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P24

  ..续本文上一页欧阳竟无在南京创办的“支那内学院”,为当时的两大佛学中心,以后数年间,两学院间以对唯识学所见不同,屡有法义之诤。如两院间对于《因明作法》之诤,《起信论》真伪之诤,《唯识抉择谈》与《佛法总抉择谈》之诤等,太虚大师与欧阳竟无都是笔战中的主角,法海波澜,至为壮阔。

  太虚大师于唯识学有深入的研究,他在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及多处演讲场合,都讲过唯识,民二十一年,大师著《法相唯识学概论》,王恩洋、唐大圆、张化声、梅光羲、黄忏华等多人为之序,可见大师对此书的重视。大师尝判大乘佛教为三宗,他于《论大乘三宗》一文中称;“往者尝据大乘空与非空不空,合说大乘为一切法空宗,唯识圆觉宗之二宗。然以唯识与圆觉犹可分也。究竟显了,乃分为三宗;一、法性空慧宗,……以无漏般若主。法相唯识宗,……以有为唯识主。法界圆觉宗:无为真如主。”大师于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在上海逝世,享年五十九岁。遗著辑为《太虚大师全集》,全文七百万言。

  【支那内学院】我国近代研究唯识学的著名学府,为宜黄大师欧阳渐所创立。欧阳大师于民国七年开始筹备,古代印度称中国为支那,佛教自称为内学,故有此名。到民国十年,得社会名流熊希龄、蔡元培、梁启超、叶恭绰,以及唐继尧、蒯若木等之资助,学院乃于十一年成立。学院由竟无自任院长,下设学务、事务、编校流通三处。首届学生十余人,其中有韩孟钓、刘定权、谢质城、蒙达尔、曹天任、黄金文、刘仲远、邱仲、李艺、黄通、陈经,及出家缁众释存厚、释蕙庭、释碧纯等。教授除竟无本人外,有吕秋逸(澄)、邱晞明、聂绢耕、王恩洋等。时汤用渱彤在东南大学任教,也到内学院授课。民国十四年又增设法相大学特科,由王恩洋担任主任兼教授。民国十六年广州国民革命军北伐,北洋军守南京,内学院为北洋军占用,一度被迫停课。二十六年中日战争爆发,南京失陷,内院迁至四川江津,成立蜀院。三十二年欧阳竟无病逝,校董会决议由吕澄接任院长,一九五一年校董会决议自行停办。

  【化生】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俱舍论》卷八曰:“有情类,生无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故名为化。”《大乘义章》卷八曰:“言化生者,如诸天等,无所依托,无而忽起,名曰化生。若无依托,云何得生?如地论释,依业故生。”

  五划

  【四十一位】大乘菩萨修行,一般采用五十二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大智度论》把十信摄入十住位的初发心住,成为四十二位,慈恩窥基大师、把等觉位摄入十地的法云地,这样就成为四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菩萨。

  【四大】即地、水、火、风,这可称之为四种元素——即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此又名四大种,见四大种条。

  【四大种】指构成色法(物质)的四种要素,即地大种、水大种、火大种、风大种。古代印度的哲学家,认为这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原素,故称为种。其实、这是依据日常实际经验而得的。亦有如中国古人,将物质现象归纳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性之中。《大乘五蕴论》曰:“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云何地界?谓坚强性,云何水界?谓流湿性,云何火界,谓温燥性,云何风界?谓轻动性。”以上四者,地大之性坚实,水大之性流湿,火大之性炎热,风大之性轻动。故四大所指的并非地、水、火、风四种实物,而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称其为“大”者,有下列四义:一、为所依故:四大种为一切所造色之所依处,故称为大。二、体宽广故:四大种遍及一切所造色,其体宽广,故称为大。三、形相大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四者,其相广大,故称为大。四、 起大用故:四大种对世界成、住、坏空的作用最大,故称为大。

  四大种的“种”字,是“因”的意思,这是一切色法的能造之因,故称为“能造四大”。能造四大有生、依、立、持、养五种特性,由此五种特性而生起各种色法,所以是色法之因。此五种特性,又称为“五因”:一、生因:生因又名起因,谓四大种,能带诸色同时生起,若离大种,色不得起。二、依因:依因又称转因,《瑜伽师地论》曰:“由造色生已,不离大种处而转。”谓若舍开大种,诸所造色,无有转于别处之功能。三、立因:此又称随转因,大种若有变异,造色亦随之变异。《唯识了义灯》曰:“安立因者,谓此造色与大种同安危,大种坏时,造色亦坏。”四、持因:持因又称住因,谓由诸大种所造色,相似相续而生,由大种持令不绝故。五、养因:养因亦称长因,谓由大种养其所造之色,令之增长。

