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P26

  ..续本文上一页而饮啖,故称段食。二、触食,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三、思食,又作意念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大乘义章》卷八曰:“过去业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断,说为思食。若如是者,一切众生所有寿命,皆由往思,不应言无。或当应以彼现在思想而活命者,说为思食。”四、识食,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

  【四苦】一生苦,果报始起为生,生时有苦,故名生苦。二老苦,身体衰变为老,老时有苦,故名老苦。三病苦,四大增损为病,病时有苦,故名病苦。四死苦,五蕴坏离为死,死时有苦,故名死苦。见《大乘义章》三。

  【四真实】真实,乃表里如一而了无虚妄的意思。《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列举四种真实,即:一、世间真实,又作世间极成真实、世间所成真实。即一般世间所共同认定者,如自古以来见火则称火,而不言水,此乃由名言决定而自他共同认定之真实。二、道理真实,又作道理极成真实、道理所成真实。即世间一切智者,以现量、比量、圣教量等随宜方便造书论议,而建立之证成道理。三、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即一切声闻、缘觉以无漏之方便智、正智、后得世间智所行之境界,能破除烦恼障,得智清净,及证得无碍智。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即解脱所知障而显发中道之理,此为真实智所行之境界。

  另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本之解释,世间真实即指世间共许之事,道理真实即指现、比、圣教之三量与观待、作用、证成、法尔之四道理,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即指四圣谛之理,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即指真如。

  有关四真实与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相摄,依《成唯识论》卷八所说,世间、道理真实,摄于相、名、分别之三事;烦恼障净智所行、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摄于正智、真如二事,故前二真实摄于依他起性,后二真实摄于圆成实性。

  【四智心品】即是佛果四智,谓修唯行,至佛果转舍有漏识蕴所依而得的四种无漏智。《成唯识论》卷十载,唯识宗立大菩提之智品为四种无漏智相应心品,即: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乃转第八阿赖耶识所得之智。此智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镜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如大圆镜之光明,遍映万象事理,纤毫不遗。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系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此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与大慈悲等恒共相应,平等普度一切众生。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系转第六意识所得之智。此智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依有情众生不同根机,自在说法,教化众生。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系转眼、耳等前五识所得之智。此智欲利乐诸有情,故能于十方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成本愿力所应作事。具此四智即可达于佛果。

  【四寻思观】此是唯识修行五位中、加行位所修的观法。四寻思观,是名、义、自性、差别四种。名是能诠的名言,义是所诠的义理,自性是名和义的体性,差别是体性上种类的差别。此四观是一、名寻思观:名者一切事物的名称,在事物名称上去推求观察,则知所谓名者不过是假名施设,即“谓于相上有所增语”,然名者实之宾,僧肇法师曰:“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我人执名求实,徒生种种烦恼。由此推求名是假立,虚妄不实,此谓名寻思观。二、义寻思观:义者,依名而诠诸法之体相,如山河大地,人牛马羊,十二处、十八界等,这些色心诸法,皆是因缘和合、一时假有,亦即是唯识所变,虚幻不实,由此推求寻思,谓之义寻思观。三、自性寻思观:自性者,诸法各自之体性。有为色心诸法,皆是仗因托缘,唯识所现,离识非有。由是寻思,悟知诸法名义,自性皆空,谓自性寻思观。四、差别寻思观:差别者,名与义上的差别相。名之差别,如一言多言;相之差别,如长短方圆,善恶美丑,一一法上各有差别,而此差别,皆假有实无。由此寻思,悟知诸法名、义、自性云者,只是假有实空,曰差别寻思观。

  【四无色定】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指超离色法系缚的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的精神境界。此四无色定各有两类情形,即:一、生于四无色界的“生无色”,于此之时,定心现前,故得定之名。二、非由生得,而系修证所得;盖假令其身虽犹在欲界等下地,然若因修证而现起无色界之定心,则亦得无色之果,称为“定无色”。此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参阅分释条。

  【四无色界】为脱离色法系缚的四种境界。又称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无色界名称配于四无色定,依次称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为有顶天。此四无色天,悉以无色为其特点,既无自然国土与居处宫室,亦无色碍肉身,仅以众同分、命根等假和合为体。此外,将三界分为九地时,四无色界则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相当于九地中的后四地。

  【四无畏】又名四无所畏,无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没有惧怕。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二种。参阅“佛四无畏”条。

