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與生活▪P2

  ..續本文上一頁向,自己的習慣,自己的優點,自己的短處等等。說得明白一點,是認識我們的心——認識我們身體的主宰,精神活動的主體,認識我們的心。

  我們此處所說的心,不是我人胸膛中的那一顆肉團心,那只是生理上壓唧血液的器官;也不是我們的大腦,大腦中的腦神經系統,主司身體的感覺和運動,其範圍只及于我人的肉體。我們所說的心,是我們精神活動的主宰,生死輪回的主體,在佛經上稱爲“神識”的這顆心。此心又稱爲識,也稱爲意,它無形無相,無質無量,而它的功能(作用),不僅祗限于肉身,卻及于全宇宙,我們知識所及的範圍,都是它交涉的對象。或者說,宇宙萬有,全包括在這一顆無形無相的心識之中。要認識這一顆心,世間科學對它還不夠了解,要在佛法中去認識它。佛教中有一門學問,是專門分析心識的學問,可說是佛教中的心理學,那就是“唯識學”。

  說的是心,爲什麼扯出唯識學呢?原來“識者心之別名”,識就是心,心就是識,這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唯識學是一門專爲分析我們的心識的學問。科學領域中的心理學,只分析到我們的五種感覺器官,和我們的意識活動,而唯識學卻探索到意識之後的潛意識。唯識學把心識分作八個層次,稱爲“八識心王”。這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此中的末那識,是一個自我執著的中心,而阿賴耶識,是宇宙萬法的本源,這是唯識學最精微的部分,我們在此只能就粗淺的地方略說,精微部分是專門研究者的事。

  在心識的八個層次中,前五識是眼、耳、鼻、舌、身五種感覺器官,第六意識是我們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第七末那識是自我執著的中心,第八阿賴耶識儲藏萬法種子,宇宙萬法即由此生起。現在我們按順序來分析它們的作用:

  一、眼識:眼睛的作用是見色,它是依于眼根,以色塵(紅、黃、赤、白等)爲對象的認識作用。

  二、耳識:耳朵的作用是聞聲,它是依于耳根,以聲音爲對象的認識作用。

  叁、鼻識:鼻子的作用是嗅香,它是依于鼻根,以香臭(如栴檀龍麝之香,糞便穢垢之臭等)爲對象所生出的認識作用。

  四、舌識:舌的作用是嘗味,它是依于舌根,以味(甘、甜、酸、辛、苦、辣等)爲對象所生出的認識作用。

  五、身識:身體的作用是感觸,它是依于身根(身體),以觸覺冷暖、滑澀、堅柔等的認識作用。

  以上五種識,是我們身體上的感覺器官。此五種識,是依于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生起。此根又有外根與內根的分別,外根就是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這只是肉體的一部分,不能生識。能生識的是內根,內根約指神經纖維和腦神經細胞,認真的說,這也是工具,因爲這也是物質,不過是能生識的所在而已。

  六、意識:它是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也可以說是思想行爲的主宰。眼、耳、鼻、舌、身五識,所認識的色、聲、香、味、觸五境,即是物質世界。而意識所認識的對象是“法境”,宇宙間的一切事事物物,感受、概念、意志等。

  七、末那識:末那二字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曰“意”,爲怕與第六意識混淆,所以保留梵文的原音。它是第六意識所依的根——前五識各有根,第六識當然也有根,其根就是第七末那識,而末那識的根則是第八阿賴耶識。末那識是潛意識,它是“自我意識”的中心。由于它執著自我,自私自利,所以使前六識也受它的影響,成爲“染汙識”。我人自私自利、固執成見的習性,都是由它而起的。

  八、阿賴耶識:阿賴耶也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曰“藏”。唯識學說,因爲它藏著宇宙萬法的“種子”,宇宙萬法都是這些種子變現出來的,所以叫藏識。這句話聽起來也許很奇妙,但是請問:我人所經曆過的事情,或所吸收的知識,多半都能記憶起來,這些東西究竟記憶在何處?我們稱贊別人,說他“學富五車”、“胸羅萬有”,這五車、萬有又藏在身內何處?告訴諸位,所有的經驗、知識、五車、萬有,都變做種子,藏在阿賴耶識中。

  那麼,種子又是什麼呢?其實,種子只是一種功能,此功能潛伏的時候,叫作種子;此種子在發生作用的時候,就叫做心識。此心識除了八種主要的功能外,還有五十一種次要的功能,這叫做“五十一位相應心所”,就是配合八識心王發生作用的功能。這五十一種功能又分爲六類,我們單就其中最重要的兩類,來加以探討。這最重要的兩類,一者是善心所,一者是煩惱心所。

  什麼叫善呢?隨順法理,于此世他世順益于自他者,謂之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損害于自他者,名不善。善心所有十一種,即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一、信心所:信是對佛教義理堅定的信仰。信有叁種,一者于諸法實事實理深信不疑;二者于叁寶淨德深爲信樂;叁者于一切善法深信有力,能得成就。

