。
【四無畏】又名四無所畏,無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沒有懼怕。有佛四無畏與菩薩四無畏二種。參閱“佛四無畏”條。
【四無記】無記,爲善性、惡性、無記性等叁性之一,此又稱善、不善、非善非不善就是無記。唯識宗對色、心等五位法中之無記分爲四種,如《成唯識論》卷叁所載,一、能變無記,指無記之心、心所法。二、所變無記,又作所緣無記。指無記之色法及種子。叁、分位無記,指名、句、文等無記性之不相應法。四、勝義無記,指虛空及非擇滅,即揀別真如、擇滅等之含攝勝義善。
【四無量心】這是四種廣大的利他心願,即是慈、悲、喜、舍:一、慈心無量,慈者愛念,即能予樂之心,菩薩愛念一切衆生,常求樂事,隨彼所求而饒益之,名慈無量心。二、悲無量心:悲名愍傷,即能拔苦之心,菩薩愍念一切衆生受種種苦,常懷悲心,拯救濟拔,令其得脫,名悲無量心。叁、喜無量心:菩薩慶他衆生離苦得樂,其心悅豫,欣慶無量,名喜無量心。四、舍無量心:菩薩于所緣衆生無愛憎心,名之爲舍。抛開一切怨親差別之相,無量平等利益衆生,名舍無量心。
【四善根位】唯識宗將實踐修行的階位分爲五位,其第二位爲加行位,即四善根位;亦即是于資糧位之後,入十回向至滿位,爲住于真唯識性而修之位。于此位,對名、義、自性、差別等四者,修四尋思觀與四如實智觀。即是,于暖位修明得定,尋求思察認識之對象,即名、義、自性、差別等四種爲空無,故稱暖位之行者爲明得薩埵。于頂位修明增定,又以更進一層之觀智同樣作觀,以上即爲尋思觀。其次,于忍位修印順定,于世第一法位修無間定,確認決定所認識之對象及能觀之識皆爲空無,即爲如實智觀。以上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種善根,以能生見道無漏之善,而成爲其根本,故稱善根;系以修慧爲體,以四靜慮及未至、中間之六地爲所依。參閱“四善位”別釋。
【四義平等】指心王與心所相應關系,有四種平等之義。此爲唯識宗的主張。即一、時平等,謂心王心所同一刹那生起作用。二、所依平等,謂心王心所二者之所依相等。叁、所緣平等,謂心王心所所緣之相分非同一,但卻相似。四、事平等,謂心王心所之自體分非同一而卻類似。《成唯識論》卷叁稱︰“行相雖異,而時依同所緣事等,故名相應。”
【四業】此指依受報時期,及其業之定與不定而分的:一、順現法受業,又作順現業,乃現生造業,現世受果報。二、順次生受業,又作順生業,即此生造業,于未來之次生受果報。叁、順後次受業,又作順後業,此生作業,延長至第叁生以後受報。四、順不定受業,現生造業,然受報之時期不定者。前叁業統稱決定業或定受業,第四業則稱不定業或不定受業。見《俱舍論卷》十五。參閱“黑白四業”。
【四愛生】一衣服愛,二飲食愛,叁臥具愛,四有無有愛。于有生愛于無有亦生愛也。見《俱舍論》卷二十二。
【四道】指斷除煩惱、證得真理的四種過程,依此可證得涅槃之果,爲一切佛教修習方法之概括。此四道爲:一、加行道,又稱方便道。即于無間道之前,爲求斷除煩惱,而行准備之修行。二、無間道,又稱無礙道。即直接斷除煩惱之修行,由此可無間隔地進入解脫道。叁、解脫道,即已自煩惱中解脫,證得真理,獲得解脫之修行。四、勝進道,又稱勝道、叁余道。即于解脫道之後,更進一步行其余之殊勝行,而全然完成解脫;或滿足斷惑,而作觀察之修行。見《俱舍論》卷二十五。
【四煩惱】又作四惑、四根本煩惱。即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在唯識宗的理論上,此爲與第七末那識相應而起的四種根本煩惱。我癡,即無明,謂愚于我之相而迷于無我之理。我見,即我執,謂對于非我之法妄計爲我。我慢,即倨傲,謂恃所執之我,令心高舉。我愛,即我貪,謂對于所執之我深生耽著。見《成唯識論》卷四。
【四種不善】諸法之善與不善,可由勝義、自性、相應、等起四種因素以決定。其中之四種不善,即:一、勝義不善,謂由真谛之實義定不善之義,則知一切之有漏生死法,總爲不善。蓋此中雖有善、有不善,但皆以苦爲自性,猶如痼疾,極不安穩。二、自性不善,指無慚、無愧,及貪、嗔、癡叁不善根。蓋有漏法中,此五法之自體不善,猶如毒藥。叁、相應不善,指與無慚、無愧、貪嗔癡相應,而同時俱生之一切心、心所。蓋由相應方成不善之性,若不應,則不然…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