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陀▪P10

  ..續本文上一頁旋轉。<心地觀經 >曰:“ 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 ],就是形容生命流轉的情形。

  關于十二緣起,曆來各種經典中的解釋甚多,<佛說稻芊經>中說:

  五情違害名爲身苦,意不和適名爲心苦,如是等衆苦聚集,常在□冥,名爲無明;造作諸業名爲行,分別諸業名爲識; 有所建立,名爲名色; 六根開張,名爲六入;對緣取塵,故名爲觸; 受覺苦樂,故名爲受; 如渴求飲,故名爲愛; 能有所取,故名爲取; 起造諸業,故名爲有; 後陰始起,故名爲生; 住世衰變,故名爲老; 最後敗壞,故名爲死。

  後人對十二緣起,有各種不同的角度的注解,有以有情的生理過程來注解的,有以和業果輪回觀點來注解譯,現在綜合二說,它的大意是:

  [一],無明: 無明是愚昧,是由煩惱而起的惑。

  [二],行: 行即是業,是在迷惑之下盲目行動造作的後果。這二支,是過去世所造下的業因。

  [叁],識: 是輪回的主體,小乘佛教稱六識身,大乘佛教發展爲第八阿賴耶識。

  [四],名色:“ 納識成胎 ]後,精神的主體和物質相結合——即受精卵。

  [五],六入: 受精卵發育成胎兒,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備。

  [六],觸: 嬰兒出生後,根、境接觸而生認識作用,唯尚無強烈的分別心,只是以無分別的[ 赤子之心 ]來觸對外境。

  [七],受: 兒童年齡漸長,有了分別心,這就有了苦樂愛憎的感受。以上五支,是由過去世所造的業因,今生承受的苦果。

  [八],愛: 兒童發育成人,生理成熟,[貪妙資具淫欲現行]——就是有了性欲的需要,但對其他方面猶未廣爲追求。

  [九],取: 年歲漸長,貪欲增長,由愛而取,周遍馳求,執著不舍。愛與取二支,是今生的迷惑。

  [十],有: 因馳求執取,貪得無厭,這就積集下了引來生之果的業因。這與上愛、取二支合起來,就成了今生所造的業因 

  [十一],生: 以現世的業力,報盡命終之後,複引輪回主體、即業識的受生。

  [十二],老死: 未來受生之後,再循著名色、六入諸支而步向老死。生與老死二支,是未來世所承受的苦果。

  照以上所說,無明是前世之惑,行是前世之業,感招來今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的苦果。而愛與取是今世之惑,有是今世之業,而感招來世生與老死兩種苦果。這樣,在惑、業、苦的循環中,就形成了叁世兩重因果。叁世兩重因果,出自<俱舍論>,系就惑、業、苦上區分,後來大乘佛教立兩世一重因果之說,系就因緣上區分,這都是以後發展出來的理論,此處從略。

  四、 十二有支诠解

  本講對于十二因緣,介紹了阿含經的經文,小乘佛教以因果輪回立論的诠解。在此我們再以現代的觀念,對十二因緣重新加以诠解:

  [一],老死: 老死是人生的終結,老死憂悲苦惱,爲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命運。但何以會有老死呢? 這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觀察的起點。觀察的結果,認爲老死是由生而有,因爲有生,所以才有老死。因此老死是以生爲緣。

  [二],生: 生是人生的開始,但何以會有生呢? 誠如經上所說:[非無緣生,從因緣生”。生的因緣雖然不一,但主要的條件是有。此處所說的有,是含有宗教概念的特定含義,即所謂業——前生思想行爲的總和,即所謂業有。因此,有( 業 )爲生之緣。

  [叁],有: 自抽象概念言之,有是[ 存在 ]的意思,若無存在,亦沒有所謂生。存在又是什麼? 存在的就是業。此業是由[ 取 ]——對人生和物欲熱切的追求,由此造成必得後報的業力。它有如十二支中的[ 行 ],行是過去善惡行爲經驗累積的總和,此經驗累積且有潛伏力。而有則僅具潛伏力而不包括行爲經驗——此處的善惡行爲是[ 愛 ]和[ 取 ],所以取是有的緣。

  [四],取: 取是以愛爲緣——由愛而生起的追求、執著、選擇和舍棄。試看世人對于所喜歡的——財富、權勢、名譽、地位、以至于女人或男人,攫取它、擁有它。而對于憎厭的,則避之唯恐不及。但愛憎是情緒上的判斷,所以是盲目的,其貪愛追求也是錯誤的。而這種愛憎取舍的行爲就形成了業。因此, “愛與取” ,與 “無明、行” 二支,有相似之處。

  [五],愛: 愛是取之緣,有些經典中譯爲渴愛。此處所說的愛,不是佛家的慈悲,也不是基督教博愛,而是由錯誤觀念所衍生的貪愛——以生存欲爲中心的食色之愛。所以四聖谛中把[ 苦集聖谛 ]歸之于渴愛。此渴愛有叁種,即欲愛、有愛、無有愛。欲愛特別著重于男女之愛,有愛是對于生存的貪著,無有愛是對存在的滅無、這種滅無狀態的愛執——以人生苦和無常的不安,而急切想脫離此火宅似的世界,而臻于[ 無有 ]的世界、 ( 佛陀住世時,印度下階層民衆——如奴隸賤民、對于充滿痛苦的生命感到絕望,而追求一個[ 無有 ]的世界。)

