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陀▪P9

  ..續本文上一頁自性 (定性) ,不能決定自己的存在,此即是無我。換一個方式來說,由衆多關涉條件生起的事物,其本身並沒有一個固定的主體,所以 “無我”; 在關涉條件發生變化的時侯,此一法就會變異或壞滅,所以“無常”。而此無常無我的本性是空——即是性空或空性。而緣起法中即含蘊著空性,所以說 “緣起性空”。

  實相——此一切事物真實的、常住不變的本性,也就是真如。即是說,自緣起法來說,一切法都是待緣而生起,故無自性 (也即是無固定不變之性) ,無自性即是性空,這是諸法的本質,是本來如此的、不增不減的法性,這就是真如。

  <中論疏> 曰 :“緣起者,體性可起,待緣而起。”所謂 “體性可起” ,是指真如法性中、法爾具足染淨二法之因,在因緣具備的條件下即可生起; 所謂 “待緣而起” ,是指因緣具足,方能生起諸法,有因無緣、有緣無因,均不能生起。若詳細一點說,一法之生起,力強者爲因,是必不可缺的條件; 力弱者爲緣,是或有的條件,但一法的生起,必視緣具緣不具。因此,諸法生起稱緣起而不稱因起。

  實相、真如、即是法性——緣起法之實性。于此,我們對此 “法”字加以探討。

  在佛經中,法之一字,有種種界說。自寬泛處說,法指宇宙萬有,所謂 “宇宙萬法],[蘊、處一、界 ]諸法,“五位七十五法”。如果說到佛陀的言教——教法,則僅指佛陀說的法,即指經典而言。如果說到緣起法,則法即代表真理。中阿含 <象喻迹經>:[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 <稻芊經> 曰: “見緣起則見法,見法則見佛]。由此可見,緣起、即是實相,即是真如,即是法性,即是永恒的真理——佛陀的法身。

  五、 見緣起則見法

  緣起,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觀察有情生死流轉,[非無緣生,從因緣生],以此所證悟的永恒真理。這是人生與世間必然的理則,不是佛陀之所創造或製定,所以阿含經中說: “非佛自作,亦非余人作”。雜阿含二九六經 上說:[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而當時印度的思想界,卻有種種不同的論調。佛陀曾將當時婆羅門教及沙門集團、種種的錯誤主張,歸結爲下面數種:

  [一],神意論: 這是婆羅門教的主張。人的命運和吉凶禍福,以至于世間萬有,全是最高神所創造。人爲神所創造,人的意志也爲神的意志所左右,人根本沒有自由意志, 所以人只要恭謹如儀的祭祀便可達到解脫。其他種種爲解脫煩惱所作的努力與修行、全是徒然的。人既然沒有自由意志, 人對自已的善惡行爲便沒有責任可言。

  [二],宿作因論: 此說認爲: 我人今生的吉凶禍福,全是前世所作所爲的結果; 今世的窮達壽夭,于出生之時即已決定。今世的善惡行爲,可以影響來生的命運, 但不能改變今生的命運,其實這就是宿命論。

  [叁],結因論: 這可以說是另一種宿命論。此說認爲: 世界和人生,是由地、水、火、風、苦、樂、靈魂等元素結合而成,由其結合狀態的良窳,以決定其一生的命運。所以人的命運,在出生即決定,人的一切努力,終歸徒然。

  [四],無因論: 無因論即是偶然論,此說認爲: 人生的命運,並不是神力所主宰,也不是善惡業報所支配,一切皆出之于偶然。不然,社會上何以有爲惡者享樂, 爲善者卻受苦的事情呢? 由此可見吉凶禍福並無一定原則,全出于偶然罷了。

  以上種種邪說,就是當時流行的思想。否定因果,否定善惡, 否定個人努力和意志。果然如此,人生還有什麼目標和希望? 而緣起法,認爲宇宙人生間的一切,橫向的有互相對待的關涉條件,豎向的有理事相應的前因後果。肯定個人的努力,肯定善惡與業報, 這樣,才予人間以光明,予人生以希望。

  我們在此說緣生,說緣起,實在全是戲論。佛陀說 :“緣起甚深]。緣起法,是“甚深最甚深,微細最微細,難通達極難通達”之法。我們對緣起法的了解, 只不過滄海中一滴飛沫而已。

  第六講 生命流轉的連鎖環——十二緣生觀

  一、 非無緣生,從因緣生

  佛陀青年時代,以人生生老病死的煩惱,而舍親割愛,出家修道,經過六年苦行,在菩提樹下證悟真理——緣起。佛陀當時所證悟的緣起,是以人生論的觀點,探索生命流轉的緣起,這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有非常詳盡的記述,上一講已略爲提及,于此則錄其全文,以窺生命的奧秘。經文曰:

