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人常說的“宇宙人生” 。
宇宙即是世界,爲有情所依托的環境;人生,就是生活于器世間的芸芸衆生。于此我們探討,宇宙由何而生起,人生自何而來,宇宙人生的基本質料又是什麼呢?佛陀證悟宇宙人生實相,告訴我們說構成宇宙人生的質料是“五蘊”,由于五蘊因緣和合,構成了物質世間和有情世間。五蘊,在早期經典中譯爲五五陰。
五陰是什麼?即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五種因素。這是佛陀住世說法時所屢屢開示的。在《雜阿舍經》一千叁百多種短經中,說到五陰的有一七八經之多,茲舉佛陀說五陰的例子如下,如《雜阿含·五八經》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爲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雲何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爲色受陰。複次,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若彼色受陰永斷無余,究竟舍、滅、盡、離欲、寂、沒,余色受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爲妙,是名寂靜,是名舍離一切有余、愛盡、無欲、滅盡、涅槃。......”
五陰,在後世的經典上都稱爲“五蘊”,這是五類現象的總稱,也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佛陀認爲,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種因素條件集合而成的。而此五蘊,也就是構成有情的存在、以及有情賴以生存的環境的五類因素。這五類因素則爲色、受、想、行、識,而總稱爲五蘊。
蘊,梵語 Skandha , 音譯塞健陀。舊譯爲陰,陰是賊害的意思,指此五者能賊害我人的性德;新譯爲蘊,蘊是覆蓋的意思,指此五者能覆蓋我人的真性。五蘊也稱爲五聚,聚是積聚的意思,謂積此五聚,以成我人的身心。其實簡單的說,我們把此五類因素稱爲五種、五類亦未嘗不可。那就是積聚許多同一性質的因素或現象,歸納成類,就叫做蘊。宇宙間所有的物質現象,或有情的精神活動,可以歸納成五類,那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者的意義是:
一、色蘊:色蘊泛指一切物質現象而言。但“物質”兩個字、並不能涵蓋色蘊的全部意義。因爲色蘊涵義非常精微,其中尚包括著形色、表色、無表色等,此處不能細述。《大乘五蘊論》上說: “雲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色蘊有叁種特性,是“對礙”、“方所示現”、和“觸變”:
1.對礙:對者有對,礙者質礙。凡屬物質,可爲我人感覺器知其存在,並且有質礙性。
2.方所示現:凡屬物質,即有形體,且占有空間。西洋人以長乘闊乘高爲空間,我國古來以上下左右前後六合爲空間。
3.觸變:觸者可動,變者變壞。凡屬物質,有對礙與方所,故說可觸;但具生住異滅四相,最後終歸變壞。
二、受蘊:這是五蘊中的第二類。《大乘五蘊論》上稱:“雲何受蘊,謂叁領納,一苦二樂叁不苦不樂,樂爲滅時有和合欲,苦謂生時有乖離欲,不苦不樂謂無二欲。”這在《成唯識論》上則說:“受,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爲性,起愛爲業。”受蘊的受,古譯爲“痛癢”,表示是一種感覺的功能。新譯爲受,就是感受。受所領納的外境,有順益境、違損境,與順違俱非境。對于順益境的樂受,消失時戀戀不舍;對于違損境的苦受,生起時心存排斥;對于非順非違的中容境,不留戀也不排斥,此稱爲舍受。《識論》稱受“起愛爲業”,因爲十二緣起中的第七支是受,第八支是愛,愛是因受而生起的,故曰“起愛爲業”。
叁、想蘊:這是五蘊中的第叁類。《大乘五蘊論》上說:“雲何想蘊,謂于境取種種像。”而《成唯識論》則曰:“謂于境取像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想蘊的想,古譯爲“思想”,以其功能重要,所以列爲五蘊之一。我們的心識緣外境時,想心所即于所緣的境加以了別,構成概念,再上“名言”——就是在所緣的境相上加以名稱言說。這種名稱言說稱爲未出口的名言,也就是無聲的名言,說出來就是名言了。例如眼睛看到一個四腳平面的東西,想蘊就給它加上桌子的名稱。桌子上有一個圓筒狀中空的東西,想蘊就給它加上茶杯的名稱。
四、行蘊:這是五蘊中的第四類。行是思心所的別名。《成唯識論》上說:“思謂令心造作性,于善品等役心爲業。”由此看來,思的自性就是造作。以其造作的力用,與意識心相應,令心生起善、惡、無記等種種行爲,這種思想上的行爲就是意業。而行蘊之範圍比較思心所廣泛得多,《俱舍論》上說:“行名造作”,行就是行爲,而我們的行爲,有身行、語行、意行叁種,意行就是心中的思想。由于思的審慮思、決定思、動發勝思。而有身行與語行,即身體的動作與口中的語言,而行的後果就是業,即是身、語、意叁業。
五、識蘊:這是五蘊中的第五類。《大乘五蘊論》上說:“雲何識蘊,謂與所緣境了別爲性。”了別就是心識的認識作用,關于心識,大小乘佛教解釋不同。小乘佛教分析心爲六種功能,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稱爲“六識身”;大乘佛教分析心識爲八種功能,就是在六識之後建立了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稱爲“八識心王”。
