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P30

  ..续本文上一页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又离一切相而无有分别,且言语、思虑皆泯绝,唯圣者始能自内证之。参阅“四种涅槃”之一。

  【本性住种】为二类种子之一。与“习所成种”对称,又称本有种子,为无始以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有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的功能,称为本有种子。

  【本惑】即根本烦恼,与随惑相对而言,称本惑。根本烦恼有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其中恶见又开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合称为十种烦恼。

  【本际外道】为古代印度十三种外道之一。主张过去之初有本际,从此而衍生万物。本际,即是最初的边际。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本质】此为唯识宗教义。是“影像”的对称,为影像之所依。心及心所认识对境时,在内心中变现认识对象的相状,为直接的认识对象,此称为影像。反之,影像的实质根据及所依物的自体,即称为本质。乃间接的认识对象。故相分可分二种,即本质相分与影像相分。如眼识攀缘色境,除眼识所现的影像外,别有阿赖耶识种子所生的实质色法,此即本质,是影像所依托者,称为带质境;再如第六意识浮现空花兔角之相,唯有影像而无所依托的本质,则称独影境。见《成唯识论述记》卷六。

  【本识】阿赖耶识异名之一。以此识是万法的根本,故曰本识。

  【本识八义】本识,指第八阿赖耶识,指第八识为出生一切善恶诸法的根本。《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以八种意义证明此第八识之相,即:一、依止执受,指此识能为染净诸法之所依止,执持不失。二、最初生起,指此识最初于母腹托胎之时,如磁石吸铁,磁石喻识,铁喻父精母血)。三、有明了性,指此识于一切善、恶、无记三性诸法,皆悉明了分别,无有暗昧。四、有种子性,指此识能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令不散失。五、业用差别,指此识随染缘而造恶业,随净缘而造善业,差别不同。六、身受差别,身以积聚为义。指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故称为身。由能领受第七末那识染净之缘所熏,而于善恶诸法不相混滥,故称身受差别。七、处无心定,指入无想定或灭尽定,虽灭受想心,断出入息,而此识不灭。八、命终时识,指命将终时,冷触渐起,唯有此识,能执持身,此识若舍,则四大分散。

  【外取他心难】这是“唯识九难”的第八难。外人问难:外界的色等五境,实无自体,因为它是内识所变,不是内识所缘之境。但是他人的心识,在自心之外实有,怎么说它不是自识所缘呢?论主答曰:谁说他人之心不是自识所缘之境呢?只是不说他心是自心的亲所缘缘。也就是说,自识生起的时候,没有真实的作用,不能像手那样亲自去执持身外物,也不能像日光那样直照外境,心缘外境时像镜子照物一样,好似有外境显现在自心的镜子上,但并不是自心亲缘。亲所了者,是托本质自识上所变的影像,才是亲所缘缘。所以《解深密经》上说:没有少实法能够缘取心外的实法。可见能取的见分,和所取的相分,都是自识自证分所变,但是自己识体生起的时候,变起了相似的影相,这样叫做“取彼物”,缘他人的心是这样,缘一切色境也是这样的。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唯识九难”条。

  【外道】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古印度时代,佛教指外道为神圣而应受尊敬之隐遁者,意思为正说者、苦行者;相对的佛教自称内道,佛教经典自称内典,称佛教以外的经典为外典。到了后世,渐渐附加上异见、邪说的意义,外道遂成为侮蔑排斥的贬称,意为真理以外之邪法者。外道种类至多,如六师外道,六苦行外道,十六外道,二十外道,六十二见,九十六种外道等等。

  【外道四见】是外道就诸法的一、异、常、无常等所执的妄见,可由三方面说明:一、妄执“法”之一、异。二、妄执世间之常、无常。三、妄执因果的有、无。四、无因无果论,如否定因果道理的外道之说。

  【外道四执】古代印度的外道,就有关因果论点的四类执著,佛教称之为外道四执,或简称四执:一、邪因邪果,即将万物生起的原因,归之于大自在天的能力。二、无因有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但以此果之因难以探究,故否定此果之起因。三、有因无果,即承认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但以此因之结果难以探究,故否定此因之结果。四、无因无果,即否定因果二者。

