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明为色,故说极微为色边际。”
《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继而又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正以说明,物质现象和虚空(正确应称为“空性”),虚空和物质现象,是“不一不异”,现象是万法之相,虚空是万法之性。四大、极微全是假法,没有实体可得,全是能量的转变。
【四土】又称四种佛土、四种净土、四种国土。唯识宗所立的四种佛土,为:一、法性土,又称自性身依法性土。法性土,即理土;自性身,即法身,以真如自性为身。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二、自受用土,又称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即实报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三、他受用土,又称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亦即实报土,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四、变化土,又称变化身依变化土。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见《成唯识论》卷十。此外,天台宗智顗所立的四种佛土,为:一、凡圣同居土,又称染净同居土,指人、天两道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其中,又可分二种:一者凡居,其内亦有恶众生所居之“四恶趣”与善众生所居之“人天趣”之别。二者圣居,亦有实圣与权圣之分别。实圣即声闻四果、辟支佛、通教之六地、别教之十住等人所居之处。权圣则有方便有余土中之三乘人、实报无障碍土及常寂光土之法身菩萨、妙觉如来等,应有缘众生之须而权化生于此土。此外,此凡圣同居土又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西方极乐则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余土,又称方便土、有余土。指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所居之土。此等之人,系修方便道,断除见、思惑者,故称方便;但尚余障覆中道实相之无明根本惑,故称有余。三、实报无障碍土,又称实报土、果报土。为断除一分无明之菩萨所生之处。系酬报真实之道的无碍自在土,故称实报无障碍土;纯属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乃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之菩萨所居之果报土。四、常寂光土,又称理性土。为全然断除根本无明之佛之依处,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乃常住(法身)、寂灭(解脱)、光明(般若)之佛土。
【四分三量】量是认识作用,量果是认识作用的结果。识体四分,亦有量证的作用。例如以尺量布为喻。以尺量布,尺是能量,布是所量,量后所知的尺寸,就是量果。以斗量米,斗是能量,米是所量,量出的斗数是量果。而四分之间,亦有互相量证的作用。四分的量证有下列四种情形:一、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自证分为量果。二、见分为所量,自定证分为能量,证自证分为量果。三、自证分为所量,证自证分为能量,自证分为量果。四、证自证分为所量,自证分为能量,证自证分为量果。由上四种情形,可得如下结论:一、相分只可做“所量”,不能做“能量”及量果”。二、见分可做“能量”,不能做“量果”。且其能量有时谬误,成为“非量”。三、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可做“能量”及“量果”,因其都是内心的“现量”。四、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可以互为“能量”,亦可以互为量果。
【四分三境】具足称“四分三类境”,四分,即识体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三类境,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前者是就主观的识的一方面,而说它的体用;而后者是就客观之境的一方面、来区别它的性质。因为在“识变”时,因能变,是由种子生现行(变现出八识识体)的变;果能变,是, 八识识体(含各各相应的心所)变现出相、见二分的变。有了相分、见分,则识体本身即成为自证分,而其另一种再度证知的功能就成证自证分,这即所谓识体四分。另一方面,所谓一切外境,其实就是是八识所变的相分,这相分分为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名之为三类境。
【四分家】识体四分之说为被视为唯识正义。此外尚有“安难陈护,一二三四”之说。十大论师的安慧仅立自证分,称为一分家;难陀立见、相二分,称为二分家;陈那立见、相、自证三分,称为三分家;护法立见、相、自证、证自证四分,称为四分家。另就四分熏习种子而论,七转识于熏习第八识的种子时,见分熏能缘种子,称为见分熏;相分熏所缘种子,称为相分熏,二者总称为能熏。自体分熏其种子,称为自体熏、体能熏;证自证分则无能熏之势用。见《成唯识论》卷二。
