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P24

  ..續本文上一頁歐陽竟無在南京創辦的“支那內學院”,爲當時的兩大佛學中心,以後數年間,兩學院間以對唯識學所見不同,屢有法義之诤。如兩院間對于《因明作法》之诤,《起信論》真僞之诤,《唯識抉擇談》與《佛法總抉擇談》之诤等,太虛大師與歐陽竟無都是筆戰中的主角,法海波瀾,至爲壯闊。

  太虛大師于唯識學有深入的研究,他在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及多處演講場合,都講過唯識,民二十一年,大師著《法相唯識學概論》,王恩洋、唐大圓、張化聲、梅光羲、黃忏華等多人爲之序,可見大師對此書的重視。大師嘗判大乘佛教爲叁宗,他于《論大乘叁宗》一文中稱;“往者嘗據大乘空與非空不空,合說大乘爲一切法空宗,唯識圓覺宗之二宗。然以唯識與圓覺猶可分也。究竟顯了,乃分爲叁宗;一、法性空慧宗,……以無漏般若主。法相唯識宗,……以有爲唯識主。法界圓覺宗:無爲真如主。”大師于民國叁十六年(一九四七)在上海逝世,享年五十九歲。遺著輯爲《太虛大師全集》,全文七百萬言。

  【支那內學院】我國近代研究唯識學的著名學府,爲宜黃大師歐陽漸所創立。歐陽大師于民國七年開始籌備,古代印度稱中國爲支那,佛教自稱爲內學,故有此名。到民國十年,得社會名流熊希齡、蔡元培、梁啓超、葉恭綽,以及唐繼堯、蒯若木等之資助,學院乃于十一年成立。學院由竟無自任院長,下設學務、事務、編校流通叁處。首屆學生十余人,其中有韓孟釣、劉定權、謝質城、蒙達爾、曹天任、黃金文、劉仲遠、邱仲、李藝、黃通、陳經,及出家缁衆釋存厚、釋蕙庭、釋碧純等。教授除竟無本人外,有呂秋逸(澄)、邱晞明、聶絹耕、王恩洋等。時湯用渱彤在東南大學任教,也到內學院授課。民國十四年又增設法相大學特科,由王恩洋擔任主任兼教授。民國十六年廣州國民革命軍北伐,北洋軍守南京,內學院爲北洋軍占用,一度被迫停課。二十六年中日戰爭爆發,南京失陷,內院遷至四川江津,成立蜀院。叁十二年歐陽竟無病逝,校董會決議由呂澄接任院長,一九五一年校董會決議自行停辦。

  【化生】四生之一。謂依托無所,忽然而生者。如諸天,諸地獄,及劫初之人是也。《俱舍論》卷八曰:“有情類,生無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無缺,支分頓生,無而欻有,故名爲化。”《大乘義章》卷八曰:“言化生者,如諸天等,無所依托,無而忽起,名曰化生。若無依托,雲何得生?如地論釋,依業故生。”

  五劃

  【四十一位】大乘菩薩修行,一般采用五十二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覺菩薩,妙覺菩薩。《大智度論》把十信攝入十住位的初發心住,成爲四十二位,慈恩窺基大師、把等覺位攝入十地的法雲地,這樣就成爲四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覺菩薩。

  【四大】即地、水、火、風,這可稱之爲四種元素——即構成一切物質的元素。此又名四大種,見四大種條。

  【四大種】指構成色法(物質)的四種要素,即地大種、水大種、火大種、風大種。古代印度的哲學家,認爲這是構成一切物質的原素,故稱爲種。其實、這是依據日常實際經驗而得的。亦有如中國古人,將物質現象歸納入金、木、水、火、土五種物性之中。《大乘五蘊論》曰:“雲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雲何地界?謂堅強性,雲何水界?謂流濕性,雲何火界,謂溫燥性,雲何風界?謂輕動性。”以上四者,地大之性堅實,水大之性流濕,火大之性炎熱,風大之性輕動。故四大所指的並非地、水、火、風四種實物,而是堅、濕、暖、動四種物性。稱其爲“大”者,有下列四義:一、爲所依故:四大種爲一切所造色之所依處,故稱爲大。二、體寬廣故:四大種遍及一切所造色,其體寬廣,故稱爲大。叁、形相大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四者,其相廣大,故稱爲大。四、 起大用故:四大種對世界成、住、壞空的作用最大,故稱爲大。

  四大種的“種”字,是“因”的意思,這是一切色法的能造之因,故稱爲“能造四大”。能造四大有生、依、立、持、養五種特性,由此五種特性而生起各種色法,所以是色法之因。此五種特性,又稱爲“五因”:一、生因:生因又名起因,謂四大種,能帶諸色同時生起,若離大種,色不得起。二、依因:依因又稱轉因,《瑜伽師地論》曰:“由造色生已,不離大種處而轉。”謂若舍開大種,諸所造色,無有轉于別處之功能。叁、立因:此又稱隨轉因,大種若有變異,造色亦隨之變異。《唯識了義燈》曰:“安立因者,謂此造色與大種同安危,大種壞時,造色亦壞。”四、持因:持因又稱住因,謂由諸大種所造色,相似相續而生,由大種持令不絕故。五、養因:養因亦稱長因,謂由大種養其所造之色,令之增長。

