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暖與識維持一期壽命,二者之間有相互依存。報盡命終時,第八阿賴耶識離開身體,體溫即不存在;反之,體溫消失(如大出血致心髒停止,或因病使心髒停止),壽與識亦不存在。有情壽命的長短,由于叁界六道的差別,其量有所限定,此即稱爲壽量。所謂命根,即親生第八心王的名言種子,由先世業種所引之持身差別功能,今色、心等現在住時決定,依此住識的功能,稱爲命根。第八識自種有兩種作用,一爲生識之用,一爲住識之用,此處所取的是住識作用。如果命根中識種無此功能,五根身將爛壞。或有問曰:由于有現行識任持根身,故身不爛壞。所以持身功能在現行識。爲何不以現行識爲命根,而以種子爲命根呢?因爲現行本識,是由種子之力方能生起。由種子力故緣叁種境、任持根身,所以現行不能叫做命根,以其非根本也。
【生空無漏種子】參閱“無漏種子”條。
【生法二空】指生空、法空二種空,又作我法二空、人法二空。以身爲五蘊和合,實無常一主宰之我體,稱爲人空,觀此真理,則稱人空觀。無我法之執,以色等諸法亦歸于空而無實性,稱爲法空。
【生苦】爲八苦之一,《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一載,謂生苦有五種相,即:一、爲衆苦所隨,謂生于那落迦(地獄)及餓鬼道中,或于胎生、卵生之生時,爲種種憂苦所隨逐,故爲苦。二、爲粗重所隨,謂爲煩惱所隨逐,性不調柔而不得自在,故爲苦。叁、爲衆苦所依,謂爲衰老等衆苦之所依,故爲苦。四、爲煩惱所依,謂受生之後,乃爲貪、嗔、癡等煩惱之所依,身心不能安住,故爲苦。五、爲不隨所欲離別法,謂有生必有死,不能如己意,故爲苦。參閱“八苦”條。
【生起因】唯識宗所立十因之一。又作生因。指依現世善、惡之業而起未來的苦、樂果報。亦即內外種子至成熟位,能在現在的自果。亦即此與“牽引因”皆指種子能生自果的作用而言。參閱“十因”條。
【生無性】唯識宗所立叁無性之一。又作生無自性性,生爲緣生之義。即一切諸法,由于仗因托緣而生起,謂之依他起性。此依他起之法既由因緣和合而有,則“緣起性空”,其無實性可知,當然也沒有實體,故名曰生無性。“解深密經”曰:“雲何諸法生無自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成唯識論》卷九載:“依他立生無性,此如幻事托衆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參閱“叁無性”條。
【生貴住】修唯識行曆經四十一階位,此爲初十位的第四位,謂由先前的妙行,冥契妙理,將生于佛家爲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參閱“十住”條。
【生雜染】叁雜染之一,生雜染又作苦雜染。因煩惱及業而有生,由此生苦,更有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等,皆能染汙真性,令不清淨。參閱“叁雜染”條。
【生變】變爲轉變之義。生變即是因能變,爲“因緣變”的對稱。變又作轉,唯識家就諸識變現諸法,分別爲“因能變”與“果能變”二種。因能變之“變”,系謂由第八識中的種子轉變而産生諸法;故知“生變”之“生”字,實即爲“變”之意,重疊二字,稱爲生變。見《成唯識論》卷一、卷二。
【世事乖宗難】這是“唯識九難”的第二難。外人問曰:如果唯有內識,無心外之境,何以現見世間,有芸芸衆生和無情的東西呢?並且有一定的處所、時間,大家同見,還有境界作用,決定轉起?論主答曰:好像夢境一樣,夢境中也有定處、定時、作用,好像餓鬼一樣,因爲共報的多身餓鬼,還有別業妄見,他們雖在同一處、時,有的見是膿河,有的見是糞便,總不得食。用不定轉,也好像夢境一樣。因爲夢中有時也有男女失精的作用,有時沒有。這如夢等的解釋,你應該沒有疑惑了吧?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唯識九難”。
【世俗】即世間通俗之義,與“勝義”相對。爲施設安立虛妄假有之法。又“世”有隱覆真理、可毀壞之義;“俗”有顯現流世、顯現順于人情之義。世事,即俗法;舉凡叁界之事法,皆具此二義。“成唯識論”卷一:“境依內識而假立,故唯世俗有。”此言我法等非真實有,唯隨世情而假設其名,故稱世俗。
【世俗谛】谛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世俗谛,是世間一般所見的真理、道理,爲真俗二谛之一,也是“勝義谛”(真谛)的對稱。略稱世谛、俗谛。由于絕對最高真理之第一義谛,不易爲一般人所理解,故先爲說世俗之道理與事實,再次第導向最高境地。如指月之指、渡彼岸之船,皆爲到達真實第一義谛的必要手段。《成唯識論》卷一載︰“境依內識而假立,故唯世俗有。”參閱“二谛”條。