前面曾說到“四大種”,四大種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古代印度的哲學家,認爲這是構成一切物質的原因,所以稱爲種。其實這是依據日常生活、自實際經驗中獲得的結論,好像我有中國的古人,把物質現象歸納入金、木、水、火、土五種物性之中。《大乘五蘊論》上說:“雲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雲何地界? 謂堅強性,雲何水界?謂流濕性,雲何火界?謂謂溫燥性,雲何風界?謂輕動性。”以上四種東西,地大之性堅實,水大之性流濕,火大之性炎熱,風大之性輕動。所以四大種所指的並不是非地水火風四種實物,而是堅濕暖動四種物性。種是原因義的意思,概略的說,這就是構成物質世界原因。
大種有“能造四大”與“所造四大”的分別。因爲地、水、火、風四大種,能造作一切色法——就是能構成一切物質,所以稱爲能造四大。能造四大不是指地、水、火、風四種物,而是指堅、濕、暖、動四種物性。古代印度哲學家認爲,地、水、火、風四大,是以“極微”爲體,每一極微均有堅、濕、暖、動四種物性。極微,後世比擬爲當時的原子學說。所造四大,指的是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所造成的種種物質。這又有內外之分,內四大指的是一切有情的色身,就是我們生理性的身體。外四大指的是器世間,就物質世界。
四大種能造一切物質,而在不同的物質中,其組成的比例則不相同。例如山石堅性者地大比例特別高,河溪濕性者水大比例特別高,在堅性、濕、暖、動不同物性中,雖然某一種比例特別高,而其他叁大仍然潛在于其中,待緣而顯現。所造色,佛經上指有十一種,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法五塵,及法處所攝色。
五蘊又稱爲“名色”,“色”包括著地、水、火、風四大,“名”包括著受、想、行、識四無色蘊。這兩者,是構成物質世界和有情世界的基本質料。色蘊以地、水、火、風四大爲因,構成一切物質現象(包括有情的肉體);四無色蘊——名,則包括受、想、行、識四蘊,組成有情的精神活動。因此我們所說的“人”,無非是以色蘊爲根身,即眼、耳、鼻、舌、身組成的五根身,加上以受、想、行,識的精神活動,二者綜合,就是有情——一切衆生。,這在佛經中叫做“五蘊和合之身”。佛陀證道後,在阿含經中屢屢的開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名與色的本身都是組合,不是獨立的個體;而“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更是組合的組合。
《八大人覺經》中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世間何以無常,國土何以危脆呢?因爲凡是因緣和合的造作之法,是許多因素條件互相關涉對待而生起的,沒有自性(自性可說是定性,沒有自性,即沒有固定不變之性),沒有自性就有變化——生滅變異,有生滅變異就是無常。這種關涉對待之法,佛經上說:“屬因緣故不自在”,不自在是不能自己做主。因此,宇宙有成住壞空,衆生有生老病死,萬物有生滅變異,這一切,全是無常。宇宙都有壞滅的時候,又何況本來是“假名施設”的國土呢?
無常與無我
我們上一次講“五蘊世間”,曾引用過《八大人覺經》的經文:“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八大人覺經》有八段經文,第一段經文是:“第一覺知、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現在我們就繼續在“五蘊世間”之後,來探討世間何以無常,五蘊何以無我。
佛陀六年苦行,他在菩提樹下證悟的真理就是“緣起”。緣起的定義,是“現象界的生命與世間、彼此互相關涉的所由之道”。更明白一點說,宇宙之間,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都是彼此關涉、對待而生起、存在的。所以《雜阿含·二九叁》上說: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佛陀以爲,世間的一切事物,包括精神作用的心識、與物質構成的外境,都是由相對的因素條件(因緣),亘相關涉對待而生起的。生起是如此,存在、變異、與壞滅也是如此。由于諸法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不能決定自已的存在,要由相對的因素條件決定,所以諸法本性是空,就是佛經中常說的“緣起即性空”。
緣起法關涉、對待的依存關系有兩種,一種是同時的依存關系,一種是異時的依存關系。異時的依存關系,即所謂“此生故彼生”,此爲因而彼爲果。同時的依存關系,即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爲主而彼爲從。而此因果主從之間,也不是絕對的,換一個觀點來看,因果主從又可以倒置過來。所以《雜阿含》二八八經中說:
“譬如叁蘆立于空地,輾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輾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
《佛法與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