  二、慚心所:慚者羞惡之心,做了壞事內心感到羞恥者月曰慚。由于本身自我尊重的促進之力,可以止息惡行。

  叁、愧心所:愧者廉恥之心,做了壞事無顔見人曰愧。愧和慚一樣,可以止息惡行。

  四、無貪心所:對于財色名利無貪著之心曰無貪。

  五、無嗔心所:逆境當前,不生恚恨之心,謂之無嗔。

  六、無癡心所:無癡是明達事理,也就是明確理解四聖谛、八正道等義理而言。

  七、精進心所:此又名勤,即對修道、爲善勤劬不懈,可對治懈怠。

  八、輕安心所:身心安適輕快,謂之輕安修。修行者調伏煩惱,遠離粗重,爲修禅定之必要條件。

  九、不放逸心所:對治放逸,斷惡修善,曰不放逸。

  十、行舍心所:行者行蘊,舍即舍棄,貪嗔癡叁法令心昏沈掉舉,舍棄掉舉等障,令心平等正直,安于寂靜,曰行舍。

  十一、不害心所:不害以無嗔爲性,是損惱有情之害的反面。無嗔是慈,予衆生以樂;不害是悲,拔衆生以苦。

  什麼叫煩惱呢?煩者煩悶、煩擾,惱者惱亂、惱熱,能令心煩作惱,故名煩惱。此有兩大類,一者是根本煩惱心所,計有六位,名稱是貪、嗔、癡、慢、疑、惡見。一者是隨煩惱,是繼煩惱心之後而生起的,共有二十個,又分爲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大隨煩惱叁類。小隨煩惱十個,名稱是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中隨煩惱二個,名稱是無慚、無愧,大隨煩惱八個,名稱是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散亂、正念、不正知。此處限于時間,只能講述六個根本煩惱如下:

  一、貪心所:貪即是貪欲,貪以染著爲性,與情欲的愛,欲望的欲是同義語。染是染汙,著即執著,執著于我及我所,對于五欲六塵執持不釋,障蔽無貪之心,起惑造業。既有業因,來生自然要承受苦報。

  二、嗔心所:嗔者嗔恚,與無嗔相反,嗔恚心能令身心惱熱,對家人眷屬,一切衆生,輕則诟罵,重則損害他命,甚至于伐城伐國,喋血千裏,莫不由嗔心而起。

  叁、癡心所:癡是愚昧不明,事理顛倒,因果迷亂,義理全乖,與無癡相反。癡又稱爲無明,無明即迷昧不覺,對世間道理及佛法義理迷惑不解,由此引起種種煩惱,導致造下惡業。

  四、慢心所:慢者傲慢,自以爲處處優于他人,自尊自大,輕舉憍揚,不知謙卑,輕蔑他人。 <俱舍論> 把慢區分爲七種,此處從略。

  五、疑心所:對谛理懷疑不定,曰疑。所謂谛理,指苦、集、滅、道四聖谛而言。對谛理猶豫不信,故障蔽不疑的善品。

  六、惡見心所:惡見又稱不正見,也就是邪見。這是依慧心所所假立的,而慧通于善、惡、無記叁性,此慧是染分之慧,非善性所攝,染慧能障善見,招感苦果。惡見可開爲五種,此處從略。

  人人皆有八識,人人皆有五十一個相應心所,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習性卻是千差萬別。有些人善良本份,誠懇勤儉,有些人貪婪自私、欲望無窮;有些人嗔恚、嫉妒,鬥爭心熾盛,有些人生性悭吝,耽著財法,不肯惠施。有些人生性懈怠,不知努力,蹉跎歲月,有些人行爲放蕩,吃喝玩樂,不務正業。甚至于同是一個人,有時善良誠信,有時貪婪虛僞,原因何在呢?那是由于心識的不同作用,在不同的因緣下,其善心或煩惱心作用增盛的緣故。

  當我們認識了心識的構造、心識的功能之後,我們要時時觀察我們的心識,反省我們的行爲,調伏惡念惡行,促進善心增長。這好比農夫耕田,拔去田中的雜草,禾稻自然生長行得茂盛;煩惱心被調伏了,不發生作用,善心的功能自然加強。當心識中消除了貪婪、嗔恚,調伏了忿恨、妒嫉、憍慢等煩惱後,你會感到人世間海闊天空,心中充滿法樂。

  五蘊世間

  《八大人覺經》上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世間、國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今天在這裏討論,什麼是世間,什麼是國土?世間何以無常,國土又何以危脆呢?現在就先來討論關于世間的問題。

  世間二字,又稱爲世界,也稱爲宇宙,古書上說:“上下四方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佛經上稱:“過去現在未來名世,東南西北上下四維名界。”間字與界字意義相通,所以世間、世界、宇宙,全是無始無終的時間、和無量無邊的空間。以現代科學知識來說,時間和空間,就是四度空間的連續區。

  在佛經上,把世間分爲兩種,一種是器世間,一種是有情世間。器世間又稱器界,器字是采用中國古書上的成語,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世間,指的就是物質世界。事實上,也就是指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即山河大地、房舍器物等一切。有情世間,情字指的是“情識”,就是六道衆生的心識,凡是有心識的衆生,就稱爲有情。而土石草木沒有心識,則稱爲“非情”。衆生是什麼意思呢?《雜阿含經》卷六曰:“佛告羅陀,于色染著纏綿,名曰衆生;于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衆生。”簡單的說,衆緣和合而生,名曰衆生,也就是有情的異名。把器世間和有情世間綜合起來說,就是…

《佛法與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