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更析之,便似空現,不明爲色,故說極微爲色邊際。”
《般若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繼而又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正以說明,物質現象和虛空(正確應稱爲“空性”),虛空和物質現象,是“不一不異”,現象是萬法之相,虛空是萬法之性。四大、極微全是假法,沒有實體可得,全是能量的轉變。
【四土】又稱四種佛土、四種淨土、四種國土。唯識宗所立的四種佛土,爲:一、法性土,又稱自性身依法性土。法性土,即理土;自性身,即法身,以真如自性爲身。謂此身土,體無差別,俱非色相所攝,譬如虛空,遍一切處。二、自受用土,又稱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即實報土,謂佛以相應淨識所修成就,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爲純淨佛土,周圓無際,衆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叁、他受用土,又稱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亦即實報土,佛以大慈悲力,隨十地菩薩所宜,變爲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他受用身依之而住。四、變化土,又稱變化身依變化土。佛以大慈悲力,隨諸有緣衆生所宜,化爲佛土,或大或小,或淨或穢,佛變化身依之而住。見《成唯識論》卷十。此外,天臺宗智顗所立的四種佛土,爲:一、凡聖同居土,又稱染淨同居土,指人、天兩道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聖者同居之國土。其中,又可分二種:一者凡居,其內亦有惡衆生所居之“四惡趣”與善衆生所居之“人天趣”之別。二者聖居,亦有實聖與權聖之分別。實聖即聲聞四果、辟支佛、通教之六地、別教之十住等人所居之處。權聖則有方便有余土中之叁乘人、實報無障礙土及常寂光土之法身菩薩、妙覺如來等,應有緣衆生之須而權化生于此土。此外,此凡聖同居土又有淨、穢二種,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穢土,西方極樂則是同居之淨土。二、方便有余土,又稱方便土、有余土。指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所居之土。此等之人,系修方便道,斷除見、思惑者,故稱方便;但尚余障覆中道實相之無明根本惑,故稱有余。叁、實報無障礙土,又稱實報土、果報土。爲斷除一分無明之菩薩所生之處。系酬報真實之道的無礙自在土,故稱實報無障礙土;純屬菩薩之居,無有凡夫二乘,乃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之菩薩所居之果報土。四、常寂光土,又稱理性土。爲全然斷除根本無明之佛之依處,即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乃常住(法身)、寂滅(解脫)、光明(般若)之佛土。
【四分叁量】量是認識作用,量果是認識作用的結果。識體四分,亦有量證的作用。例如以尺量布爲喻。以尺量布,尺是能量,布是所量,量後所知的尺寸,就是量果。以鬥量米,鬥是能量,米是所量,量出的鬥數是量果。而四分之間,亦有互相量證的作用。四分的量證有下列四種情形:一、相分爲所量,見分爲能量,自證分爲量果。二、見分爲所量,自定證分爲能量,證自證分爲量果。叁、自證分爲所量,證自證分爲能量,自證分爲量果。四、證自證分爲所量,自證分爲能量,證自證分爲量果。由上四種情形,可得如下結論:一、相分只可做“所量”,不能做“能量”及量果”。二、見分可做“能量”,不能做“量果”。且其能量有時謬誤,成爲“非量”。叁、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可做“能量”及“量果”,因其都是內心的“現量”。四、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可以互爲“能量”,亦可以互爲量果。
【四分叁境】具足稱“四分叁類境”,四分,即識體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叁類境,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前者是就主觀的識的一方面,而說它的體用;而後者是就客觀之境的一方面、來區別它的性質。因爲在“識變”時,因能變,是由種子生現行(變現出八識識體)的變;果能變,是, 八識識體(含各各相應的心所)變現出相、見二分的變。有了相分、見分,則識體本身即成爲自證分,而其另一種再度證知的功能就成證自證分,這即所謂識體四分。另一方面,所謂一切外境,其實就是是八識所變的相分,這相分分爲叁類,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名之爲叁類境。
【四分家】識體四分之說爲被視爲唯識正義。此外尚有“安難陳護,一二叁四”之說。十大論師的安慧僅立自證分,稱爲一分家;難陀立見、相二分,稱爲二分家;陳那立見、相、自證叁分,稱爲叁分家;護法立見、相、自證、證自證四分,稱爲四分家。另就四分熏習種子而論,七轉識于熏習第八識的種子時,見分熏能緣種子,稱爲見分熏;相分熏所緣種子,稱爲相分熏,二者總稱爲能熏。自體分熏其種子,稱爲自體熏、體能熏;證自證分則無能熏之勢用。見《成唯識論》卷二。
