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业的究竟,这是缺乏推理作用、又不能发润的前五识相应的思心所所造的善恶业,此业亦是由第六识所引起,但不如引业之思强而有力,故其造成的业力非常薄弱,此种薄弱业力熏成的业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中,到了业力成熟时,能招感五趣总报的别报。
总报,是众生生命体之报,如生于人趣,则彼此之人类,受同一人界之果报,名为总报;如同为人趣,六根有好丑,寿命有长短,种种差别,名为别报。
【方】为五位百法中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方是空间分位,如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等。《百法直解》曰:“方者,依于形质前后左右假立,故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差别。”在《百法纂释》中谓:“言方者,谓色之分齐,在东方则曰东方之色等,故曰色之分齐。如四方六合,十方上下之类。”简单的说,方就是物质存在的空间及方位。
【方所】方位与处所。即占有空间一部分之场所。《俱舍论》卷八载:“以无色法,无有方所;过去、未来无表无色,不住方所,理决然故。”
【方便具足住】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住位的第五位,又作修成住。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参阅“十住”条。
【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为十波罗蜜多之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七即是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此有二种:一、回向方便善巧,就是菩萨行六度时,将所集的善根功德,回向于一切有情,共求无上正等菩提,是为大智。二、拔济方便善巧,就是菩萨于生死海中拔济有情,使之出离。是为大悲。参阅“十波罗蜜多”条。
【方便智】又云权智,对实智之称,达于方便法之智也。又行方便之智也。《大乘义章》卷十九曰:“知一乘真实之法,名为实智。了知三乘权化之法,名方便智。”
【方伦】现代佛教居士,《唯识三颂讲话》等书的作者。方伦字心五,福建省林森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生。民国元年入福州海军学校,毕业后在军舰上服务,巡弋长江,如是十余年,升至少校。二十六年抗战开始,曾转战长江下游,后调海军部任中校科长。三十八年随军来台湾,侨寓左营,未几届龄退休。心五于海军服务时,以读谛闲《圆觉经讲义》而起信,此后在舰上读了大量佛经。三十八年来台湾后,与蔡念生等为菩提树月刊的基本作者。四十七年树刊开办佛学函授部,聘心五任教务主任,心五为编写初、中、高级佛学教本三册,在当时颇为风行。五十四年星云法师创办寿山佛学院,聘心五到院任教。七十七年(一九八八)病逝。遗留著作有《唯识三颂讲话》、《大乘起信论讲记》、《初、中、高级佛
学教本》、《今愿窒文存》等多种。
【中有】为有情转生四有之一,指死有与生有中间所受之身。此又作中阴身,据《俱舍论》卷九载,其体由极微细的物质构成,身形与其所趣本有之形状相似,欲界中有的形量,如五、六岁小儿,然诸根明利;色界中有的形量,则圆满如本有。且欲界中有以香为食,故又称乾闼婆(香阴)。参阅“四有”条。
【中劫】为古印度计时的单位。谓人寿之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称为一中劫。合八十中劫为一大劫。参阅“大劫”条。
【中道】即离开二边的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释迦牟尼世尊住世时代,最初说的中道,指的是远离苦行与欲乐两种极端的修行的方法。《过去现在因果经》谓:“尔时世尊,语憍陈如言,……形在苦者,心则恼乱,身者乐者,情则乐著,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譬如钻火,浇之以水,则必无有破暗之照,钻智慧火,亦复如是。有苦乐水,慧光不生,以不生故,不能灭于生死黑障。今者若能舍弃苦乐,行于中道,心则寂定,堪能修彼八正圣道,离于生老病死之患。……”以上是最初中道的含义。后来的大乘佛教,各宗派莫不重视中道,如空宗以八不为中道,有宗以唯识为中道。在中国,天台宗以佛性为中道,华严宗以法界为中道。但各宗派的中道,其意义并不相同。唯识宗的中道,立有、空、中等三时教之教判,如《解深密经》等所说,远离有、空二边,而完全彰显非有非空的中道真理之教,称为中道了义教;偏于有、空之教,称为不了义教。其所谓中道即唯识中道,即:一、凡夫所以视有情实体生命之我与构成万有要素之法为实在,皆因迷情之妄执所致,故是“情有理无”,为“非有”。二、万有为因缘之假和合,系由阿赖耶识所变现,即识是“理有情无”,为“非无。三、万有无固定之自性,是为空,故能自在变现,即空是“真空妙有”,为“非无”。依此,宇宙的真相即以“非有非无”(非有非空)的中道把握之,作此主张者称为中道了义教。据三性之说,此所谓之我与法即为遍计所执性,识为依他起性,空为圆成实性之义。
