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P29

  ..续本文上一页,暖与识维持一期寿命,二者之间有相互依存。报尽命终时,第八阿赖耶识离开身体,体温即不存在;反之,体温消失(如大出血致心脏停止,或因病使心脏停止),寿与识亦不存在。有情寿命的长短,由于三界六道的差别,其量有所限定,此即称为寿量。所谓命根,即亲生第八心王的名言种子,由先世业种所引之持身差别功能,今色、心等现在住时决定,依此住识的功能,称为命根。第八识自种有两种作用,一为生识之用,一为住识之用,此处所取的是住识作用。如果命根中识种无此功能,五根身将烂坏。或有问曰:由于有现行识任持根身,故身不烂坏。所以持身功能在现行识。为何不以现行识为命根,而以种子为命根呢?因为现行本识,是由种子之力方能生起。由种子力故缘三种境、任持根身,所以现行不能叫做命根,以其非根本也。

  【生空无漏种子】参阅“无漏种子”条。

  【生法二空】指生空、法空二种空,又作我法二空、人法二空。以身为五蕴和合,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称为人空,观此真理,则称人空观。无我法之执,以色等诸法亦归于空而无实性,称为法空。

  【生苦】为八苦之一,《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载,谓生苦有五种相,即:一、为众苦所随,谓生于那落迦(地狱)及饿鬼道中,或于胎生、卵生之生时,为种种忧苦所随逐,故为苦。二、为粗重所随,谓为烦恼所随逐,性不调柔而不得自在,故为苦。三、为众苦所依,谓为衰老等众苦之所依,故为苦。四、为烦恼所依,谓受生之后,乃为贪、嗔、痴等烦恼之所依,身心不能安住,故为苦。五、为不随所欲离别法,谓有生必有死,不能如己意,故为苦。参阅“八苦”条。

  【生起因】唯识宗所立十因之一。又作生因。指依现世善、恶之业而起未来的苦、乐果报。亦即内外种子至成熟位,能在现在的自果。亦即此与“牵引因”皆指种子能生自果的作用而言。参阅“十因”条。

  【生无性】唯识宗所立三无性之一。又作生无自性性,生为缘生之义。即一切诸法,由于仗因托缘而生起,谓之依他起性。此依他起之法既由因缘和合而有,则“缘起性空”,其无实性可知,当然也没有实体,故名曰生无性。“解深密经”曰:“云何诸法生无自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成唯识论》卷九载:“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参阅“三无性”条。

  【生贵住】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位的第四位,谓由先前的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参阅“十住”条。

  【生杂染】三杂染之一,生杂染又作苦杂染。因烦恼及业而有生,由此生苦,更有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等,皆能染污真性,令不清净。参阅“三杂染”条。

  【生变】变为转变之义。生变即是因能变,为“因缘变”的对称。变又作转,唯识家就诸识变现诸法,分别为“因能变”与“果能变”二种。因能变之“变”,系谓由第八识中的种子转变而产生诸法;故知“生变”之“生”字,实即为“变”之意,重叠二字,称为生变。见《成唯识论》卷一、卷二。

  【世事乖宗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二难。外人问曰:如果唯有内识,无心外之境,何以现见世间,有芸芸众生和无情的东西呢?并且有一定的处所、时间,大家同见,还有境界作用,决定转起?论主答曰:好像梦境一样,梦境中也有定处、定时、作用,好像饿鬼一样,因为共报的多身饿鬼,还有别业妄见,他们虽在同一处、时,有的见是脓河,有的见是粪便,总不得食。用不定转,也好像梦境一样。因为梦中有时也有男女失精的作用,有时没有。这如梦等的解释,你应该没有疑惑了吧?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唯识九难”。

  【世俗】即世间通俗之义,与“胜义”相对。为施设安立虚妄假有之法。又“世”有隐覆真理、可毁坏之义;“俗”有显现流世、显现顺于人情之义。世事,即俗法;举凡三界之事法,皆具此二义。“成唯识论”卷一:“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此言我法等非真实有,唯随世情而假设其名,故称世俗。

  【世俗谛】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世俗谛,是世间一般所见的真理、道理,为真俗二谛之一,也是“胜义谛”(真谛)的对称。略称世谛、俗谛。由于绝对最高真理之第一义谛,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故先为说世俗之道理与事实,再次第导向最高境地。如指月之指、渡彼岸之船,皆为到达真实第一义谛的必要手段。《成唯识论》卷一载︰“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参阅“二谛”条。

  【世间】世间即世界,间为间隔之义,与界义同。《名义集》卷三曰:“间之与界,名异义同,间是间别间差,界是界畔分齐。”世间指被烦恼缠缚的三界及有为有漏诸法的一切现象。包含有情世间与器世间。此外,《佛性论》卷二,列举出世的三义,即:一、对治,以可灭尽故。二、不静住,以念念生灭不住故。三、有倒见,以虚妄故。关于世间之分类,有二种、三种之别。《俱舍论》卷八举出二种,即:一、有情世间,又作众生世间、有情界。指一切有情众生。二、器世间,又作物器世间、器世界、器界、器。指有情居住之山河大地、国土等。

