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所假立者,不立別體。見《成唯識論》卷六。
【不俱意識】唯識宗將意識分爲五俱意識與不俱意識兩種。五俱意識,與前五識並生,明了所緣之境;不俱意識,是不與前五識俱起,而系單獨發生作用之意識。亦分二種:一、五後意識,雖不與前五識俱起並生,然亦不相離而續起。二、獨頭意識,有定中、獨散、夢中等叁種之別。參閱分釋條。
【不退住】修唯識行曆經四十一階位,此爲初十住位的第七位,又作不退轉住。謂既入于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參閱“十住”條。
【不殺生】殺生即殺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乃十惡業之一,亦爲五戒之一,八戒之一, 十戒之一。依《大智度論》卷十叁之說,諸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世間惜命亦爲第一。斷人畜之生命,不論親自下手殺,或教人殺,皆屬同罪。比丘殺人,犯四波羅夷,自殺則結偷蘭遮罪;自傷形體,結突吉羅罪;殺害畜生,得波逸提(忏悔罪)。凡犯殺戒者,死後將墮地獄、餓鬼、畜生等叁惡道,即使生于人間,亦不免多病短命。大乘佛教爲避免殺生,而禁止食肉,更進而以放生爲其積極表征。不殺生與殺生翻,爲十善業之一。參閱“十善業”條。
【不偷盜】不與而取,稱爲偷盜。爲十惡業之一, 亦爲根本五戒之一。不偷盜爲偷盜之反,爲十善業之一。參閱“十善業”條。
【不動地】修唯識行,于第四修習位中十地的第八位。此位菩薩,無漏無分別智,任運相續,一切有相功用及諸煩惱,不能動之。如《解深密經》雲:由于無相得無功用,于諸相中不爲現行煩惱所動,是故第八名不動地。唐代遁倫撰著《瑜伽論記》,有雲:“真智得無功用所動,俗智雖有功用而不爲現行煩惱所動,名爲不動。”
【不動滅無爲】唯識宗所立的六種無爲之一。這是色界四禅的禅定。行者修持禅定,入第四禅,雙忘苦樂,舍念清淨,永離叁災——火燒初禅,水淹二禅,風括叁禅。出離八難——憂、苦、喜、樂、尋、伺、出、入等全息,不爲一切苦樂動搖身心,以此所顯真理,故雲不動無爲。
【不惡口】惡口爲十惡業之一,即口出粗惡語,毀訾他人。不惡口爲惡口相反,爲十善業之一。參閱“十善業”條。
【不善】違理而損害現世及未來世者,名爲不善。即五逆十惡是也。是在現在損害自他,在未來感苦果而損害己心身,故爲不善。如叁途之苦果,彼雖在現在損害身心,然更無爲之招未來世之損害者,故非不善。《成唯識論》五曰:“能爲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惡趣苦果,雖于此世能爲違損。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大乘義章》七曰:“惡法違損,稱曰不善。”
【不绮語】绮語又作雜穢語、無義語。指一切淫意不正的言詞,爲十惡業之一。而不绮語爲绮語之相反,爲十善業之一。《瑜伽師地論》卷八載,绮語之別稱有非時語、非實語、非義語、非靜語、不思量語、雜亂語、非有教語、非有喻語、非有法語等。參閱“十善業”條。
【不增不減真如】修唯識行,第四修習位的十真如之一。這是第八地斷作加行障所證,此真如斷染不減,得淨不增,故名不增減。若證得此真如,相土皆隨所欲,自在現在故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
【不壞回向】修唯識行,四十一階的十回向位的第二位。此位菩薩,于叁寶所,得堅固不壞信,以己善根,回向衆生,令獲善利。參閱“十回向”條。
【不變易性】指不變之性質。又爲真如之異稱。參閱“真如”條。
【六七能遍計】這是十大論師護法的理論,謂第七末那識緣第八識的見分而起我執,第六意識則對一切法境,于我、法起執。即此二識普遍計度諸法而執實有,有能遍計之義,這是前五識及第八識所沒有的。
【六十二見】此爲古代印度外道所執的六十二種錯誤見解。但經中有數種異說,如《長阿含經·梵動經》,載有十類六十二見之說,而對外道所執的諸論,大別爲本劫本見、末劫末見二種。本劫本見即依過去前際而起分別見,凡有五類十八見,包括常論四種、亦常亦無常論四種、邊無邊論四種、種種論四種、無因而有論二種;末劫末見即依未來後際而起分別見,凡有五類四十四見,包括有想論十六種、無想論八種、非有想非無想論八種、斷滅論七種、現在泥洹論五種,總計十類六十二見。又在《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亦舉出六十二見,然名稱略異,文繁不錄。
【六入支】十二因緣的第五支。受精卵在母體中發育,五七(五個七日,即叁十五日)日內,稱爲“名色”,到七七日,名“具根位”,就是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備。《涅槃經》曰:“入胎五七,四根未具,是爲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觸時,是名六入。”所謂四根,指納識成胎後即稱名色,名色即身、意二根,尚欠眼、耳、鼻、舌四根,自具根位到出生前,是六入支。若以現代觀念诠釋六入,六入即是內六處。人之認知與判斷,有賴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以完成。所以名色與六根,必須同時和合始能完成其工作,是以六入藉名色爲緣。
