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的究竟,這是缺乏推理作用、又不能發潤的前五識相應的思心所所造的善惡業,此業亦是由第六識所引起,但不如引業之思強而有力,故其造成的業力非常薄弱,此種薄弱業力熏成的業種子,含藏在阿賴耶識中,到了業力成熟時,能招感五趣總報的別報。
總報,是衆生生命體之報,如生于人趣,則彼此之人類,受同一人界之果報,名爲總報;如同爲人趣,六根有好醜,壽命有長短,種種差別,名爲別報。
【方】爲五位百法中的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方是空間分位,如東南西北,前後左右等。《百法直解》曰:“方者,依于形質前後左右假立,故有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差別。”在《百法纂釋》中謂:“言方者,謂色之分齊,在東方則曰東方之色等,故曰色之分齊。如四方六合,十方上下之類。”簡單的說,方就是物質存在的空間及方位。
【方所】方位與處所。即占有空間一部分之場所。《俱舍論》卷八載:“以無色法,無有方所;過去、未來無表無色,不住方所,理決然故。”
【方便具足住】修唯識行曆經四十一階位,此爲初十住位的第五位,又作修成住。謂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參閱“十住”條。
【方便善巧波羅蜜多】爲十波羅蜜多之一。修唯識行,入修道位,修十種勝行,十勝行即是十波羅蜜多,其中第七即是方便善巧波羅蜜多。此有二種:一、回向方便善巧,就是菩薩行六度時,將所集的善根功德,回向于一切有情,共求無上正等菩提,是爲大智。二、拔濟方便善巧,就是菩薩于生死海中拔濟有情,使之出離。是爲大悲。參閱“十波羅蜜多”條。
【方便智】又雲權智,對實智之稱,達于方便法之智也。又行方便之智也。《大乘義章》卷十九曰:“知一乘真實之法,名爲實智。了知叁乘權化之法,名方便智。”
【方倫】現代佛教居士,《唯識叁頌講話》等書的作者。方倫字心五,福建省林森縣人,清光緒二十叁年(一八九七)生。民國元年入福州海軍學校,畢業後在軍艦上服務,巡弋長江,如是十余年,升至少校。二十六年抗戰開始,曾轉戰長江下遊,後調海軍部任中校科長。叁十八年隨軍來臺灣,僑寓左營,未幾屆齡退休。心五于海軍服務時,以讀谛閑《圓覺經講義》而起信,此後在艦上讀了大量佛經。叁十八年來臺灣後,與蔡念生等爲菩提樹月刊的基本作者。四十七年樹刊開辦佛學函授部,聘心五任教務主任,心五爲編寫初、中、高級佛學教本叁冊,在當時頗爲風行。五十四年星雲法師創辦壽山佛學院,聘心五到院任教。七十七年(一九八八)病逝。遺留著作有《唯識叁頌講話》、《大乘起信論講記》、《初、中、高級佛
學教本》、《今願窒文存》等多種。
【中有】爲有情轉生四有之一,指死有與生有中間所受之身。此又作中陰身,據《俱舍論》卷九載,其體由極微細的物質構成,身形與其所趣本有之形狀相似,欲界中有的形量,如五、六歲小兒,然諸根明利;色界中有的形量,則圓滿如本有。且欲界中有以香爲食,故又稱乾闼婆(香陰)。參閱“四有”條。
【中劫】爲古印度計時的單位。謂人壽之一增一減爲一小劫。合二十小劫,共計叁萬叁千六百萬年,稱爲一中劫。合八十中劫爲一大劫。參閱“大劫”條。
【中道】即離開二邊的極端、邪執,爲一種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或觀點、方法。釋迦牟尼世尊住世時代,最初說的中道,指的是遠離苦行與欲樂兩種極端的修行的方法。《過去現在因果經》謂:“爾時世尊,語憍陳如言,……形在苦者,心則惱亂,身者樂者,情則樂著,是以苦樂,兩非道因。譬如鑽火,澆之以水,則必無有破暗之照,鑽智慧火,亦複如是。有苦樂水,慧光不生,以不生故,不能滅于生死黑障。今者若能舍棄苦樂,行于中道,心則寂定,堪能修彼八正聖道,離于生老病死之患。……”以上是最初中道的含義。後來的大乘佛教,各宗派莫不重視中道,如空宗以八不爲中道,有宗以唯識爲中道。在中國,天臺宗以佛性爲中道,華嚴宗以法界爲中道。但各宗派的中道,其意義並不相同。唯識宗的中道,立有、空、中等叁時教之教判,如《解深密經》等所說,遠離有、空二邊,而完全彰顯非有非空的中道真理之教,稱爲中道了義教;偏于有、空之教,稱爲不了義教。其所謂中道即唯識中道,即:一、凡夫所以視有情實體生命之我與構成萬有要素之法爲實在,皆因迷情之妄執所致,故是“情有理無”,爲“非有”。二、萬有爲因緣之假和合,系由阿賴耶識所變現,即識是“理有情無”,爲“非無。叁、萬有無固定之自性,是爲空,故能自在變現,即空是“真空妙有”,爲“非無”。依此,宇宙的真相即以“非有非無”(非有非空)的中道把握之,作此主張者稱爲中道了義教。據叁性之說,此所謂之我與法即爲遍計所執性,識爲依他起性,空爲圓成實性之義。
【中隨煩惱】又稱中隨惑。指無慚、無愧二種隨煩惱心所。唯識家所立二十種隨煩惱中,無慚、無愧二者,乃遍一切不善心而俱起,其行相之寬狹在大隨與小隨之間,故稱爲中隨煩惱。此二者,慚是無羞恥之心,“輕拒賢善”;愧是無廉恥之心,“崇重暴惡”。見《成唯識論》卷六。
