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又離一切相而無有分別,且言語、思慮皆泯絕,唯聖者始能自內證之。參閱“四種涅槃”之一。
【本性住種】爲二類種子之一。與“習所成種”對稱,又稱本有種子,爲無始以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有生一切有漏、無漏有爲法的功能,稱爲本有種子。
【本惑】即根本煩惱,與隨惑相對而言,稱本惑。根本煩惱有貪、嗔、癡、慢、疑、惡見等六種,其中惡見又開爲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合稱爲十種煩惱。
【本際外道】爲古代印度十叁種外道之一。主張過去之初有本際,從此而衍生萬物。本際,即是最初的邊際。見《成唯識論述記》卷一。
【本質】此爲唯識宗教義。是“影像”的對稱,爲影像之所依。心及心所認識對境時,在內心中變現認識對象的相狀,爲直接的認識對象,此稱爲影像。反之,影像的實質根據及所依物的自體,即稱爲本質。乃間接的認識對象。故相分可分二種,即本質相分與影像相分。如眼識攀緣色境,除眼識所現的影像外,別有阿賴耶識種子所生的實質色法,此即本質,是影像所依托者,稱爲帶質境;再如第六意識浮現空花兔角之相,唯有影像而無所依托的本質,則稱獨影境。見《成唯識論述記》卷六。
【本識】阿賴耶識異名之一。以此識是萬法的根本,故曰本識。
【本識八義】本識,指第八阿賴耶識,指第八識爲出生一切善惡諸法的根本。《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以八種意義證明此第八識之相,即:一、依止執受,指此識能爲染淨諸法之所依止,執持不失。二、最初生起,指此識最初于母腹托胎之時,如磁石吸鐵,磁石喻識,鐵喻父精母血)。叁、有明了性,指此識于一切善、惡、無記叁性諸法,皆悉明了分別,無有暗昧。四、有種子性,指此識能任持世間出世間諸法種子,令不散失。五、業用差別,指此識隨染緣而造惡業,隨淨緣而造善業,差別不同。六、身受差別,身以積聚爲義。指此識能含藏一切諸法,故稱爲身。由能領受第七末那識染淨之緣所熏,而于善惡諸法不相混濫,故稱身受差別。七、處無心定,指入無想定或滅盡定,雖滅受想心,斷出入息,而此識不滅。八、命終時識,指命將終時,冷觸漸起,唯有此識,能執持身,此識若舍,則四大分散。
【外取他心難】這是“唯識九難”的第八難。外人問難:外界的色等五境,實無自體,因爲它是內識所變,不是內識所緣之境。但是他人的心識,在自心之外實有,怎麼說它不是自識所緣呢?論主答曰:誰說他人之心不是自識所緣之境呢?只是不說他心是自心的親所緣緣。也就是說,自識生起的時候,沒有真實的作用,不能像手那樣親自去執持身外物,也不能像日光那樣直照外境,心緣外境時像鏡子照物一樣,好似有外境顯現在自心的鏡子上,但並不是自心親緣。親所了者,是托本質自識上所變的影像,才是親所緣緣。所以《解深密經》上說:沒有少實法能夠緣取心外的實法。可見能取的見分,和所取的相分,都是自識自證分所變,但是自己識體生起的時候,變起了相似的影相,這樣叫做“取彼物”,緣他人的心是這樣,緣一切色境也是這樣的。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唯識九難”條。
【外道】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古印度時代,佛教指外道爲神聖而應受尊敬之隱遁者,意思爲正說者、苦行者;相對的佛教自稱內道,佛教經典自稱內典,稱佛教以外的經典爲外典。到了後世,漸漸附加上異見、邪說的意義,外道遂成爲侮蔑排斥的貶稱,意爲真理以外之邪法者。外道種類至多,如六師外道,六苦行外道,十六外道,二十外道,六十二見,九十六種外道等等。
【外道四見】是外道就諸法的一、異、常、無常等所執的妄見,可由叁方面說明:一、妄執“法”之一、異。二、妄執世間之常、無常。叁、妄執因果的有、無。四、無因無果論,如否定因果道理的外道之說。
【外道四執】古代印度的外道,就有關因果論點的四類執著,佛教稱之爲外道四執,或簡稱四執:一、邪因邪果,即將萬物生起的原因,歸之于大自在天的能力。二、無因有果,即承認現存的現象世界爲果,但以此果之因難以探究,故否定此果之起因。叁、有因無果,即承認現存的現象世界爲因,但以此因之結果難以探究,故否定此因之結果。四、無因無果,即否定因果二者。
【外種】爲“內種”的對稱。指世間米、麥等植物的種子,即世間一般所通稱爲“種子”,唯識家稱此爲外種。“種子”一詞,爲大乘唯識學重要術語之一。唯識宗之要旨,即是將有情衆生的心識分爲八識,其第八識稱爲阿賴耶識,具有攝藏諸法的種子,爲其余諸識的根本。而于此阿賴耶識中蘊含“種子”,其功能猶如植物的種子,具有産生一切現象的可能性,故以“種子” 稱之;所不同者,植物的種子爲一種實體,而吾人第八識中之種子則爲一種功能——一種有功用的能量。
唯識學以“叁法二重”爲因果,確立其宇宙形成與種子的關系。即主張:當心、色二法諸緣具足時,種子必令當前之外界産生某種作用或現象,稱爲“現行”;此現行之法,一旦形成,即能熏習種子。如是乃構成“叁法”,即:“能生的種子”(本來的種子)、“所生的現行”、“所熏的新種”等叁種要素,此叁者具有“二重”的因果關系,即于“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之下,同時展轉互爲因果,且由之變現出世間萬物。故知宇宙森羅萬象、苦樂榮枯等一切有爲無爲之萬法,皆由吾人第八識內的種子所生成映現者,此即唯識宗“萬法唯識”的基本論旨。准此而言,唯識家乃稱阿賴耶識內的種子爲“內種”,而謂米、麥等之種子並非真實自存之物,而系由內有之種子發爲現行所變現者;以其相對于心識內之“內種”,並假借世間之名,而稱之爲“外種”。