【中随烦恼】又称中随惑。指无惭、无愧二种随烦恼心所。唯识家所立二十种随烦恼中,无惭、无愧二者,乃遍一切不善心而俱起,其行相之宽狭在大随与小随之间,故称为中随烦恼。此二者,惭是无羞耻之心,“轻拒贤善”;愧是无廉耻之心,“崇重暴恶”。见《成唯识论》卷六。
【水大】为地、水、火、风四大种之,即是能造一切色法的四种基本元素之一,以流湿为性。《大乘广五蕴论》载:“云何水界?谓流湿性。”水大是基本的能造色之一。
【水月】水中之月,以譬诸法之无实体。为大乘十喻之一。《大智度论》卷六曰:“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中略)如镜中像,如化。”
【水波】波之湿性,谓之水。水之波动谓之波。此二者,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也,以譬物之不一不异。
【水界】四大中水大的别名。水大以湿润为性,通一切物质湿润部分,故称水界。具能摄引物质之用。
【火大】为地、水、火、风四大种之一,即是能造一切色法的四种元素之一,以温燥为性。《大乘广五蕴论》载:“云何火界?谓温燥性。”火大为基本的能造色之一。
【火界】四大中火大的别名,火大以温燥为性,通一切物温燥部分,故称火界。火持其自性,其性为暖,能成熟物。
【火辨】梵名 Citrabhana。 音译作质呾罗婆拏。印度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他;“亦世亲同时也,尤善文辞,深闲注述,形虽隐俗而道高真侣。”又称他︰“凡百年中天亲生也,同时唯有亲胜、火辨二大论师造此颂释,千一百年后,余八论师方造斯释。”他是一位“心出家而身未出家”的在家居士,继亲胜之后为三十颂作注释的人,而后始有余八论师造释论。参阅“十大论师”条。
【比量】因明用语的三量之一,心识的三量之一.比量是由推理、推论而获知的知识。如看到远处有烟,则知其下必有火;墙外有角,则知有牛走过。推而广之,见生则知有死,见成则知有坏,这是深一层的推理作用。比量又分为自比量与他以量,自比量,是论者为自已获得正确的认识、用观念而推理,此推理作用表示于心中;他比量是使他人获得正确的认识而推理,表示于语言。
【比量相违】以不正确的观念,推论出矛盾的结果。如说人是永生不死,物是常住不坏等,称为比量相违。
【王肯堂】明代金坛(江苏丹阳)人。字宇泰。官至福建参政。好读书,精于医道,为时人所钦崇。并博通教乘,尤善唯识。初参高原昱公,昱公为之讲说唯识论,肯堂笔受,成《唯识俗诠》一书。又著《唯识证义》十卷、《因明入正理论集解》一卷等。
【王恩洋】欧阳竟无大师的入室弟子,近代著名唯识学家。恩洋字化中,四川省南充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生。南充中学毕业,民国八年到北京,在北大哲学系旁听,得梁漱溟赏识,介绍入哲学系管理印度哲学图书室,在梁的指导下,大量阅读了法相唯识的典籍。
民国十二年,欧阳竟无在南京设立支那内学院,恩洋以黄树因的介绍,南下依竟无研究佛学,深入经藏,尤于唯识学用功特勤。其时内学院与武昌佛学院有所谓“唯识论战”,恩洋是笔战中主将之一。十四年内学院成立法相大学特科,恩洋任主任兼教授。十六年内学院以战事停课,恩洋返四川,于南充设龟山书房,授徒自给,并反覆圈读《瑜伽师地论》。十九年后,应请在成都佛学社讲唯识。此后讲学与著述并重,十余年间,写出了大量的佛学著作。一九四九年后,他被聘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及文史馆员。五七年受聘为北京中国佛学院教授,一九六四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遗留著作数十种,主要者为《摄大乘论疏》、《唯识论疏》、《阿毗达磨杂集论疏》、《唯识通论》、《八识规矩颂释》、及《佛学通论》等。
【文身】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文者文字,身是聚义,一字为文,二字为文身,三字以上为多文身。《百法直解》曰:“文身者,文即是字,为名句之所依,此三皆依色、声、法尘分位假立,若语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声立,若书册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此方眼、耳、意三种根识独利。”而《百法纂释》中则谓:“言文身者,文即是字,能为名句二所依故。若不带诠只名字,如字母及等韵之类,但只训字,不能诠理。若带前名文,如经书字,能诠之文带所诠之义理故。”其实这就是构成名身、句身等的语言文字。
【太虚】近代佛教领袖,佛教思想家。俗家姓吕,名淦森,浙江崇德人,清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生,十六岁于苏州小九华寺出家,同年于宁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戒。二十一岁曾就读于杨仁山创办的祇洹精舍。宣统三年,任广州白云山双溪寺住持,因与革命党人交往不容于清廷,离粤返沪。民国初年在普陀山闭关三年。民国七年与章太炎、陈元白在上海组织觉社,出版“觉社丛刊”(后改名海潮音,发行迄今。)十一年在武昌创办“武昌佛学院”,与…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