【世間】世間即世界,間爲間隔之義,與界義同。《名義集》卷叁曰:“間之與界,名異義同,間是間別間差,界是界畔分齊。”世間指被煩惱纏縛的叁界及有爲有漏諸法的一切現象。包含有情世間與器世間。此外,《佛性論》卷二,列舉出世的叁義,即:一、對治,以可滅盡故。二、不靜住,以念念生滅不住故。叁、有倒見,以虛妄故。關于世間之分類,有二種、叁種之別。《俱舍論》卷八舉出二種,即:一、有情世間,又作衆生世間、有情界。指一切有情衆生。二、器世間,又作物器世間、器世界、器界、器。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國土等。
【世間世俗谛】四種世俗谛之一,又名有名無實谛,如瓶、缽、軍、林之假名,是隱覆真理的世俗之法,故名世間;又爲凡夫認之爲實有,故曰世俗。參閱“四種世俗谛”。
【世間因果】四聖谛可爲二種因果,即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世間因果以苦谛爲果,集谛爲因;出世間因果以滅谛爲果,道谛爲因。參閱“二種因果”條。
【世間勝義谛】四種勝義谛之一,又名體用顯見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二谛、道理世俗谛的叁科等法,事相粗顯,猶可破壞,故曰世間,而爲聖者所知,異于世間世俗谛,故名勝義。參閱“四種勝義谛”。
【世第一法】此爲修唯識行的四加行位之一,《成唯識論》曰“依無間定,發上品如實智,印持二空,立世第一位。”在前面忍位中,唯印可能取空;在此世第一位中,印可能取、所取二空,此于異生法中,最爲殊勝,曰世第一法。參閱“四加行位”條。
【世親】世親又名天親,梵名Vasabandhu,音譯婆薮槃豆,是無著的異母弟,生卒年代約在公元叁八Ο至四八Ο年間。陳代真谛譯婆薮槃豆法師傳,稱他:“于薩婆多部出家,博學多聞,遍通墳典,師才俊朗,無可爲俦,戒行清高,難以相匹。” 據說世親爲了取舍阿毗達摩一系理論,他曾匿名化裝,到有部的學術中心迦濕彌羅城,學習有部教理四年,後來回到富婁沙富城,用經量部教義,批判有部,集衆宣說。且隨講隨寫,著爲《阿毗達磨俱舍論》。此論一出,頗有爭論,而無能破之者,時人稱此論爲聰明論。世親在北印度宣揚小乘,隱蔽大乘,其兄無著憫之,托以疾病,誘其來見,命弟子于鄰室宣讀《華嚴經·十地品》,世親聞之,方知其兄苦心。他深悔以往弘揚小乘誹謗大乘的錯誤,要割舌以謝過。無著對他說:“你先前既用舌頭誹謗大乘,現在何不用舌頭來贊揚大乘呢?”這樣世親乃舍小入大,廣造論釋,宣揚大乘,而大成了唯識宗。世親約于八十歲的時候,在阿瑜遮那國逝世,時其兄無著逝世已二十余年。他遺留的著作很多,與唯識學有關的,計有《攝大乘論釋》十卷,《辨中邊論釋》一卷,《唯識二十論》一卷,《唯識叁十論頌》一卷,《大乘五蘊論》一卷,《百法明門論》一卷等。
【本有】爲有情轉生的四有之一,生有爲出生以後漸漸長大,曆經嬰孩、童子、少年、壯年、老年,以至壽命將盡,接近死有的全部生命過程。有情衆生自死有入中有,自中有至生有,再由生有轉本有;本有期間又有胎內與胎外之別,在胎外時,若又起惑造業,複從本有經死有、中有、生有而複返至本有,如此次第展轉生死,輪回無窮。參閱“四有”條。
【本地分十七地】這是《瑜伽師地論》全書五分中的第一分,“本地分”。本地分是《瑜伽師地論》前五十卷的內容,此分廣說瑜伽禅觀境界十七地之義,以境、行、果叁相攝十七地,這十七地是:一、五識身相應地:此地依前五識立論,建立此地,雖然此地中分別多法,而以前五識爲主。二、意地:此地以六、七、八識,同依意根,乃以此立論。叁、有尋有伺地。四、無尋唯伺地。五、無尋無伺地:尋謂尋求,何謂伺察,或思于心所,或慧心所,于境推求,粗位名尋;于境審察,細位名伺,依有無尋伺,建立叁地。六、叁摩泗多地:叁摩泗多,意爲等引,此指殊勝定境,離昏沈掉舉,由平等所引發,故立此等引地。七、非叁摩泗多地:與上境相反,即非等引之境。八、有心地。九、無心地:以上二地,就五門立論:一者就地總說門,二者心亂不亂門,叁者心生不生門,四者分位建立門,五者真實義門。十、聞所成地:謂從聞所生之解文義慧,及與慧相應的心及心所等。十一、思所成慧地:謂從思所生之解法相慧,及與慧相應的心及心所等。十二、修所成慧地:謂從修所生之解理事慧,及與慧相應的心及心所等。十叁、聲聞地。十四、獨覺地。十五、菩薩地:以上叁地,爲叁乘種性,發心修行所得之果。十六有余依地:此系以證得有余涅槃立論。十七、無余依地:此系以證得無余依涅槃立論。
以上十七地,由境、行、果叁相所攝,境攝九地,行攝六地,果攝二地。此論名地論者,取譬喻于所行所依所攝,有類于地。此本地分,詳談法相,五性齊被,而無一法不攝。參閱“瑜伽師地論大綱”。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爲“四種涅槃”之一。又稱自性清淨涅槃、本來清淨涅槃。謂一切法之實性即爲真如之理。一切諸法雖爲客塵煩惱所覆障,然本來自性清淨,具有無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然如虛空,一切有情皆…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