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P31

  ..续本文上一页,以伏断分别起的二障、和俱生起的现行二障。此位菩萨,虽较资粮位行者观智殊胜,但因尚未起无漏智,在唯识三性观中,难免错观所变的相分为圆成实性。因此不能住于无相真如的唯识实性中。此即《唯识三十颂》所称:“现前立小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成唯识论》解释此颂曰:“菩萨先于初无数劫,善备福德智慧资粮,顺解脱分既圆满已,为入见道住唯识性,复修加行,伏除二取,谓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抉择分,顺趣真实抉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又谓:“菩萨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在资粮位中,由于二取随眠未能伏灭,故未能安住于唯识实性。在加行位,以修四观四智故,印可二取皆空,似乎真如境界已现于前,但此时还有一点障碍,就是现前立有少物,谓此少物即是唯识实性。然唯识实性,非空非有,虽得而无所得。因此,以有所得之故,犹未能实住于唯识也。见《成唯识论》卷九。

  【加行道】乃加功力进修之道。为四道之一。又作方便道。即为断除烦恼而预备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修此方便加行,能引后无间道而趣向涅槃之道。与唯识五位中的加行位相同,即“见道”之前的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法)之位。见《成唯识论》卷九。

  【正心住】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位的第六位,又作行登住。谓成就第六般若,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同。参阅“十住”条。

  【正念】八正道之一,一、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可分为二:世俗有漏正念,即与有漏作意相应的善念。二、出世间无漏正念,即依无漏之正见能思惟谛境,而与无漏作意相应的明记不忘之念。

  【平等性智】唯识宗所立四智心品之一。修唯识行者,在十地的初地入心,断分别起的我法二执,此时第六识转为下品的妙观察智;第七识亦同时转为下品平等性智。至第七远行地,第六识转为中品的妙观察智,第七识亦同转为中品平等性智。到第十法云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前时,第六识转为上品的妙观察智,第七识亦同转为上品平等性智。《心地观经》卷二曰:“平等性智,转我见智,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他平等二无我性,如是名为平等性智。”《成唯识论》卷十曰:“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相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参阅“四智心品”条。

  【平等性智相应位】末那三位之一,即生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菩萨修法空观入见道位,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证得佛果,转第七识为平等智,称平等性智相应位。

  【印顺】当代佛学大师。浙江宁海人,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生。二十五岁于普陀山福泉庵,依清念老和尚出家,法名印顺,号盛正,旋受具戒于天童寺,曾就学于闽南佛学院、及武昌佛学院研究部。中日战争期间,任教于重庆汉藏教理院。民国三十七年,在奉化雪窦寺主编“太虚大师全书”。民国四十二年由香港来台港,先后任善导寺住持,海潮音杂志社社长。继而在新竹青草湖畔创建福严学舍,在台北创建慧日讲堂,时人尊为导师。导师著作等身,辑为“妙云集”,其中《唯识学探源》一书,探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时代的唯识思想,为研究唯识者必读的重要著作。

  【印顺定】唯识家于四善根位之忍位中,发下品如实智,观所取之境为空无,而决定印持之;由此印持而观能取之识,亦如境之为空,而顺乐忍可之,如此印前顺后之定,称为印顺定。其修行之次第如下:即先于下忍发如实智,观所取之境为空无而印持之;次于中忍观能取之识为空无而忍可之;后于上忍,则对能取之空无加以印持之。见《成唯识论》卷九。

  【白黑二业】即善恶二业,白业可感净妙清净的乐果,黑业可感秽恶不净的苦果。此又可开为四种:一、白白业:善业而感乐果者,因果皆为净白,故名白白业。二、黑黑业:恶业而感苦果者,因果皆为黑秽,故名黑黑业。三、白黑业:善恶交参者,名白黑业。四、不白不黑业:离白黑之相者,即无漏业。

  【功能】功能,指有功用的能力,以能生结果而名。《成唯识论演秘》卷二曰:“能生果法,名为功能。(中略)功能即是种子异名。”熊十力《唯识名相新释》卷下有云︰“摄论始立功能,而未详所由。世亲以后,十师迭起,遂以此为兴诤之事。……”事实上,“功能”二字不自《摄论》始,早在《大毗婆沙论》中即有此一名词的出现。《婆沙论》卷三十九有云:

  “谓有为法,得势时生,失势时灭。得力时生,失力时灭。得士用时生,失士用时灭。得增上时生,失增上时灭。得功能时生,失功能时灭。炽然时生,萎歇时灭。增进时生,衰退时灭。与举时生,堕落时灭。猛利时生,迟钝时灭。滋茂时生,枯萃时灭。和合时生,离散时灭。故有转变。复次转变有二种,一者自体转变,二者作用转变。(中略)若依功能转变说者,应言诸行亦有转变。谓未来世有生等功能,现在世有灭等功能,过去世有与果功能。故有转变。”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十四亦云︰“谓有为法,若能为因,引摄自果,名为作用,若能为缘,摄助异类,是谓功能。如前已辩。一切现在,皆能为因,引摄自果,非诸现在,皆能为缘,摄助异类。谓闇中眼,或有功能被损害者,便于眼识不能为缘摄助令起。然其作用非闇所损,定能为因引当眼故。由斯作用、功能有别。然于同类相续果生有定不定,摄引势力名为作用,亦名功能。若于异类相续果生,但能为缘摄助令起。此非作用,但是功能。”