  【世间世俗谛】四种世俗谛之一,又名有名无实谛,如瓶、钵、军、林之假名,是隐覆真理的世俗之法,故名世间;又为凡夫认之为实有,故曰世俗。参阅“四种世俗谛”。

  【世间因果】四圣谛可为二种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参阅“二种因果”条。

  【世间胜义谛】四种胜义谛之一,又名体用显见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二谛、道理世俗谛的三科等法,事相粗显,犹可破坏,故曰世间,而为圣者所知,异于世间世俗谛,故名胜义。参阅“四种胜义谛”。

  【世第一法】此为修唯识行的四加行位之一,《成唯识论》曰“依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印持二空,立世第一位。”在前面忍位中,唯印可能取空;在此世第一位中,印可能取、所取二空,此于异生法中,最为殊胜,曰世第一法。参阅“四加行位”条。

  【世亲】世亲又名天亲,梵名Vasabandhu,音译婆薮槃豆,是无著的异母弟,生卒年代约在公元三八Ο至四八Ο年间。陈代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传,称他:“于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坟典,师才俊朗,无可为俦,戒行清高,难以相匹。” 据说世亲为了取舍阿毗达摩一系理论,他曾匿名化装,到有部的学术中心迦湿弥罗城,学习有部教理四年,后来回到富娄沙富城,用经量部教义,批判有部,集众宣说。且随讲随写,著为《阿毗达磨俱舍论》。此论一出,颇有争论,而无能破之者,时人称此论为聪明论。世亲在北印度宣扬小乘,隐蔽大乘,其兄无著悯之,托以疾病,诱其来见,命弟子于邻室宣读《华严经·十地品》,世亲闻之,方知其兄苦心。他深悔以往弘扬小乘诽谤大乘的错误,要割舌以谢过。无著对他说:“你先前既用舌头诽谤大乘,现在何不用舌头来赞扬大乘呢?”这样世亲乃舍小入大,广造论释,宣扬大乘,而大成了唯识宗。世亲约于八十岁的时候,在阿瑜遮那国逝世,时其兄无著逝世已二十余年。他遗留的著作很多,与唯识学有关的,计有《摄大乘论释》十卷,《辨中边论释》一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唯识三十论颂》一卷,《大乘五蕴论》一卷,《百法明门论》一卷等。

  【本有】为有情转生的四有之一,生有为出生以后渐渐长大,历经婴孩、童子、少年、壮年、老年,以至寿命将尽,接近死有的全部生命过程。有情众生自死有入中有,自中有至生有,再由生有转本有;本有期间又有胎内与胎外之别,在胎外时,若又起惑造业,复从本有经死有、中有、生有而复返至本有,如此次第展转生死,轮回无穷。参阅“四有”条。

  【本地分十七地】这是《瑜伽师地论》全书五分中的第一分,“本地分”。本地分是《瑜伽师地论》前五十卷的内容,此分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以境、行、果三相摄十七地,这十七地是:一、五识身相应地:此地依前五识立论,建立此地,虽然此地中分别多法,而以前五识为主。二、意地:此地以六、七、八识,同依意根,乃以此立论。三、有寻有伺地。四、无寻唯伺地。五、无寻无伺地:寻谓寻求,何谓伺察,或思于心所,或慧心所,于境推求,粗位名寻;于境审察,细位名伺,依有无寻伺,建立三地。六、三摩泗多地:三摩泗多,意为等引,此指殊胜定境,离昏沉掉举,由平等所引发,故立此等引地。七、非三摩泗多地:与上境相反,即非等引之境。八、有心地。九、无心地:以上二地,就五门立论:一者就地总说门,二者心乱不乱门,三者心生不生门,四者分位建立门,五者真实义门。十、闻所成地:谓从闻所生之解文义慧,及与慧相应的心及心所等。十一、思所成慧地:谓从思所生之解法相慧,及与慧相应的心及心所等。十二、修所成慧地:谓从修所生之解理事慧,及与慧相应的心及心所等。十三、声闻地。十四、独觉地。十五、菩萨地:以上三地,为三乘种性,发心修行所得之果。十六有余依地:此系以证得有余涅槃立论。十七、无余依地:此系以证得无余依涅槃立论。

  以上十七地,由境、行、果三相所摄,境摄九地,行摄六地,果摄二地。此论名地论者,取譬喻于所行所依所摄,有类于地。此本地分,详谈法相,五性齐被,而无一法不摄。参阅“瑜伽师地论大纲”。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四种涅槃”之一。又称自性清净涅槃、本来清净涅槃。谓一切法之实性即为真如之理。一切诸法虽为客尘烦恼所覆障,然本来自性清净,具有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然如虚空,一切有情皆…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