  作爲能造的四大種,具備以上五種特性,故有“因”義,而四大種所造色則無此特性。四大種能造一切色法,然于不同色法中,其中某一大種增長而爲其相。其他叁大種雖顯現,但仍潛伏其中,待緣而現。如山石堅性的地大增長,而仍具有水、火、風叁大之性;河溪濕性的水大增長,地、火、風叁大雖未顯現,也仍潛在于其中,待緣而現。

  【四大種所造色】指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所造成的種種物質,此有內、外之分,內四大指我人的色身,即生理性的身體;外四大指器世間,即物質世界。四大種能造一切色法,然于不同色法中,其中某一大種較爲增長。如山石堅性者地大增長,河溪濕性者水大增長,而其他叁大,雖未顯現,但仍潛在于其中,待緣而顯現。

  【四大種與極微】四大種之說,並不是佛教所創立的理論,印度古代哲學家,以地、水、火、風爲宇宙的質料因。六派哲學之一的勝論派,其理論有謂:“其地、水、火、風,是極微性,若劫壞時此等不滅,散在各處,體無生滅,說爲常住。”上文中說的地、水、火、風,並不是指地、水、火、風四種物,事實上指的是堅、濕、暖、動四種物性。

  極微舊譯鄰虛塵,新譯極微。就是把物質分析到極微小,小到不可再分的單位,就稱爲極微(參閱極微條)。印度古代六派哲學之一的勝論派,認爲極微實有,永久不滅,世界壞時,極微散布虛空中,作爲建立新世界的質料。勝論師又主張,極微的集合體稱爲“有分色”,有分色就是五識可緣的各種物質。說一切有部是多元的實在論者,認爲極微實有,主張“法體恒有,叁世實有。”衆多極微集合成爲“聚色”。聚色是就是五識可緣的物質。經量部學者也承認極微爲實有,衆多極微和合成爲“粗色”,粗色就是五識可緣的物質。到大乘佛教瑜伽行學派興起,以無著、世親爲中心的一派的學者,以“萬法唯識、識外無境”的立場,破斥極微非實,不能成立。如世親菩薩所造的《唯識二十論》,陳那菩薩所造的《觀所緣緣論》,都是針對小乘外道——如勝論派、小乘說一切有部、經量部、順正理師等的謬論而加以破斥的。

  印度古代的這種極微學說,後世學者譬喻爲原子理論。原子,英文 Atom ,其最初的原意是“不可分割者”。過去科學家以原子爲最終的質點,這和小乘外道認極微爲實有的理論相似。但是由于科學的進步,發現原子不是最終質點,原子是由帶有正電的質量比電子大的原子核,及圍繞原子核飛旋的電子所組成的。原子核的半徑爲原子的十萬分之一,而質量卻占原子的百分之九十九。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兩種粒子所組成,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其質量與質子相等;而電子帶負電,其質量只有質子的一八叁六分之一,以光速環繞原子核旋轉。每一原子的質子和電子數目相同,以維持平衡。這樣,就說明原子可以分析,不是最終質點。二十世紀以來,科學突飛猛晉,發現物質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是輕子、光子、誇克( Quark)。原子以下的次原子層,根本不是物質,只是“能”。

  在愛因斯坦以前,科學家說世界上的一切,可以分爲兩大類,一是物質,一是能。物質之間可以互相變換,譬如水可以變冰,冰也可變水;能之間也可以互相變化,如電可以變光、變熱,光、熱也可以變成電。可是物質和能是兩種基本元素,則不能互相變換。一直到愛因斯坦用數學計算,發現物質和能也可以互相變換,這就是著名的E=MC2方程式。最初很少有人相信這個說法,直到原子彈(物質)爆炸後,變成大量的熱和光,再也沒有人懷疑物質和能互變的理論了。如此一來,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能”,在各種不同條件下變現出來的現象。

  那麼,這種“能”存在于何處呢?佛經上說即存在于虛空之中。小乘、外道以極微爲實有,爲色法的基本質料;大乘唯識宗亟力破遣極微,以極微爲假法,根本不能成立。如果極微不是色法的基本質料,色法的基本質料究竟是什麼呢?此在《楞嚴經》卷叁中,佛陀對阿難說:“汝觀地性,粗爲大地,細爲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在這一段經文中,佛陀告訴我們,把物質分析成極微,再分下去就成爲“鄰虛塵”——鄰近虛空的微塵。鄰虛塵若再分析,“即實空性”——就成爲虛空。最後告訴我們說:“當知虛空出生色相”。虛空可生出色相,當知此虛空不是一無所有的“頑空”,而是能夠生起妙有的“真空”——即所謂“非有之有,稱爲妙有;非空之空,稱爲真空。”

  大乘佛教空、有二宗,都不承認極微有其實體。空宗以“緣起性空”立論,法性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皆屬空性,何來實體?有宗以“萬法唯識、識外無境”立論,一切現象都是阿賴耶識種子變現,因緣假合,極微根本不能成立。故《成唯識論》卷二曰:“……爲執粗色,有實體者。佛說極微,令彼除析;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以假想慧,于粗色相,漸次除析,至不可析,假說極微。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析…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