【水大】爲地、水、火、風四大種之,即是能造一切色法的四種基本元素之一,以流濕爲性。《大乘廣五蘊論》載:“雲何水界?謂流濕性。”水大是基本的能造色之一。
【水月】水中之月,以譬諸法之無實體。爲大乘十喻之一。《大智度論》卷六曰:“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中略)如鏡中像,如化。”
【水波】波之濕性,謂之水。水之波動謂之波。此二者,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也,以譬物之不一不異。
【水界】四大中水大的別名。水大以濕潤爲性,通一切物質濕潤部分,故稱水界。具能攝引物質之用。
【火大】爲地、水、火、風四大種之一,即是能造一切色法的四種元素之一,以溫燥爲性。《大乘廣五蘊論》載:“雲何火界?謂溫燥性。”火大爲基本的能造色之一。
【火界】四大中火大的別名,火大以溫燥爲性,通一切物溫燥部分,故稱火界。火持其自性,其性爲暖,能成熟物。
【火辨】梵名 Citrabhana。 音譯作質呾羅婆拏。印度人。唯識十大論師之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一稱他;“亦世親同時也,尤善文辭,深閑注述,形雖隱俗而道高真侶。”又稱他︰“凡百年中天親生也,同時唯有親勝、火辨二大論師造此頌釋,千一百年後,余八論師方造斯釋。”他是一位“心出家而身未出家”的在家居士,繼親勝之後爲叁十頌作注釋的人,而後始有余八論師造釋論。參閱“十大論師”條。
【比量】因明用語的叁量之一,心識的叁量之一.比量是由推理、推論而獲知的知識。如看到遠處有煙,則知其下必有火;牆外有角,則知有牛走過。推而廣之,見生則知有死,見成則知有壞,這是深一層的推理作用。比量又分爲自比量與他以量,自比量,是論者爲自已獲得正確的認識、用觀念而推理,此推理作用表示于心中;他比量是使他人獲得正確的認識而推理,表示于語言。
【比量相違】以不正確的觀念,推論出矛盾的結果。如說人是永生不死,物是常住不壞等,稱爲比量相違。
【王肯堂】明代金壇(江蘇丹陽)人。字宇泰。官至福建參政。好讀書,精于醫道,爲時人所欽崇。並博通教乘,尤善唯識。初參高原昱公,昱公爲之講說唯識論,肯堂筆受,成《唯識俗诠》一書。又著《唯識證義》十卷、《因明入正理論集解》一卷等。
【王恩洋】歐陽竟無大師的入室弟子,近代著名唯識學家。恩洋字化中,四川省南充縣人,清光緒二十叁年(一八九七)生。南充中學畢業,民國八年到北京,在北大哲學系旁聽,得梁漱溟賞識,介紹入哲學系管理印度哲學圖書室,在梁的指導下,大量閱讀了法相唯識的典籍。
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在南京設立支那內學院,恩洋以黃樹因的介紹,南下依竟無研究佛學,深入經藏,尤于唯識學用功特勤。其時內學院與武昌佛學院有所謂“唯識論戰”,恩洋是筆戰中主將之一。十四年內學院成立法相大學特科,恩洋任主任兼教授。十六年內學院以戰事停課,恩洋返四川,于南充設龜山書房,授徒自給,並反覆圈讀《瑜伽師地論》。十九年後,應請在成都佛學社講唯識。此後講學與著述並重,十余年間,寫出了大量的佛學著作。一九四九年後,他被聘爲四川省政協委員及文史館員。五七年受聘爲北京中國佛學院教授,一九六四年病逝,享年六十八歲。遺留著作數十種,主要者爲《攝大乘論疏》、《唯識論疏》、《阿毗達磨雜集論疏》、《唯識通論》、《八識規矩頌釋》、及《佛學通論》等。
【文身】爲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文者文字,身是聚義,一字爲文,二字爲文身,叁字以上爲多文身。《百法直解》曰:“文身者,文即是字,爲名句之所依,此叁皆依色、聲、法塵分位假立,若語言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聲立,若書冊中所有名句及字,即依色立,若心想中所有名句文字,即依法立。此方眼、耳、意叁種根識獨利。”而《百法纂釋》中則謂:“言文身者,文即是字,能爲名句二所依故。若不帶诠只名字,如字母及等韻之類,但只訓字,不能诠理。若帶前名文,如經書字,能诠之文帶所诠之義理故。”其實這就是構成名身、句身等的語言文字。
【太虛】近代佛教領袖,佛教思想家。俗家姓呂,名淦森,浙江崇德人,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生,十六歲于蘇州小九華寺出家,同年于甯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戒。二十一歲曾就讀于楊仁山創辦的祇洹精舍。宣統叁年,任廣州白雲山雙溪寺住持,因與革命黨人交往不容于清廷,離粵返滬。民國初年在普陀山閉關叁年。民國七年與章太炎、陳元白在上海組織覺社,出版“覺社叢刊”(後改名海潮音,發行迄今。)十一年在武昌創辦“武昌佛學院”,與…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