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印度時,曾在那爛陀寺師事戒賢,依之學習 <瑜伽師地論> 及十支論等唯識學說。時戒賢已一百零六歲爲寺中大長老,衆共尊稱爲正法藏。
二、 中國唯識宗的建立
玄奘大師,是我國的四大譯經家之一,也是唯識宗的開創人。他俗家姓陳、名褛,河南偃師人,隋文帝開皇二十年生。他有兄長捷 , 早年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玄奘亦于十叁歲時隨兄出家。唐高宗武德元年,與兄同入長安,尋赴成都參訪。武德五年受具戒重回長安,從法常、僧辯二大德聽 <攝大乘論> ,以諸師所說,各異宗途,聖典亦有隱晦,不知所從,乃欲西行天竺以明之。表請不許,奘師不爲屈,乃就番人學書語,唐太宗貞觀叁年,私發長安,途中曆經險阻,曆時五年,始抵中天竺,于那爛陀寺,依戒賢論師學 <瑜伽師地論> 及十支論奧義五年。複從勝軍居士學 <唯識抉擇論> 及 <莊嚴經論> 等論典二年。
奘師于貞觀十九年回國,由天竺攜回梵典六百五十余部,歸國後廣譯經論,先後譯出七十五部,一千叁百余卷,其中關于法相唯識一系的,有下列各種 :
一、 <解深密經> : 五卷。
二、 <瑜伽師地論> : 彌勒菩薩造,一百卷。
叁、 <辯中邊論> : 彌勒菩薩造,叁卷。
四、 <攝大乘論> : 無著菩薩造,叁卷。
五、 <顯揚聖教論> : 無著菩薩造,二十卷。
六、 <大乘五蘊論> : 世親菩薩造,一卷。
七、 <大乘百法明門論> : 世親菩薩造,一卷。
八、 <瑜伽師地論釋> : 世親菩薩造,一卷。
九、 <觀所緣緣論> : 陳那論師造,一卷。
十、 <唯識二十論> : 世親菩薩造,一卷。
十一、 <唯識叁十論> : 世親菩薩造,一卷。
十二、 <成唯識論> : 以十大論師之釋論百卷,揉集爲識論十卷。
由于玄奘廣譯法相唯識一系經論,窺基複弘揚之,開創了我國的唯識宗。除上述經論外,他也譯出了小乘說一切有部的論典,如 <阿毗達磨發智論> 及六足論, <大毗婆娑論> 、 <俱舍論> 等。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示寂,享年六十五歲。
玄奘大師的入室弟子窺基,俗姓尉遲,字洪道,是元魏尉遲部後裔,爲唐初勳臣尉遲恭猶子,唐代京兆長安人。出生于唐太宗貞觀六年,禀性聰慧,體貌魁偉,年十七歲奉敕出家,爲玄奘弟子,依玄奘學佛教經論及天竺語文。二十五歲參與譯經,唐高宗顯慶四年,玄奘譯 <成唯識論> ,原擬將十家釋論各別全譯,並命窺基與神[日+方]、嘉尚、普光四人,分別擔任檢文、筆受、纂義工作,數日之後,窺基請求退出,奘師固問其故,基言:[群聖製作,各馳譽于五天,雖文具傳于貝葉,而義不備于一本,情見各異,禀者無依,請錯綜群言,以爲一本 … ”。
奘師乃禮遣叁賢,窺基獨任筆受,譯出 <成唯識論> 十卷。其後奘師又爲窺基闡說陳那之 <因明正理門論> ,及 <瑜伽師地論> 等,故窺基通達因明之學。窺基著述豐富,有[百部疏主” 之稱,其主要且與唯識有關者如有 <瑜伽師地論略纂> 十六卷, <瑜伽論劫章頌> , <成唯識論述記> 二十卷,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四卷, <唯識二十論述記> 叁卷, <大乘百法明門論解> 一卷, <成唯識論別鈔> 四卷, <辯中邊論述記> 叁卷, <雜集論述記> 十卷, <因明入正理論疏> 六卷, <大乘法苑義林章> 十四卷。
由玄奘、窺基兩代的弘揚,建立了我國大乘八宗之一的 “唯識宗”。唯識宗亦名法相宗、普爲乘教宗、應理圓實宗、慈恩宗。由決判諸法體性相狀故,名法相宗。由明萬法唯識的妙理故,名唯識宗。由普爲發趣一切乘者故,名普爲乘教宗。由所談的義理,均爲圓滿真實故,名應理圓實宗。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窺基二師所弘傳故,名慈恩宗。
窺基的弟子慧沼,淄州淄川 (今山東淄川) 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十五歲出家,曾親炙玄奘法席,後轉依窺基學唯識,深入堂奧。因爲他住在淄川大雲寺,故人稱淄川大師。窺基示寂後,圓測著 <成唯識識疏> ,與窺基見解不同,慧沼撰 <成唯識論了義燈>破斥圓測之說,以顯法相正義。他曾先後參加過義淨、菩提流志的譯場,擔任正義,多所刊正。他的著作除 <成唯識論了義燈> 外,尚著有 <能顯中邊慧日論> 四卷、 <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 、 <金剛般若經疏> 、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 <勸發菩提心集> 等。