  爾時菩薩,觀衆生性,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爲本; 若離于生,則無老死。又複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 因于欲有色有無色有業生。

  又觀叁有業從何而生? 即知叁有業從四取生。又觀四取從何而生? 即知四取從愛而生。又複觀愛從何而生? 即便知愛從受而生。又複觀受從何而生,即便知受從觸而生。又複觀觸從何而生? 即便知觸從六入生。又觀六入從何而生? 即知六入從名色生。又觀名色從何而生? 即知名色從識而生。又複觀識從何而生? 即便知識從行而生。又複觀行從何而生? 即便知行從無明生。

  若滅無明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如是逆順,觀十二因緣,第叁夜分,破于無明,明星出時,得智慧光,斷于習障,成一切種智。

  上一段經文,是佛陀證悟緣起的經過。于此,有兩個名詞先加以解釋,就是[ 因于欲有色有無色有業生 ]一句中的叁有。叁有,梵文tri-bhava,bhava 即是有、存在的意思,所以欲有、色有、無色有就是叁種存在的領域,此又稱爲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另一句[ 叁有業從四取生 ]的四取,取、梵文 upadana 是煩惱的異名,四取即四種取著的煩惱: 欲取——貪著于色、聲、香、味、觸五境;見取——于五蘊中妄執我見、邊見等而生惡見; 戒取——是修習非理的戒禁; 我語取——是執著自我而起我見、我慢。

  于此附帶說明: 所謂叁界,可能是佛教從俗的承襲婆羅門教天空地的叁界說、而加以組織的。與其把它認作是實有世界,毋甯說是精神世界。即欲求雜多的就是欲界,初禅至四禅的禅定狀態叫做色界,更寂靜精神統一狀態就是無色界。後來的部派佛教爲了具體的說明業力論,把叁界實體化,說成是實有的世界。

  十二緣起,有流轉緣起和還滅緣起二門。流轉門的緣起,在<雜阿含二九叁經>中說:

  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緣六入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

  至于還滅門的緣起,自然就是<過去現在因果經>中所說:

  若滅無明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

  有情生死流轉,窮達壽夭,不是神意創造,不是宿命所定,不是偶然而成, 不是無因而生,唯是有因有緣,才有人生與世界; 而我人的人生與環境, 可以由個人及社會衆生的意志和努力,加以改善及淨化,肯定杜會道德,肯定個人意志, 這就是緣起說不同于其他邪說之處。

  二、 生命流轉的連鎖環

  有情生死流轉,從因緣生,此因此緣,有十二個階段。這在佛經中稱爲十二因緣, 也稱爲十二有支。由這十二個既念,構成一條生命流轉的連鎖環。不過這十二有支, 是後來發展完成的。在早期經典記載中,有說爲五支、九支、十支或十二支, 後來固定爲十二支,北傳的大乘佛教,乃以此爲定說。<雜阿含二九八經>中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謂緣無明行者,彼雲何無明………

  什麼是無明呢? 茲將以下部分,簡化並語譯如下:

  什麼是無明呢? 就是我們不知過去,不知未來,內而不知心識,外而不知環境,不知業報,不知佛、法、僧; 不知苦、集、滅、道,不知善惡罪福,不知學習佛法,不知六根六塵、、、、、、這就是癡阇,沒有智慧,這就叫做無明。

  什麼叫做行呢? 行有叁種,身行、口行、意行; 有行爲才有心識。

  什麼叫做識呢? 識就是六識身——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身。

  有識才有名色,名就是四無色陰——受、想、行、識四陰,色就是地、水、火、風四大。由四大構成的物質叫做色,色再加上四無色陰叫做名色。

  有名色才有六入處,什麼叫做六入處呢? 就是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有六入才有觸,什麼叫做觸呢? 觸就是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

  有觸才有受( 感受 ),什麼叫做受呢? 受就是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有受才有愛,什麼叫做愛呢? 愛就是叁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有愛才有取,什麼叫做取呢? 取就是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有取就有有( 存在 ),什麼叫做有呢? 有就是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有有就有生( 生命 ),什麼叫做生呢? 生就是在不同類的衆生中受生,得陰 (五陰身) ,得界( 十八界 ),得入處( 十二處 ),得命根( 輪回的主體 ),這就叫做生。

  有生就有老死,什麼叫做老呢? 老就是發白面皺,頭垂背偻,呻吟短氣,柱杖而行。這就是老; 什麼叫做死呢? 死就是不同類的衆生,由于時光遷移,身壞壽盡,暖( 體溫 )離色身,生命消逝,這就是死。

  叁、 在惑、業、苦中旋轉的人生

  生命的流轉,以無明始,以老死終。老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終止,並不是生命永久的終止,如果永久終止,豈不就是斷滅論了? 老死只是另一段新生命的開始。生命像是一條連環的鎖鏈,一環扣一環,使有情不得不順著它周而複始的…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