【四生】指三界六道有情出生的四种方式。《俱舍论》卷八载,四生为:一、胎生,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如人、象、牛、马,猪、羊、狗、猫等。二、卵生,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鸡、鸭、孔雀、蛇、鱼、蚁等。三、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即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等。四、化生,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
【四加行位】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针对正行的预备行。《成唯识论》卷九载,接近见道的四善根位,特称加行。四善根位,是唯识宗修暖、顶、忍、世第一法四种加行的阶位。此四加行,暖是下品的寻思观,顶是上品的寻思观,忍是下品的如实智观,顶是上品的如实智观。这四种观,是由明得、明增、印顺、无间等四种定而发出的。即:一、暖位:《成唯识论》曰:“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明得定中的明,指的是无漏慧。在此位中,始观名、义、自性、分别四法,都是有情心识所变,假名施设,非有自性,离识即不可得,以此伏断所取之境。二、顶位:《成唯识论》曰:“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明增,是智慧增长,增长后进一步观察所取境空,修寻思观至此达于绝顶,故称顶位。三、忍位:《成唯识论》曰:“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无能取,亦顺乐忍。”印顺定的印,是印可决定。印顺,是印前顺后,就是印持前面四种寻思智观,观所取名、义、自性、差别四种所取之境,皆空无自体,即能取之心识亦不可得,“所取既无,能取亦空。”印前所取无,印后能取无,称印顺定。四、世第一位:《成唯识论》曰:“依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印持二空,立世第一位。在前面忍位中,唯印可能取空;在此世第一位中,印可能取、所取二空,此于异生法中,最为殊胜,曰世第一法。”
【四如实智】为“四寻思观”的对称。指唯识宗于其加行位中,由名、事、自性、差别等四寻思观所引发的四种正智。即是于加行位中,继四寻思观后的观行。即以前之四寻思所推求的假有实无为因,再加以印可决定的观法。由此可知,“所取”的名、义、自性、差别等,固然是离识非有,即是“能取”之识也是了不可得,如此空掉能取所取,成为印可位,即名四如实智观。此四观是:一、名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二、义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三、自性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四、差别寻思观所引生的如实智。修四寻思观和四如实智观,要历经暖、顶、忍、世第一四位,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空;后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观能取、所取俱空。
【四有】有情的轮回转生,一般可分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即:一、死有,有情依于前世所造的惑业之力,招感现世果之际,他于前世临终之一刹那,称为死有。二、中有,指死有与生有中间所受之身,又作中阴身,据《俱舍论》卷九载,其体由极微细的物质构成,身形与其所趣本有之形状相似,欲界中有之形量,如五、六岁小儿,然诸根明利;色界中有之形量,则圆满如本有。且欲界中有以香为食,故又称乾闼婆(香阴)。三、生有,系生缘成熟,脱离中有而托生于母胎之初刹那。四、本有,系生有以后渐渐长大,由出离母胎而婴孩、童子、少年、壮年、老年,以至寿命将尽,接近死有之全部生命过程。有情自死有入中有,自中有至生有,再由生有转本有;本有期间又有胎内与胎外之别,在胎外时,若又起惑造业,复从本有经死有、中有、生有而复返至本有,如此次第展转生死,轮回无穷。
【四地断障证真】谓菩萨具修三十七品道法,发起慧焰,即断微细烦恼现行(无明微细之惑现起)障,证无摄受真如,证此真如,则无所系属。参阅“十地”条。
【四果】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的四种证果。此四果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参阅“四向四果”条。
【四取】取者执取之意。狭义而言,系指执著之烦恼;广义而言,为烦恼之异名。即将三界中之百八烦恼,分为四种类别。烦恼能炽燃有情之业火,且其行相猛利,如毒刺能伤法身慧命,故称取。《俱舍论》卷二十载,烦恼能取诸有之果,故称为取。四取即: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参阅分释条。
【四相】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住、异、灭等四相,此又作四有为、四有为相。《成唯识论》卷二等记载,唯识宗主张“四相假立,过未无体”。就刹那而言,有为法依因缘之力,由本无而今有,乃属暂有还无者,为表示异于无为而假立四相。以本无今有,故称有位为“生”,暂停于生位即称“住”,住位前后之变异即称“异,以暂有还无,故称灭时为“灭”。其中,生、住、异三者为“有”,同属现在;灭为“无”,则属过去。就一期分位而言,初有称为生;后无称为灭;已生而相似相续,称为住;住之相续转变,称为异。又无论刹那或一期,皆以前三相为现在,灭相为过去。
【四食】食为长养有情生命之物,《成唯识论》卷四记载,食有四种:一、段食,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