【四生】指叁界六道有情出生的四種方式。《俱舍論》卷八載,四生爲:一、胎生,從母胎而出生者,稱爲胎生。如人、象、牛、馬,豬、羊、狗、貓等。二、卵生,由卵殼出生者,稱爲卵生。如雞、鴨、孔雀、蛇、魚、蟻等。叁、濕生,又作因緣生、寒熱和合生。即由糞聚、注道、穢廁、腐肉、叢草等潤濕地之濕氣所産生者,稱爲濕生,如飛蛾、蚊蚰、蠓蚋、麻生蟲等。四、化生,無所托而忽有,稱爲化生。如諸天、地獄、中有之有情,皆由其過去之業力而化生。
【四加行位】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針對正行的預備行。《成唯識論》卷九載,接近見道的四善根位,特稱加行。四善根位,是唯識宗修暖、頂、忍、世第一法四種加行的階位。此四加行,暖是下品的尋思觀,頂是上品的尋思觀,忍是下品的如實智觀,頂是上品的如實智觀。這四種觀,是由明得、明增、印順、無間等四種定而發出的。即:一、暖位:《成唯識論》曰:“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爲暖位。”明得定中的明,指的是無漏慧。在此位中,始觀名、義、自性、分別四法,都是有情心識所變,假名施設,非有自性,離識即不可得,以此伏斷所取之境。二、頂位:《成唯識論》曰:“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爲頂位。”明增,是智慧增長,增長後進一步觀察所取境空,修尋思觀至此達于絕頂,故稱頂位。叁、忍位:《成唯識論》曰:“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于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亦順樂忍。”印順定的印,是印可決定。印順,是印前順後,就是印持前面四種尋思智觀,觀所取名、義、自性、差別四種所取之境,皆空無自體,即能取之心識亦不可得,“所取既無,能取亦空。”印前所取無,印後能取無,稱印順定。四、世第一位:《成唯識論》曰:“依無間定,發上品如實智,印持二空,立世第一位。在前面忍位中,唯印可能取空;在此世第一位中,印可能取、所取二空,此于異生法中,最爲殊勝,曰世第一法。”
【四如實智】爲“四尋思觀”的對稱。指唯識宗于其加行位中,由名、事、自性、差別等四尋思觀所引發的四種正智。即是于加行位中,繼四尋思觀後的觀行。即以前之四尋思所推求的假有實無爲因,再加以印可決定的觀法。由此可知,“所取”的名、義、自性、差別等,固然是離識非有,即是“能取”之識也是了不可得,如此空掉能取所取,成爲印可位,即名四如實智觀。此四觀是:一、名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二、義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叁、自性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四、差別尋思觀所引生的如實智。修四尋思觀和四如實智觀,要曆經暖、頂、忍、世第一四位,前二位修四尋思觀,觀所取空;後二位修四如實智觀,觀能取、所取俱空。
【四有】有情的輪回轉生,一般可分爲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即:一、死有,有情依于前世所造的惑業之力,招感現世果之際,他于前世臨終之一刹那,稱爲死有。二、中有,指死有與生有中間所受之身,又作中陰身,據《俱舍論》卷九載,其體由極微細的物質構成,身形與其所趣本有之形狀相似,欲界中有之形量,如五、六歲小兒,然諸根明利;色界中有之形量,則圓滿如本有。且欲界中有以香爲食,故又稱乾闼婆(香陰)。叁、生有,系生緣成熟,脫離中有而托生于母胎之初刹那。四、本有,系生有以後漸漸長大,由出離母胎而嬰孩、童子、少年、壯年、老年,以至壽命將盡,接近死有之全部生命過程。有情自死有入中有,自中有至生有,再由生有轉本有;本有期間又有胎內與胎外之別,在胎外時,若又起惑造業,複從本有經死有、中有、生有而複返至本有,如此次第展轉生死,輪回無窮。
【四地斷障證真】謂菩薩具修叁十七品道法,發起慧焰,即斷微細煩惱現行(無明微細之惑現起)障,證無攝受真如,證此真如,則無所系屬。參閱“十地”條。
【四果】指小乘聲聞修行所得的四種證果。此四果依次爲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參閱“四向四果”條。
【四取】取者執取之意。狹義而言,系指執著之煩惱;廣義而言,爲煩惱之異名。即將叁界中之百八煩惱,分爲四種類別。煩惱能熾燃有情之業火,且其行相猛利,如毒刺能傷法身慧命,故稱取。《俱舍論》卷二十載,煩惱能取諸有之果,故稱爲取。四取即: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參閱分釋條。
【四相】指顯示諸法生滅變遷的生、住、異、滅等四相,此又作四有爲、四有爲相。《成唯識論》卷二等記載,唯識宗主張“四相假立,過未無體”。就刹那而言,有爲法依因緣之力,由本無而今有,乃屬暫有還無者,爲表示異于無爲而假立四相。以本無今有,故稱有位爲“生”,暫停于生位即稱“住”,住位前後之變異即稱“異,以暫有還無,故稱滅時爲“滅”。其中,生、住、異叁者爲“有”,同屬現在;滅爲“無”,則屬過去。就一期分位而言,初有稱爲生;後無稱爲滅;已生而相似相續,稱爲住;住之相續轉變,稱爲異。又無論刹那或一期,皆以前叁相爲現在,滅相爲過去。
【四食】食爲長養有情生命之物,《成唯識論》卷四記載,食有四種:一、段食,欲界以香、味、觸叁塵爲體,分段…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