  【四无记】无记,为善性、恶性、无记性等三性之一,此又称善、不善、非善非不善就是无记。唯识宗对色、心等五位法中之无记分为四种,如《成唯识论》卷三所载,一、能变无记,指无记之心、心所法。二、所变无记,又作所缘无记。指无记之色法及种子。三、分位无记,指名、句、文等无记性之不相应法。四、胜义无记,指虚空及非择灭,即拣别真如、择灭等之含摄胜义善。

  【四无量心】这是四种广大的利他心愿,即是慈、悲、喜、舍:一、慈心无量,慈者爱念,即能予乐之心,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名慈无量心。二、悲无量心:悲名愍伤,即能拔苦之心,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名悲无量心。三、喜无量心: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名喜无量心。四、舍无量心:菩萨于所缘众生无爱憎心,名之为舍。抛开一切怨亲差别之相,无量平等利益众生,名舍无量心。

  【四善根位】唯识宗将实践修行的阶位分为五位,其第二位为加行位,即四善根位;亦即是于资粮位之后,入十回向至满位,为住于真唯识性而修之位。于此位,对名、义、自性、差别等四者,修四寻思观与四如实智观。即是,于暖位修明得定,寻求思察认识之对象,即名、义、自性、差别等四种为空无,故称暖位之行者为明得萨埵。于顶位修明增定,又以更进一层之观智同样作观,以上即为寻思观。其次,于忍位修印顺定,于世第一法位修无间定,确认决定所认识之对象及能观之识皆为空无,即为如实智观。以上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种善根,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而成为其根本,故称善根;系以修慧为体,以四静虑及未至、中间之六地为所依。参阅“四善位”别释。

  【四义平等】指心王与心所相应关系,有四种平等之义。此为唯识宗的主张。即一、时平等,谓心王心所同一刹那生起作用。二、所依平等,谓心王心所二者之所依相等。三、所缘平等,谓心王心所所缘之相分非同一,但却相似。四、事平等,谓心王心所之自体分非同一而却类似。《成唯识论》卷三称︰“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

  【四业】此指依受报时期,及其业之定与不定而分的:一、顺现法受业,又作顺现业,乃现生造业,现世受果报。二、顺次生受业,又作顺生业,即此生造业,于未来之次生受果报。三、顺后次受业,又作顺后业,此生作业,延长至第三生以后受报。四、顺不定受业,现生造业,然受报之时期不定者。前三业统称决定业或定受业,第四业则称不定业或不定受业。见《俱舍论卷》十五。参阅“黑白四业”。

  【四爱生】一衣服爱,二饮食爱,三卧具爱,四有无有爱。于有生爱于无有亦生爱也。见《俱舍论》卷二十二。

  【四道】指断除烦恼、证得真理的四种过程,依此可证得涅槃之果,为一切佛教修习方法之概括。此四道为:一、加行道,又称方便道。即于无间道之前,为求断除烦恼,而行准备之修行。二、无间道,又称无碍道。即直接断除烦恼之修行,由此可无间隔地进入解脱道。三、解脱道,即已自烦恼中解脱,证得真理,获得解脱之修行。四、胜进道,又称胜道、三余道。即于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行其余之殊胜行,而全然完成解脱;或满足断惑,而作观察之修行。见《俱舍论》卷二十五。

  【四烦恼】又作四惑、四根本烦恼。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在唯识宗的理论上,此为与第七末那识相应而起的四种根本烦恼。我痴,即无明,谓愚于我之相而迷于无我之理。我见,即我执,谓对于非我之法妄计为我。我慢,即倨傲,谓恃所执之我,令心高举。我爱,即我贪,谓对于所执之我深生耽著。见《成唯识论》卷四。

  【四种不善】诸法之善与不善,可由胜义、自性、相应、等起四种因素以决定。其中之四种不善,即:一、胜义不善,谓由真谛之实义定不善之义,则知一切之有漏生死法,总为不善。盖此中虽有善、有不善,但皆以苦为自性,犹如痼疾,极不安稳。二、自性不善,指无惭、无愧,及贪、嗔、痴三不善根。盖有漏法中,此五法之自体不善,犹如毒药。三、相应不善,指与无惭、无愧、贪嗔痴相应,而同时俱生之一切心、心所。盖由相应方成不善之性,若不应,则不然…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