  作为能造的四大种,具备以上五种特性,故有“因”义,而四大种所造色则无此特性。四大种能造一切色法,然于不同色法中,其中某一大种增长而为其相。其他三大种虽显现,但仍潜伏其中,待缘而现。如山石坚性的地大增长,而仍具有水、火、风三大之性;河溪湿性的水大增长,地、火、风三大虽未显现,也仍潜在于其中,待缘而现。

  【四大种所造色】指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所造成的种种物质,此有内、外之分,内四大指我人的色身,即生理性的身体;外四大指器世间,即物质世界。四大种能造一切色法,然于不同色法中,其中某一大种较为增长。如山石坚性者地大增长,河溪湿性者水大增长,而其他三大,虽未显现,但仍潜在于其中,待缘而显现。

  【四大种与极微】四大种之说,并不是佛教所创立的理论,印度古代哲学家,以地、水、火、风为宇宙的质料因。六派哲学之一的胜论派,其理论有谓:“其地、水、火、风,是极微性,若劫坏时此等不灭,散在各处,体无生灭,说为常住。”上文中说的地、水、火、风,并不是指地、水、火、风四种物,事实上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

  极微旧译邻虚尘,新译极微。就是把物质分析到极微小,小到不可再分的单位,就称为极微(参阅极微条)。印度古代六派哲学之一的胜论派,认为极微实有,永久不灭,世界坏时,极微散布虚空中,作为建立新世界的质料。胜论师又主张,极微的集合体称为“有分色”,有分色就是五识可缘的各种物质。说一切有部是多元的实在论者,认为极微实有,主张“法体恒有,三世实有。”众多极微集合成为“聚色”。聚色是就是五识可缘的物质。经量部学者也承认极微为实有,众多极微和合成为“粗色”,粗色就是五识可缘的物质。到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派兴起,以无著、世亲为中心的一派的学者,以“万法唯识、识外无境”的立场,破斥极微非实,不能成立。如世亲菩萨所造的《唯识二十论》,陈那菩萨所造的《观所缘缘论》,都是针对小乘外道——如胜论派、小乘说一切有部、经量部、顺正理师等的谬论而加以破斥的。

  印度古代的这种极微学说,后世学者譬喻为原子理论。原子,英文 Atom ,其最初的原意是“不可分割者”。过去科学家以原子为最终的质点,这和小乘外道认极微为实有的理论相似。但是由于科学的进步,发现原子不是最终质点,原子是由带有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的原子核,及围绕原子核飞旋的电子所组成的。原子核的半径为原子的十万分之一,而质量却占原子的百分之九十九。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所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其质量与质子相等;而电子带负电,其质量只有质子的一八三六分之一,以光速环绕原子核旋转。每一原子的质子和电子数目相同,以维持平衡。这样,就说明原子可以分析,不是最终质点。二十世纪以来,科学突飞猛晋,发现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轻子、光子、夸克( Quark)。原子以下的次原子层,根本不是物质,只是“能”。

  在爱因斯坦以前,科学家说世界上的一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物质,一是能。物质之间可以互相变换,譬如水可以变冰,冰也可变水;能之间也可以互相变化,如电可以变光、变热,光、热也可以变成电。可是物质和能是两种基本元素,则不能互相变换。一直到爱因斯坦用数学计算,发现物质和能也可以互相变换,这就是著名的E=MC2方程式。最初很少有人相信这个说法,直到原子弹(物质)爆炸后,变成大量的热和光,再也没有人怀疑物质和能互变的理论了。如此一来,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能”,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变现出来的现象。

  那么,这种“能”存在于何处呢?佛经上说即存在于虚空之中。小乘、外道以极微为实有,为色法的基本质料;大乘唯识宗亟力破遣极微,以极微为假法,根本不能成立。如果极微不是色法的基本质料,色法的基本质料究竟是什么呢?此在《楞严经》卷三中,佛陀对阿难说:“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在这一段经文中,佛陀告诉我们,把物质分析成极微,再分下去就成为“邻虚尘”——邻近虚空的微尘。邻虚尘若再分析,“即实空性”——就成为虚空。最后告诉我们说:“当知虚空出生色相”。虚空可生出色相,当知此虚空不是一无所有的“顽空”,而是能够生起妙有的“真空”——即所谓“非有之有,称为妙有;非空之空,称为真空。”

  大乘佛教空、有二宗,都不承认极微有其实体。空宗以“缘起性空”立论,法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皆属空性,何来实体?有宗以“万法唯识、识外无境”立论,一切现象都是阿赖耶识种子变现,因缘假合,极微根本不能成立。故《成唯识论》卷二曰:“……为执粗色,有实体者。佛说极微,令彼除析;非谓诸色,实有极微。诸瑜伽师以假想慧,于粗色相,渐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说极微。虽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析…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