  此谓能引生自果的力用称为作用,此种作用,也是引生自果的因。能摄助异类的势力称为功能,此种作用是缘,不是因。经部及唯识家将生种子之果的力用称为功能。有部所说与此大致相同,也是将生果的一种力用称为功能。

  【立因】为五因之一。指任持地、水、火、风等四大种所造之诸色法,任持四大种所造之色法,譬如大地之任持万物。参阅“五因”条。

  【句身】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这是表达完整意义的句子,用以诠释诸法的差别意义。《百法直解》曰:“句身者,句诠诸法差别,如眼无常耳无常等种种道理。”而《百法纂释》中则谓:“言句身者,单句为句,如菩萨等。二句为句身,如大菩萨等。三句以上为多句身,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以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故。”这是为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假名施设的语言名词。

  【失念心所】唯识宗立五位百法,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大随烦恼心所之一。失念即是遗忘,心意散乱,对于所修善法不能明记。《成唯识论》曰:“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者心散乱故。”见《成唯识论》卷六。

  【可见有对色】可见,指肉眼可见者;有对,指由极微细物质组成而具有障碍之性者。可见有对色,即指色境。又作有见有对色。盖色法有眼等五根、色等五境及无表色等十一种,其中,色境为可见有对色,眼等五根与声等四境为不可见有对色,无表色为不可见无对色。如山河大地、草木器物等,具有色彩、形体,而能障碍其他物质者,皆为可见有对色。

  【布施波罗蜜多】布施为六念之一,四摄法之一, 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此处仅就十波罗蜜多而言。修唯识行,入修道位,修十种胜行,十胜行即是十波罗蜜多。其中第一即是布施波罗蜜多,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以金钱财物给济贫困,以资益其身。二无畏施,以大无畏精神救人脱离险难,解除其恐怖心理,以资益其心。三法施,随宜说法,以资益其善根。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波罗蜜”条。

  【他受用土】唯识宗所立的四种佛土之一,又称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亦即实报土,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住。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四土”条。

  【玄奘】玄奘大师,是我国的四大译经家之一,也是唯识宗的开创人。他俗家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出生。有兄长捷,早年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玄奘亦于十三岁时随兄出家。唐高祖武德元年,与兄同入长安,寻赴成都参访。武德五年受具戒后重回长安,依法常、僧辩二大德听《摄大乘论》,他以诸师所说,各异宗途,圣典亦有隐晦,不知所从,乃欲西行天竺以明之。表请不许,奘师不为所屈,乃就番人学书语,唐太宗贞观三年,私发长安,途中历经险阻,历时四年,始抵中天竺,于那烂陀寺,依戒贤论师学《瑜伽师地论》及“十支论”奥义五年。复从胜军居士学《唯识抉择论》及《庄严经论等论典》二年,于贞观十九年回国,由天竺回国之时,携回梵典六百五十余部,归国后广译经论,先后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余卷,其中关于法相唯识一系的,有:《解深密经》五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辨中边论》三卷、《摄大乘论》三卷、《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大乘五蕴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瑜伽师地论释》、《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各一卷,及以十大论师的《唯识三十颂释论》百卷,糅集而成成唯识论十卷。同时他也译出了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论典,如《阿毗达磨发智论》及六足论,《大毗婆娑论》、《俱舍论》等。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示寂,享年六十五岁。由于他广译法相唯识一系的经论,他的上座弟子窥基复加以弘扬,由此开创了我国的唯识宗。

  【功用地】指初地至七地的菩萨阶位。菩萨于各种修行阶段中,初地以上,到第七地之菩萨,虽然已证得真如,然犹须加行用功,故称为功用地;而八地以上菩萨,无须再藉加功用行,自然功德增进,则称为无功用地。《成唯识论》卷九载:“八地以上,纯无漏道,任运起故,三界烦恼,永不现行。”

  【尼干子外道】印度古代六师外道之一,此外道因以修苦行,离世间之衣食束缚,而期远离烦恼之结与三界之系缚,故有离系、不系等译名。又此外道不以露形为耻,故世人贬称为无惭外道、裸形外道。开祖为勒沙婆,至尼乾陀若提子时,为中兴之祖。后世则称之为耆那教。尼乾陀若提子入寂后,此外道分成空衣、白衣二派。空衣派主倡不著衣而裸体生活,一般称为裸形外道、露形外道。白衣派则流行于北印度之僧诃补罗国一带,为避寒气而著白衣,此或即其分裂为二派之原因。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出离】出离是超出、脱离之意。即出离迷界出生死轮回之苦,而成办佛道,以达于解脱之境,亦即出离三界之牢狱,了脱惑业之系缚,故一般有“出离三界”、“出离生死”的惯用语。《瑜伽师地论》卷七十载,出离有二种,即:一、出离三恶趣而趣向人天的善趣,二、出离生死轮回而趣向三菩提。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一~五划)》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