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犹如掺杂毒药之水。四、等起不善,为自性不善与相应不善所引起之身、语二业与不相应行法。盖依善起善,依恶起恶,能起与所起同等,故称等起不善,如饮毒药汁而生之乳。见《俱舍论》卷十三。参阅“四种善”条。
【四种世俗谛】唯识宗把胜义、世俗二谛各分为四种。于胜义谛,即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四种;于世俗谛,即世间世俗、道理世俗、证得世俗、胜义世俗。此即所谓四重二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载世俗四谛:一、世间世俗谛:又名有名无实谛,如瓶、钵、军、林之假名,是隐覆真理的世俗之法,故名世间;又为凡夫认之为实有,故曰世俗。二、道理世俗谛:又名随事差别谛,是指蕴、处、界等种种法门,一一法门,各顺于道理,故曰道理;事相差别易见,故曰世俗。三、证得世俗谛;又名方便安立谛,这是以佛之方便,安立知断证修的四谛法门,这是修行者的证悟之法,故曰证得;而因之相状分明可知,故曰世俗。四、胜义世俗谛:又名假名非安立谛,这是二空真如:空我而得之我空真如,空法而得之法空真如。这是离诸相(非安立)而为圣者所觉,故曰胜义;唯尚以假相安立,体非离言(未离假名),故名世俗。
【四种涅槃】指唯识宗所立的四种涅槃。《成唯识论》卷十载: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指一切法之实性即为真如之理,一切法虽为客尘烦恼所覆障,然本来自性清净,具有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然如虚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又离一切相而无有分别,且言语、思虑皆泯绝,唯圣者始能自内证之。二、有余依涅槃,指断尽烦恼障所显现之真如之理。烦恼障虽灭,然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称有余依涅槃。三、无余依涅槃,指出离生死苦所显现之真理。即烦恼断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失去一切有为法之所依,自然归于灭尽,众苦永寂。四、无住处涅槃,谓断所知障所显现之真理。即断智之障,则得生死、涅槃无差别之深智,于二者无有欣厌,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与大智大悲相辅,穷未来际,利乐有情,然虽起悲智二用而体性恒寂。以上四种涅槃,其真如理体虽然有别,但其真正所显得者,则为后三种涅槃,因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其性本寂,不由实相真如所显,而后三种涅槃则为灭尽烦恼、依身、所知障后,方显得者。
【四种胜义谛】唯识宗把胜义、世俗二谛各分为四种。于胜义谛,即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四种;于世俗谛,即世间世俗、道理世俗、证得世俗、胜义世俗。此即所谓四重二谛。《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载胜义四谛:一、世间胜义谛:又名体用显见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二谛、道理世俗谛的三科等法,事相粗显,犹可破坏,故曰世间,而为圣者所知,异于世间世俗谛,故名胜义。二、道理胜义谛:又名自果差别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三谛、证得世俗谛的四谛法门。这知证断修因果的之差别,谓之道理;这是无漏智的境界,异于前第三俗,故名胜义。三、证得胜义谛:又名依门显实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四谛二空真如,此依圣智诠空门观而显理,故曰证得;而凡愚不测,胜于前第三俗,故名胜义。四、胜义胜义谛:又名废诠归旨谛,此即是一真法界,妙体离言,超绝法相,故胜义。此为圣者之内智,胜于前第四俗,故曰胜义。
【四种无明】唯识宗立四种无明。即:一、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有情,而眠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二、缠无明,谓无明缠缚有情心性,而使其不能出离生死界。三、相应无明,谓相应于根本烦恼贪、嗔、痴等而俱起之无明。因与不共无明相对,又称共无明。四、不共无明,又作独头无明。此种无明乃独行而起,不同于识与境相应而起之相应无明。见《成唯识论卷五》。
【四种善】诸法之善与不善,可由胜义、 自性、相应、等起四种因素决定。四种善,即:一、胜义善,又作真实善。谓真解脱,即涅槃。涅槃为最极安稳,众苦永灭。二、自性善,谓不藉余缘,其体性自善;指惭、愧,与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此五法不待相应及等起而自为善。三、相应善,又作相杂善。指其他信、勤等善法,因其须与上述五法相应始为善,故称相应善。四、等起善,又作发起善。谓身、语二业,因其由前述之自性善与相应善等起而为善,故称等起善。见《俱舍论》卷十三。
