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第七識與“四煩惱常俱”,是染汙識。前五識本來無染,但以無始以來受第七識影響,亦成有漏,故此第七識是前五識的染淨依。

  四、根本依:謂依于第八識,第八識是根本識,前五識依第八識而得生起,故以第八識爲根本依。

  五識緣境,各不相同,眼識所緣者爲色境,耳識所緣者爲聲境,鼻識所緣者香境,舌識所緣者爲味境,身識所緣者爲觸境。關于“五境”,在本文第叁章已予敘述。前五識是心王,心王生起,必有心所相應。與前五識相應的心所,各各有叁十四個,即遍行心所五個、別境心所五個、善心所十一個、中隨煩惱心所二個,大隨煩惱心所八個,及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癡叁心所,共爲叁十四個,《八識規矩頌》曰:“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嗔。”即指此而言。

  【3】第六識

  第六識又名意識,這是我人心識活動的綜合中心,也就是我們攀緣外境的緣慮心。此識是依于意根、即第七末那識,所生起的了別認識作用。其認識的作用有二方面,即五俱意識與獨頭意識。五俱意識是配合前五識,認識色、聲、香、味、觸的作用;獨頭意識是單獨生起,其認識的對象是抽象的概念、即所謂“法境”。在其認識作用中包括著推理、思考、判斷在內,且不受時間的限製,而通于過去、未來、現在。

  五俱意識是在前五識任何一識生起時,即與之俱時而起,發生其了解分別的作用,故稱爲五俱意識。此又稱爲明了意識,以其能夠明了緣取相應的外境故。五俱不是同時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叁、五俱,視緣而定。五俱意識即:

  一、意識與眼識同起,發生其分別作用,稱眼俱意識。

  二、意識與耳識同起,發生其分別作用,稱耳俱意識。

  叁、意識與鼻識同起,發生其分別作用,稱鼻俱意識。

  四、意識與舌識同起,發生其分別作用,稱舌俱意識。

  五、意識與身識同起,發生其分別作用,稱身俱意識。

  意識與前五識任何一識俱起,同緣外境時,有五種心念次第生起,以發生其了解分別的作用,此稱爲“五心”。五心即是:

  一、率爾心:意識初對外境,于刹那間的輕率了別。

  二、尋求心:于率爾了別之後,進而生起尋求作用。

  叁、決定心:意識尋到目標,進而決心了別。

  四、染淨心:意識于了別外境後,對于怨親順違等境界,所生起的染淨之心。

  五、等流心:染淨之心相續,即叫做等流心。

  以上五心,順次生起,而前五識之染淨,必定由意識爲之引導。意識的染淨心雖是一刹那,而前五識的染淨是多刹那。

  另一類獨頭意識,又名不俱意識,是不與前五識同時俱起,而單獨生起的意識。此複有四種,稱爲散位獨頭意識,夢中獨頭意識,定中獨頭意識,狂亂獨頭意識。分釋如下:

  一、散位獨頭意識:此又稱獨散意識,即不與前五識俱起,而單獨發生作用的意識。此識生起時,或追憶過去,或籌計未來,或比較推度種種想像分別,或意念遊走東想西想,稱之爲獨散意識。這在佛法中叫做“打妄想”。

  二、夢中獨頭意識:這是在睡夢中,緣夢中境界而生起的意識。

  叁、定中獨頭意識:這是在禅定中,緣定中境界所生起的意識。

  四、狂亂獨頭意識:狂是顛狂,亂是雜亂,如精神病患者,他獨言獨語,或輔以肢體動作,別人不知所以,事實上他的意識、也是緣著他自己幻想的境界而活動。

  前六識生起,對外攀緣六塵境,是受著四種力量的驅使。此四種力量是欲力、念力、境界力、數習力。《瑜伽師地論》曰:“六識取境,由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覺趣境。”此四種因力爲:

  一、欲力:欲是希望,如果心于彼境,生起愛著,則于彼處生起作意力。

  二、念力:念是記憶,如果心于彼境,生起記憶,則于彼處生起作意力。

  叁、境界力:謂識所緣境界,或極可意,或極特殊,則心于彼境,生起作意力。

  四、數習力:就是習慣力,如果識于某種境界,已極谙悉,則于彼處生起作意力。如穿越馬路,聽到汽車聲,自然提高警覺。

  意識恒時現起,發生其了別外境的作用,它有如一具馬達,通上電流後即一直轉動不停。但在五種特殊情況下,意識功能隱沒,成爲“無意識狀態”,此稱爲“五位無心”。

  《唯識叁十頌》曰:“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此五位無心的情況是:

  一、生于無想天:外道修行,生于無想天,壽命五百大劫,在此期間意識不起。

  二、入無想定;外道修行,入無想定,前六識不起現行。

  叁、滅盡定:修此定者,前六識不起現行,第七識染心所亦不起現行。

  四、睡眠:深度熟睡而無夢者,意識不起現行。

  五、悶絕;俗稱昏迷,醫學上謂“無意識狀態”,這是由于大驚怖、大剌激,或劇痛昏暈的情況下,前六識不起現行。但第七、八識仍恒時相續,故悶絕並非死亡。

  心識的思考模式有叁種,稱爲叁分別,即:

  一、自性分別:此是以尋或伺心所爲體,直接認識所對之境的直覺作用。

  二、計度分別:此是與意識相應,以慧心所爲體的判斷推理作用。

  叁、隨念分別:此是與意識相應,以念心所爲體,而能明記過去經曆之事的追想記憶作用。

  在六識之中,前五識僅有自性分別,而第六識具足叁種分別。

  第六識是我人的的心理活動綜合中心,作用至爲寬泛,它有與前五識同時俱起,了別五種塵境的作用;也有單獨生起緣慮法境的作用。它通于過去、現在、未來,也通于善、惡、無記叁性。它通于現量、比量、非量叁量;也通于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叁境。由于他的作用特別強,所以心所有法中的五十一個心所,全部與之相應,配合其各種作用。《八識規矩頌》中稱:“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即指此而言。

  第十一講、末那與阿賴耶識

  【1】第七末那識

  八識中的第七識是末那識,義譯爲“意”,此即《廣論》所稱:

  “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爲境之識,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

  末那識梵語ManasVijnana,音譯末那識。梵文Manas,義譯爲“意”,梵文Vijnana.義譯爲“識”,合譯爲意識。但如果譯爲意識,就與第六意識同名了,因此保留末那原名,以示區別。原來心識生起,必有所依,前五識所依的是五根(此爲色法之根),第六識所依的是第七末那識(此爲心法之根)。意識依于末那識生起,末那爲意識之根。第六、七識雖然同名爲意,但解釋不同,第六識是依意根生起之識,是依主釋:第七識乃意的本身就是識,是持業釋。《成唯識論》曰:“此名何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

  此識的業用,如《唯識叁十頌》所稱:“思量爲性相”。指第七末那識,以“思量”爲其體性,亦以“思量”爲行相。事實上,思量只是末那的行相,但以末那體性微細難知,因之以用顯體,亦以思量爲其體性。思量者,思即思慮,量者度量,識之緣境,凡有了別,即有思量,因此八個識皆有思量的作用。但此處何以特別突顯第七識的思量作用?因爲以八識作用殊勝來說,則“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末那義譯爲意,意的作用本來就是思量。並且此識的思量,是“恒審思量”,恒是恒常,審是審察,所以末那識是恒常的“審察思量”。以八個識分析,前五識沒有審察思量,故說是“非恒非審”的思量。第六識有思量,但此思量有時間斷(如在五位無心的情況下),所以是“審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識恒時相續,沒有間斷,但它也沒有審察思量,所以是“恒而非審”的思量。唯有第七識是恒常的審察思量。第七識思量些什麼呢?就是恒時執持第八識的見分爲自我,而審察思量。

  末那識在善、惡、無記叁性中,本來是“無記”,但因與它相應的心所中,有“四惑八大”與之相應,所以使它受到染汙,而有“染汙意”的之名,同時也成爲“有覆無記”。所謂“四惑”,就是與第七識相應的四個根本煩惱心所,即我癡、我見、我慢、我愛。

  八大即八個大隨煩惱心所。此外還有五遍行心所、及別境中的慧心所,共十八個心所與末那識應。現分述四惑如下:

  一、我癡:我癡即是無明、愚癡,于諸事理迷闇不明的意思。無明有兩種,一者相應無明,二者不共無明。相應無明,是指第六識與六種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相應而起者。不共無明又分爲兩種,一爲恒行不共,這是與第七識相應的無明;一爲獨行不共,是與第六識相應、而不和根本煩惱相應者。此處所稱的我癡,即是恒行不共無明,這是不明無我之理,與我見相應,故名我癡。我癡居四煩惱之首,以一切煩惱,皆由無明而生起也。

  二、我見:我見的見,就是根本煩惱中的不正見。不正見以“染慧爲性”,可開爲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此處的我見,即五見中的身見,也即是妄執五蘊和合之身,以爲是常、一、主宰的實我。此又稱爲我執,這是與生俱起,恒時相續,緣非我的第八識而妄計爲我的執著。

  叁、我慢:慢者妄自尊大,輕蔑他人。慢是六根本煩惱之一,可開爲七種,即慢、過慢、過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我慢即七慢中的第四種。我慢由我執而起。由我執故,進而貢高我慢。

  四、我愛:愛是貪的異名,亦是六種根本煩惱之一。《大乘義章》曰:“貪染名愛”。愛有四種,一曰“愛”,就是緣已得的自身而起貪愛。二曰“後有愛”,緣未得的自身而起貪愛。叁曰“貪喜俱行愛”,緣已得的境界而起貪愛。四曰“彼彼喜樂愛”,緣未得的境界而起貪愛。以上四種愛,均與末那識相應,就是深愛于所執之我而生起的愛。

  第七末那識,由凡夫到證得究竟聖果,要經過由染至淨叁種位次,曰生我見相應位,法我見相應位,平等性智相位。茲分述如下:

  一、生我見相應位:這是末那識緣阿…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戒殺與吃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