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伏斷分別起的二障、和俱生起的現行二障。此位菩薩,雖較資糧位行者觀智殊勝,但因尚未起無漏智,在唯識叁性觀中,難免錯觀所變的相分爲圓成實性。因此不能住于無相真如的唯識實性中。此即《唯識叁十頌》所稱:“現前立小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成唯識論》解釋此頌曰:“菩薩先于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爲入見道住唯識性,複修加行,伏除二取,謂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抉擇分,順趣真實抉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又謂:“菩薩此四位中猶于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在資糧位中,由于二取隨眠未能伏滅,故未能安住于唯識實性。在加行位,以修四觀四智故,印可二取皆空,似乎真如境界已現于前,但此時還有一點障礙,就是現前立有少物,謂此少物即是唯識實性。然唯識實性,非空非有,雖得而無所得。因此,以有所得之故,猶未能實住于唯識也。見《成唯識論》卷九。
【加行道】乃加功力進修之道。爲四道之一。又作方便道。即爲斷除煩惱而預備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修此方便加行,能引後無間道而趣向涅槃之道。與唯識五位中的加行位相同,即“見道”之前的四善根(暖、頂、忍、世第一法)之位。見《成唯識論》卷九。
【正心住】修唯識行曆經四十一階位,此爲初十位的第六位,又作行登住。謂成就第六般若,故非僅相貌,且心亦與佛同。參閱“十住”條。
【正念】八正道之一,一、指真正之念。即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可分爲二:世俗有漏正念,即與有漏作意相應的善念。二、出世間無漏正念,即依無漏之正見能思惟谛境,而與無漏作意相應的明記不忘之念。
【平等性智】唯識宗所立四智心品之一。修唯識行者,在十地的初地入心,斷分別起的我法二執,此時第六識轉爲下品的妙觀察智;第七識亦同時轉爲下品平等性智。至第七遠行地,第六識轉爲中品的妙觀察智,第七識亦同轉爲中品平等性智。到第十法雲地滿心,金剛喻定現前時,第六識轉爲上品的妙觀察智,第七識亦同轉爲上品平等性智。《心地觀經》卷二曰:“平等性智,轉我見智,得此智慧,是以能證自他平等二無我性,如是名爲平等性智。”《成唯識論》卷十曰:“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相差別。妙觀察智不共所依,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續窮未來際。”參閱“四智心品”條。
【平等性智相應位】末那叁位之一,即生起無漏平等性智之位,菩薩修法空觀入見道位,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證得佛果,轉第七識爲平等智,稱平等性智相應位。
【印順】當代佛學大師。浙江甯海人,清光緒叁十二年(一九○六)生。二十五歲于普陀山福泉庵,依清念老和尚出家,法名印順,號盛正,旋受具戒于天童寺,曾就學于閩南佛學院、及武昌佛學院研究部。中日戰爭期間,任教于重慶漢藏教理院。民國叁十七年,在奉化雪窦寺主編“太虛大師全書”。民國四十二年由香港來臺港,先後任善導寺住持,海潮音雜志社社長。繼而在新竹青草湖畔創建福嚴學舍,在臺北創建慧日講堂,時人尊爲導師。導師著作等身,輯爲“妙雲集”,其中《唯識學探源》一書,探討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代的唯識思想,爲研究唯識者必讀的重要著作。
【印順定】唯識家于四善根位之忍位中,發下品如實智,觀所取之境爲空無,而決定印持之;由此印持而觀能取之識,亦如境之爲空,而順樂忍可之,如此印前順後之定,稱爲印順定。其修行之次第如下:即先于下忍發如實智,觀所取之境爲空無而印持之;次于中忍觀能取之識爲空無而忍可之;後于上忍,則對能取之空無加以印持之。見《成唯識論》卷九。
【白黑二業】即善惡二業,白業可感淨妙清淨的樂果,黑業可感穢惡不淨的苦果。此又可開爲四種:一、白白業:善業而感樂果者,因果皆爲淨白,故名白白業。二、黑黑業:惡業而感苦果者,因果皆爲黑穢,故名黑黑業。叁、白黑業:善惡交參者,名白黑業。四、不白不黑業:離白黑之相者,即無漏業。
【功能】功能,指有功用的能力,以能生結果而名。《成唯識論演秘》卷二曰:“能生果法,名爲功能。(中略)功能即是種子異名。”熊十力《唯識名相新釋》卷下有雲︰“攝論始立功能,而未詳所由。世親以後,十師疊起,遂以此爲興诤之事。……”事實上,“功能”二字不自《攝論》始,早在《大毗婆沙論》中即有此一名詞的出現。《婆沙論》卷叁十九有雲:
“謂有爲法,得勢時生,失勢時滅。得力時生,失力時滅。得士用時生,失士用時滅。得增上時生,失增上時滅。得功能時生,失功能時滅。熾然時生,萎歇時滅。增進時生,衰退時滅。與舉時生,墮落時滅。猛利時生,遲鈍時滅。滋茂時生,枯萃時滅。和合時生,離散時滅。故有轉變。複次轉變有二種,一者自體轉變,二者作用轉變。(中略)若依功能轉變說者,應言諸行亦有轉變。謂未來世有生等功能,現在世有滅等功能,過去世有與果功能。故有轉變。”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十四亦雲︰“謂有爲法,若能爲因,引攝自果,名爲作用,若能爲緣,攝助異類,是謂功能。如前已辯。一切現在,皆能爲因,引攝自果,非諸現在,皆能爲緣,攝助異類。謂闇中眼,或有功能被損害者,便于眼識不能爲緣攝助令起。然其作用非闇所損,定能爲因引當眼故。由斯作用、功能有別。然于同類相續果生有定不定,攝引勢力名爲作用,亦名功能。若于異類相續果生,但能爲緣攝助令起。此非作用,但是功能。”