【四种意识】唯识宗将有情的心识分为八种,复将其中的第六“意识”分为四种。即:一、明了意识,此识与眼等前五识同时俱起,缘虑分别而取境,故此识为前五识的分别依。二、定中意识,此识与一切定心相应,独缘定境,而不与眼、耳等五识同缘,故无一切尘境作对境。三、独散意识,为不与五识俱起的散乱意识,即不缘五尘之境,散乱纷杂而遍计诸法,或缘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法,然其状态,既非处禅定之中,亦非属梦境。四、梦中意识,为不对诸尘而于梦中见种种境界的意识,此系由心王性境变现而产生诸相的精神作用。四种意识中,第一的明了意识与五识俱起,故又称五俱意识,后三识则不与五识俱起,故皆称为独头意识。
【四种资粮】资粮,为趋向菩提之资本,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修唯识行,有四种善根功德以为资助。《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举出修行之四种资粮,即:一、 福德资粮:前世布施积集功德,现世则财宝丰盛,修得善法。二、智慧资粮:前世修得智慧,现世资性明敏,善解法义。三、先世资粮:前世积集善根,现世根身完全,财产丰裕。四、现法资粮:现世修习善法,善根成熟,护持戒律。
【四谛义理】苦、集、灭、道四圣谛,即是因果道理。此因果有染净二门,苦、集是杂染因果,灭、道是清净因果。苦、集是有漏法,灭、道是无漏法。所谓苦,即三界六道有漏果报的三苦八苦;所谓集,就是感此苦报的原因,就是因诸烦恼所造的善恶之业。集是感此苦报的原因,就是召集诸烦恼诸有漏的善恶之业。所谓灭,即是择灭无为,由智慧简择之力灭诸杂染烦恼之法究竟证会,以为果也。所谓道,就是能证此灭果之因。换一方式来说,分段果报名为苦谛,烦恼妄业名为集谛,苦、集所灭名为灭谛,生空智品名为道谛,此为二乘所观所谓安立四圣谛。
【四种道理】万事万物之存在或变化,皆有其依准的法则,大略别之,可分为观待、作用、证成、法尔等四种。《解深密经》卷五,载此四种道理为:一、观待道理,又称相待道理。言诸行之所生要待众缘,譬如发芽,须待种子、时节、水田等缘。二、作用道理,又称因果道理。譬如眼等诸根为眼识等之所依而有作用,色等诸境为眼识等之所缘而有作用。三、证成道理,又称成就道理。谓由现量、比量及圣教量而证明成立之道理。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四、法尔道理,又称法然道理。指不论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本来即存在于法界的自尔道理。譬如火之能烧、水之能润。
【四种缘起】华严宗判释释尊一代教法,立“五教十宗”。所谓五教,是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其中除大乘顿教外,分别各说一缘起,即于小乘教说业感缘起,于大乘始教说赖耶缘起,于大乘终教说如来藏缘起,于大乘圆教说法界缘起。而唯以顿教是无相离言之宗,不涉及教相之教,而不立缘起。此四种缘起为:一、业感缘起:众生之有生死转回,由惑、业、苦而起。以惑、业、苦三者展转因果相续,而有众生的生死轮回。此三者之中,以烦恼 (惑) 为缘,而造作身、语、意三方面恶业。以此恶业为因,召感未来生死的果报。这三者互为因果,展转循环,即构成业感缘起。这是依十二缘生观而建立的。二、赖耶缘起:这是唯识宗所说的缘起。本宗以阿赖耶识为一切有情之根本所依,一切千差万别的现象,皆由此识所摄持的种子所生起,此即“种子起现行”,于此生起现行的同时,现行法具有强盛的势用,刹那间熏习此起现行的种子,成为新种子,这就是“现行熏种子”。被熏的新种子仍储藏于阿赖耶识中,遇缘再起现行。种子起现行时,种子是因,现行是果;现行熏种时,现行是因,受熏的新种子是果。这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三法展转,因果同时。”这种展转生起万法的作用,就是赖耶缘起。三、如来藏缘起:此又称真如缘起,这是真常唯心系所说的缘起,此说以“真如之体”为因,以“因缘之用”为缘,而现生灭之相,生起万法。本来真如为一味平等、不生不灭之实体,但以“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为染净之缘所驱而生起万法。这在前者称真如门,后者称生灭门。由如来藏之净缘而出四圣,由如来藏之染缘而现六道。而此生灭之果,即是阿赖耶识。四、法界缘起:这是华严宗所说的缘起,又称法界无尽缘起。此说是以现象界的一切法,都属法界,法界之一切事法,无论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等,尽为一大缘起,而无任何单独存在者,故以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成一法。就诸法之势力而言,具有一多相入之义;就诸法之体性而言,具有一多相即之义。华严宗以此相入相即之义,阐释法界万有相融无碍之至理。
【四禅】又作四禅定、四静虑。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的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为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的精神世界。四禅能摄寻、伺,喜、乐等诸静虑支,为止(定)与观(慧)并行者;以其最能审虑,故其义最胜。四禅的差别,乃由所摄静虑的不同而分为四种。《俱舍论》卷二十八所举,将四禅总分为三类、十八支(十八禅支)。所谓三类,即指对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