外種的種子亦如內種,可分爲本有與新熏兩種,然內外種的種子,其熏習情況有別。據《成唯識論》卷二說,以外種而言,其種子具有本質者,即有熏習,而爲其生長之“增上緣”;若無本質者,即無熏習,而必須以內種爲其“生因”之緣。
【外塵】又稱外境。自認識作用而言,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攝取的對象,即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又稱六境。凡夫以爲六塵皆在于內心之外,故稱外塵。
【外緣起】參閱“內緣起與外緣起”條。
【末那叁位】唯識宗依修行階段的淺深,而在末那識中立有叁階段,稱爲末那叁位,一、人我見相應位:如凡夫、二乘有學、七地以前的菩薩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見相應位,爲末那識緣第八異熟識起法我見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的菩薩位而言。叁、平等性智相應位,乃起無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薩以法空觀入見道,又于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叁位之中,前二位屬有漏之位,第叁位則屬無漏之位。
【末那叁位無有】此指修唯識行的菩薩,修至何位方能斷除我執,舍末那之名?此有叁位,即:一、阿羅漢位:二乘阿羅漢位,大乘八地菩薩,第八識舍阿賴耶識之名(此時名異熟識),故末那亦不成執。二、滅盡定位:此位前六識心、心所皆滅,染位末那及心所亦滅。叁、出世道位:謂得真無我解脫及得後得無漏智,末那識已轉識成智。《唯識叁十頌》曰:“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即指此叁位而言。
【末那王所相應】此指與末那識相應的心所。《八識規矩頌》曰:“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即指與此識相應的心所,有八大隨煩惱心所——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五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及別境中的慧心所,和四個根本煩惱心所——貪、癡、慢、見。一共十八個心所。
【末那所依】凡心識生起,必有所依。如前五識依于五根,第六識依于第七識,而第七末那識所依的,是第八阿賴耶識。唯識叁十頌曰:“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依彼轉緣彼,思量爲性相。”頌中“依彼轉”的“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瑜伽師地論》曰:“由有阿賴耶故,得有末那。”
【末那所緣】心識生起,必具四緣,即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而所緣緣,即心識所緣之境。第七末那識所緣之境是什麼呢?即是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且執此見分爲“常、一、主宰”的自內之我,故《唯識叁十頌》曰:“依彼轉緣彼”,即是依于第八識轉起,同時也緣此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
【末那識】梵語 manas,意譯爲意,思量之義。唯識宗所立“八識心王”的第七種。《大乘廣五蘊論》載曰:“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爲境之識,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末那識恒執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爲“我”,而“恒審思量”之。末那爲第六意識所依之根,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其性質爲“有覆無記”。又此識爲我執的根本,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稱染淨識,又稱思量識、思量能變識。見《成唯識論》卷四。
【加行】是加功用行的意思。乃針對正行的預備行。《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載,接近見道的四善根之位,特稱加行,然亦廣通資糧位。《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一,于白品與黑品中,各舉出相應、串習、無倒、不緩、應時、解了、無厭足、不舍轭、正等九種加行之法,即爲其意。又,加行道,即指修行者達到涅槃四道中的第一道,亦即修戒、定、慧的階位。
【加行位】指加功力進修之位。此乃唯識五位修行的第二位,又作加行道、方便道。修唯識行的菩薩,在資糧位十回向終,將入見道,而爲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善根方便加行之位。此加行位,迹近見道,故稱“順抉擇分”,即隨順真如境界,生起抉擇的智慧。原來在資糧位時,修行者偏于修福,而于加行位,是重于修慧。所以在此位修四尋思觀,四如實智觀…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一~五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