此謂能引生自果的力用稱爲作用,此種作用,也是引生自果的因。能攝助異類的勢力稱爲功能,此種作用是緣,不是因。經部及唯識家將生種子之果的力用稱爲功能。有部所說與此大致相同,也是將生果的一種力用稱爲功能。
【立因】爲五因之一。指任持地、水、火、風等四大種所造之諸色法,任持四大種所造之色法,譬如大地之任持萬物。參閱“五因”條。
【句身】爲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這是表達完整意義的句子,用以诠釋諸法的差別意義。《百法直解》曰:“句身者,句诠諸法差別,如眼無常耳無常等種種道理。”而《百法纂釋》中則謂:“言句身者,單句爲句,如菩薩等。二句爲句身,如大菩薩等。叁句以上爲多句身,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以名诠自性,句诠差別故。”這是爲說明事物之間的關系,而假名施設的語言名詞。
【失念心所】唯識宗立五位百法,此爲心所有法中的大隨煩惱心所之一。失念即是遺忘,心意散亂,對于所修善法不能明記。《成唯識論》曰:“雲何失念?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爲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爲業,謂失念者心散亂故。”見《成唯識論》卷六。
【可見有對色】可見,指肉眼可見者;有對,指由極微細物質組成而具有障礙之性者。可見有對色,即指色境。又作有見有對色。蓋色法有眼等五根、色等五境及無表色等十一種,其中,色境爲可見有對色,眼等五根與聲等四境爲不可見有對色,無表色爲不可見無對色。如山河大地、草木器物等,具有色彩、形體,而能障礙其他物質者,皆爲可見有對色。
【布施波羅蜜多】布施爲六念之一,四攝法之一, 六波羅蜜及十波羅蜜之一。此處僅就十波羅蜜多而言。修唯識行,入修道位,修十種勝行,十勝行即是十波羅蜜多。其中第一即是布施波羅蜜多,布施有叁種:一財施,以金錢財物給濟貧困,以資益其身。二無畏施,以大無畏精神救人脫離險難,解除其恐怖心理,以資益其心。叁法施,隨宜說法,以資益其善根。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波羅蜜”條。
【他受用土】唯識宗所立的四種佛土之一,又稱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亦即實報土,佛以大慈悲力,隨十地菩薩所宜,變爲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他受用身依之而住。住。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四土”條。
【玄奘】玄奘大師,是我國的四大譯經家之一,也是唯識宗的開創人。他俗家姓陳、名祎,河南偃師人,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出生。有兄長捷,早年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玄奘亦于十叁歲時隨兄出家。唐高祖武德元年,與兄同入長安,尋赴成都參訪。武德五年受具戒後重回長安,依法常、僧辯二大德聽《攝大乘論》,他以諸師所說,各異宗途,聖典亦有隱晦,不知所從,乃欲西行天竺以明之。表請不許,奘師不爲所屈,乃就番人學書語,唐太宗貞觀叁年,私發長安,途中曆經險阻,曆時四年,始抵中天竺,于那爛陀寺,依戒賢論師學《瑜伽師地論》及“十支論”奧義五年。複從勝軍居士學《唯識抉擇論》及《莊嚴經論等論典》二年,于貞觀十九年回國,由天竺回國之時,攜回梵典六百五十余部,歸國後廣譯經論,先後譯出七十五部,一千叁百余卷,其中關于法相唯識一系的,有:《解深密經》五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辨中邊論》叁卷、《攝大乘論》叁卷、《顯揚聖教論》二十卷、《大乘五蘊論》、《大乘百法明門論》、《瑜伽師地論釋》、《觀所緣緣論》、《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頌》等各一卷,及以十大論師的《唯識叁十頌釋論》百卷,糅集而成成唯識論十卷。同時他也譯出了小乘說一切有部的論典,如《阿毗達磨發智論》及六足論,《大毗婆娑論》、《俱舍論》等。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示寂,享年六十五歲。由于他廣譯法相唯識一系的經論,他的上座弟子窺基複加以弘揚,由此開創了我國的唯識宗。
【功用地】指初地至七地的菩薩階位。菩薩于各種修行階段中,初地以上,到第七地之菩薩,雖然已證得真如,然猶須加行用功,故稱爲功用地;而八地以上菩薩,無須再藉加功用行,自然功德增進,則稱爲無功用地。《成唯識論》卷九載:“八地以上,純無漏道,任運起故,叁界煩惱,永不現行。”
【尼幹子外道】印度古代六師外道之一,此外道因以修苦行,離世間之衣食束縛,而期遠離煩惱之結與叁界之系縛,故有離系、不系等譯名。又此外道不以露形爲恥,故世人貶稱爲無慚外道、裸形外道。開祖爲勒沙婆,至尼乾陀若提子時,爲中興之祖。後世則稱之爲耆那教。尼乾陀若提子入寂後,此外道分成空衣、白衣二派。空衣派主倡不著衣而裸體生活,一般稱爲裸形外道、露形外道。白衣派則流行于北印度之僧诃補羅國一帶,爲避寒氣而著白衣,此或即其分裂爲二派之原因。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一。
【出離】出離是超出、脫離之意。即出離迷界出生死輪回之苦,而成辦佛道,以達于解脫之境,亦即出離叁界之牢獄,了脫惑業之系縛,故一般有“出離叁界”、“出離生死”的慣用語。《瑜伽師地論》卷七十載,出離有二種,即:一、出離叁惡趣而趣向人天的善趣,二、出離生死輪回而趣向叁菩提。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