【六凡四聖】此即十法界。十法界分爲凡夫與聖者二類,凡夫界指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等六界,稱爲六凡,是屬于有爲的果報;聖者指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界,稱爲四聖,是屬無爲的果報。
【六六法】即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
【六外處】處爲生長之義;可長養心、心所。爲心、心所之所緣慮者有六,即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稱爲六外處。亦稱爲六境。見《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一所載。
【六句義】這是古代印度勝論學派的哲學。指實、德、業、同、異、和合六句,相傳系古代印度勝論學派之祖優樓佉所立,到後代慧月論師,依據六句義而廣開爲十句義。六句義即:一、實句義,即主谛,又作所依谛。乃指諸法之實體,有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等九種。二、德句義,即依谛,指實句義之屬性功能。《勝論經》舉出色、香、味、觸、數、量、別體、合、離、彼體、此體、覺、樂、苦、欲、嗔、勤勇等十七德;十句義論更加重體、液體、潤、行、法、非法、聲等七種,共列舉二十四德。叁、業句義,即作(用)谛,指實體之運動,有取、舍、屈、伸、行等五種。四、同句義,即總相谛,又作總谛。指有性乃諸法所共有。五、異句義,即別相谛,又作別谛。指諸法有差別之性質。或稱同異句義。六、和合句義,又作無障礙谛。乃謂實、德、業、同、異等五句相互攝屬而不相離。這是唯識家破斥的對象。
【六因】因是指能引生結果的原因。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認爲因有六種:一、能作因,即除自體之外,其余一切有爲、無爲諸法,能成爲自體的生因者,皆稱爲能作因。可分爲有力能作因、無力能作因二種。二、 俱有因,即同時存在的俱有法,相互爲因之義。又分爲互爲果俱有因、同一果俱有因二種。叁、同類因,同類之法連續産生時,前法即爲後法之同類因。四、相應因,于俱有因之中,屬于心與心所間之相互關系者,即爲相應因。五、遍行因,于同類因中作用力強盛的煩惱(即遍行惑),能遍行于一切染汙法,故稱爲遍行因。六、異熟因,即惡業及有漏之善業爲因,招感無記之果報時,稱爲異熟因。見《俱舍論》卷六所載。
【六地斷障證真】十地中現前地的菩薩,加修平等利生之行,智慧現前,即斷粗相(于四谛中,執苦集爲染,執道滅爲淨)現行障,證無染淨真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言後方淨。參閱“十地”條。
【六位心所】心所乃從屬于心王、與心王相應的作用。爲五位百法中的心所有法,簡稱心所。心所有五十一種,分爲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等六類。一、遍行心所:指于一切心、一切性、一切時、一切地、一切識相應俱生起之心所,即觸、作意、受、想、思等五種心所。二、別境心所,指于一切性、一切地得起,于境有起有不起之心所,即欲、勝解、念、定、慧等五種心所。叁、善心所,指其性善,唯起于善心品之心所,即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種心所。四、煩惱心所,指根本煩惱,即貪、嗔、癡、慢、疑、惡見等六種心所。五、隨煩惱心所,指隨從根本煩惱而起之心所,即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等二十種心所。六、不定心所,指不入于前五位之心所,即悔、眠、尋、伺等四種心所。
【六門唯識】唐代慈恩寺窺基大師,于大乘法苑義林章中,舉出六門以統攝唯識,即爲:一、依所執辨唯識:如楞伽經說:由于自心執著,心似外境顯現,以彼外境非有,是故說唯心。二、依有漏明唯識:如華嚴經說,叁界唯心,以此彰明唯識。叁、依所執及隨有爲辨唯識:如唯識叁十頌說:“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以此彰明唯識。四、依有情辨唯識:我人第八識中,攝持諸法種子,唯皆是雜染的有漏種。修唯識行,入見道位,有漏種子以熏習力轉染成淨,至第八不動地,舍去藏識之名,稱無垢識。故知心清淨則有情清淨,心雜染則有情雜染,以此辨明唯識。五、依一切法辨唯識:如解深密經說:“識所緣、唯識所現。”諸識所緣之境,仍是第八識中種子變現,以此辨明唯識。
【六波羅蜜】譯作六度,爲到彼岸之意。即爲達成理想、完成之意。這是大乘佛教中菩薩欲成佛道所實踐的六種德目。即:一、布施波羅蜜,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能對治悭貪,消除貧窮。二、持戒波羅蜜,持守戒律,並常自省,能對治惡業,使身心清涼。叁、忍辱波羅蜜,忍耐迫害,能對治嗔恚,使心安住。四、精進波羅蜜,實踐其他五德目時,上進不懈,不屈不撓,能對治懈怠,生長善法。五、禅定波羅蜜,修習禅定,能對治亂意,使心安定。六、智慧波羅蜜,又作慧波羅蜜、…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