  【外种】为“内种”的对称。指世间米、麦等植物的种子,即世间一般所通称为“种子”,唯识家称此为外种。“种子”一词,为大乘唯识学重要术语之一。唯识宗之要旨,即是将有情众生的心识分为八识,其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具有摄藏诸法的种子,为其余诸识的根本。而于此阿赖耶识中蕴含“种子”,其功能犹如植物的种子,具有产生一切现象的可能性,故以“种子” 称之;所不同者,植物的种子为一种实体,而吾人第八识中之种子则为一种功能——一种有功用的能量。

  唯识学以“三法二重”为因果,确立其宇宙形成与种子的关系。即主张:当心、色二法诸缘具足时,种子必令当前之外界产生某种作用或现象,称为“现行”;此现行之法,一旦形成,即能熏习种子。如是乃构成“三法”,即:“能生的种子”(本来的种子)、“所生的现行”、“所熏的新种”等三种要素,此三者具有“二重”的因果关系,即于“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之下,同时展转互为因果,且由之变现出世间万物。故知宇宙森罗万象、苦乐荣枯等一切有为无为之万法,皆由吾人第八识内的种子所生成映现者,此即唯识宗“万法唯识”的基本论旨。准此而言,唯识家乃称阿赖耶识内的种子为“内种”,而谓米、麦等之种子并非真实自存之物,而系由内有之种子发为现行所变现者;以其相对于心识内之“内种”,并假借世间之名,而称之为“外种”。

  外种的种子亦如内种,可分为本有与新熏两种,然内外种的种子,其熏习情况有别。据《成唯识论》卷二说,以外种而言,其种子具有本质者,即有熏习,而为其生长之“增上缘”;若无本质者,即无熏习,而必须以内种为其“生因”之缘。

  【外尘】又称外境。自认识作用而言,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摄取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又称六境。凡夫以为六尘皆在于内心之外,故称外尘。

  【外缘起】参阅“内缘起与外缘起”条。

  【末那三位】唯识宗依修行阶段的浅深,而在末那识中立有三阶段,称为末那三位,一、人我见相应位:如凡夫、二乘有学、七地以前的菩萨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见相应位,为末那识缘第八异熟识起法我见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的菩萨位而言。三、平等性智相应位,乃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属有漏之位,第三位则属无漏之位。

  【末那三位无有】此指修唯识行的菩萨,修至何位方能断除我执,舍末那之名?此有三位,即:一、阿罗汉位:二乘阿罗汉位,大乘八地菩萨,第八识舍阿赖耶识之名(此时名异熟识),故末那亦不成执。二、灭尽定位:此位前六识心、心所皆灭,染位末那及心所亦灭。三、出世道位:谓得真无我解脱及得后得无漏智,末那识已转识成智。《唯识三十颂》曰:“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即指此三位而言。

  【末那王所相应】此指与末那识相应的心所。《八识规矩颂》曰:“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即指与此识相应的心所,有八大随烦恼心所——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五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及别境中的慧心所,和四个根本烦恼心所——贪、痴、慢、见。一共十八个心所。

  【末那所依】凡心识生起,必有所依。如前五识依于五根,第六识依于第七识,而第七末那识所依的,是第八阿赖耶识。唯识三十颂曰:“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颂中“依彼转”的“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瑜伽师地论》曰:“由有阿赖耶故,得有末那。”

  【末那所缘】心识生起,必具四缘,即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而所缘缘,即心识所缘之境。第七末那识所缘之境是什么呢?即是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且执此见分为“常、一、主宰”的自内之我,故《唯识三十颂》曰:“依彼转缘彼”,即是依于第八识转起,同时也缘此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

  【末那识】梵语 manas,意译为意,思量之义。唯识宗所立“八识心王”的第七种。《大乘广五蕴论》载曰:“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末那识恒执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而“恒审思量”之。末那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其性质为“有覆无记”。又此识为我执的根本,若执著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见《成唯识论》卷四。

  【加行】是加功用行的意思。乃针对正行的预备行。《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载,接近见道的四善根之位,特称加行,然亦广通资粮位。《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于白品与黑品中,各举出相应、串习、无倒、不缓、应时、解了、无厌足、不舍轭、正等九种加行之法,即为其意。又,加行道,即指修行者达到涅槃四道中的第一道,亦即修戒、定、慧的阶位。

  【加行位】指加功力进修之位。此乃唯识五位修行的第二位,又作加行道、方便道。修唯识行的菩萨,在资粮位十回向终,将入见道,而为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善根方便加行之位。此加行位,迹近见道,故称“顺抉择分”,即随顺真如境界,生起抉择的智慧。原来在资粮位时,修行者偏于修福,而于加行位,是重于修慧。所以在此位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观…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