  [六],受: 受是身心感受,此感受以觸爲緣——由六根與六境的接觸而産生。受在佛經上有叁受、五受之說,謂苦、樂、舍叁者爲前五識( 生理上的 )的感受; 而憂、喜二者爲第六識( 心理上的 )的感受。事實上,前五識觸外境,仍待五俱意識的了別,所以全是心理上的感受。感受是主觀的判斷,所以是感情的,而非理智的。由受而有愛與取的生起,可見愛與取的基礎是錯誤的。

  [七],觸: 佛經上說,[六入緣觸]。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境相對而生識,根、境、識叁者和合而生觸。所以觸是由感覺、認知的過程中而生起。然而,[ 觸境系心 ],由于觸而生起苦、樂、憂、喜、舍的受,受的下一步就是愛憎取舍、攫取占有了。而觸是由六入而起,所以六入是觸之緣。

  [八],六入: 經雲[ 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 ]。名色是肉體與精神的統一,即是有意識活動的生命體——人。人之認知與判斷,有賴六入——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以完成。所以名色與六根,必須同時和合始能完成其工作,是以六入以名色爲緣。

  [九],名色: 色是有情的肉體,名是四無色陰——受、想、行、識四蘊。其中,識是認知的主體,色、受、想、行是識所認知的對像。而主觀的能認識的識,與客觀的所認識識的境相對待,始有所謂人生、世界。經雲: “ 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 ]。而名色之生,是以識爲緣。

  [十],識: 識是名色之緣,[ 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互相依存。嬰胎初凝,在沒有完成六根階段,要有識的執持,才能不壞而增長; 而識也要依托名色,才能發生作用。而此識,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六識可分爲兩部分,前五識是感覺作用,第六識有認知判斷等功能。十二緣起中的識,即包括此兩部分作用。而此識何以[ 納識成胎 ]? 是由過去業力( 行 ) 的引發,所以[ 行緣識 ],識是以行( 業力 )爲緣而生的。

  [十一],行: 行是行爲,是造作,是身口意叁者活動的總和。我人過去的一切活動,各有其經驗痕迹留下來( 即所謂薰習 ),建立我人現在的智慧、性格,形成了現在的自我。而現在的活動經驗又影響到將來的自我。這種活動經驗的累積,在宗教意義上即是所謂[ 業力 ]。而我們世人的活動,是由無明而來,所以才在生命連鎖中輪回; 若反乎此,由佛陀正法而入于清淨之行,就成爲離苦得樂之行了。

  [十二],無明: 明、是覺、是智慧。而無明是明之反,是不覺,是愚癡,是迷昧不明換句話說,無明就是蒙昧、迷惑,事實上就是我人苦惱不安的原因。我人的煩惱,來自貪婪、嗔恚、自私、執著,而我們卻自以爲聰明絕頂,算無遺策。

  由于我們愚昧不明,所以終日在苦惱不四安中討生活。內而不了解自己,外而不認識環境。得意時趾高氣揚,不可一世; 失意時怨天尤人,全不反省。以學佛爲例,佛者覺也,我們學佛的目的是學覺悟,求智慧; 而不是燒香膜拜,求佛庇護、求佛保佑。我們不必說學出世間法智慧,即以世俗世間來說,立身處世,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知人之明。如對事有先見之明,更可以趨吉避凶,減少煩惱。然而,自以爲有[ 明 ]的人,又有幾個是[ 正覺 ]之明呢? 所以,無明、正是世俗世界的最後本質。

  五、 業果輪回

  無明是有情生死的根本,[ 無明緣行 ],就是愚昧的意志沖動。哲學家伏爾泰謂:“萬事起于惑 ]; 某哲學書上說:“ 錯誤加盲動,等于人生 ]。無明是惑,盲動就是行。迷惑下的行動——長時間累積的行爲經驗,就是佛學術語所稱的業。

  業,梵語Karman,漢譯[ 造作 ],也就是行爲。梵文原意本來單指行爲,後來與因果關系結合,就成爲[ 業力 ]——能夠遺留、持續下來的一種力量。行爲有身、口、意叁方面,這叁方面的行爲都有善有惡,可感召後有的果報。事實上,就是行爲殘余的潛在力量。這潛在力量由過去遺留下來,一直存續下去,以引生未來的結果,這即是[業果]。業力有支配生命未來趨向的力量,這就形成了[ 業果輪回 ]理論。

  印度早在<梵書>末期,業果輪回說已經萌芽,在早期<奧義書>時代而漸趨完備。佛陀住世時代,從俗的接受了業果輪回這一名稱,建立了以緣起法爲立論基礎的內容。但佛教的業果輪回說與外道不同之處,即不承認有一輪回的主體——靈魂,而主張是業力自身的輪回。到後來大乘佛教瑜伽行學派,建立了以第八識爲輪回主體,中國佛教以此爲定說。

  佛經上把有精神作用的有情( 有情識、情見的衆生 ),分爲五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 有加修羅趣而稱六道者 )。此處爲篇幅所限,就不往下細說了。

  第七講 緣起的組成架構——叁法印

  一、 叁法印、四法印

  在原始佛教中,[ 叁法印 ]是佛法…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