智周是慧沼的弟子,濮陽人,唐高宗總章元年生。出家後初學天臺,後師慧沼,著有 <成唯識論演秘> 、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 叁卷、 <因明入正理論後記> 叁卷,及 <大乘入道次第章> 等十種。他的 <成唯識論演秘> ,與窺基的 <樞要> 及慧沼的 <了義燈>,合稱爲 <唯識叁疏> 。智周的弟子如理,著有 <成唯識論義演> 及 <成唯識論演秘釋>二書,唯內容則流于瑣細。
唯識宗建立後,宗風頗盛,百余年後,唐武宗 “會昌法難”興起,此宗經疏大部焚毀,以後就日益式微了。
叁、 唯識宗所依經論
唯識宗所依的經論,有所謂 “六經十一論”,及“一本十支”之說。六經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 、 <解深密經> 、 <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 :此經 中土未譯。 <阿毗達磨經> : 此經中土未譯。 <楞伽經> 、 <厚嚴經> : 此經中土未譯。
十一論是 : <瑜伽師地論> 、 <顯揚聖教論> 、 <大乘莊嚴經論> 、 <集量論> 、 <攝大乘論> 、 <十地經論> 、 <分別瑜伽論> 、 <辨中邊論> 、 <二十唯識論> 、 <觀所緣緣論> 、 <阿毗達磨雜集論> 。
以上六經十一論,在六經中,以 <解深密經> 爲本經; 在十一論中,以 <瑜伽師地論> 爲本論。
一本十支,又稱 “十支論”,是以 <瑜伽師地論> 爲本論,以百法、五蘊等十種論典爲支論的名稱,這是研究唯識學必讀的論典,十支論的名稱如下:
一、 略陳名數支 : <百法明門論> ,這是略錄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中名數,以一切法無我爲宗。
二、 粗釋體義支 : <大乘五蘊論> ,這是攝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中境事,而以無我唯法爲宗。
叁、 總苞衆義支 : <顯揚聖教論> ,這是錯綜 <瑜伽師地論> 十七地要義,而以明教爲宗。
四、 廣苞大義支 : <攝大乘論> ,這是總括瑜伽、深密法門,诠釋 <阿毗達磨集論>、 <攝大乘論> 宗要,以簡小入地爲宗。
五、 分別名數支 : <阿毗達磨雜集論> ,這是總括 <瑜伽師地論> 一切法門,集 <阿毗達磨經> 所有宗要,以蘊、處、界叁科爲宗。
六、 離僻彰中支 : <辨中邊論> ,這是敘七品以成瑜伽法相,以中道爲宗。
七、 摧破邪山支 : <二十唯識論> ,這是釋七難以成瑜伽唯識,以唯識無境爲宗。
八、 高建法幢支 : <叁十唯識論>, 這是廣诠瑜伽境體,以識外無別實有爲宗。
九、 莊嚴體義支 : <大乘莊嚴論> ,這是總括瑜伽菩薩一地法門,以莊嚴大乘爲宗。
十、 攝散歸觀支 : <分別瑜伽論> ,此論中土未譯。
第二講 叁十頌科判大綱
<唯識叁十頌> ,是建立唯識宗的基本論典,古今注釋叁十頌的書不勝計數。在我國、以 <成唯識論> 最爲重要。但 <識論> 十卷雄文,一方面是字字珠幾,是發掘唯識要義的寶藏;另一方面它行文有如枝上岔枝,葉旁長葉。所謂 “文如鈎鎖,義若連環。”使人初讀之下,如隨入五裏霧中,不知所來,亦不知所往。如何讀通成唯識論呢?唯有熟讀本頌,以頌文對照識論,便有脈絡可尋了。現在科分叁十頌如下。
一、 叁十頌科分
叁十頌,乃世親菩薩所造,以五言四句爲一頌,全文叁十頌,計六百字。在一般經論中,多以叁科分判,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而本頌全文皆是正宗分,並無序分和流通分。在講解叁十頌之前,先要熟讀叁十頌全文,全文即是: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叁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別境識 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
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 相應唯舍受
是無覆無記 觸等亦如是 恒轉如瀑流 阿羅漢位舍
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彼 思量爲性相
四煩惱常俱 謂我癡我見 並我慢我愛 及余觸等俱
有覆無記攝 隨所生所系 阿羅漢滅定 出世道無有
次第叁能變 差別有六種 了境爲性相 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 別境善煩惱 隨煩惱不定 皆叁受相應
初遍行觸等 次別境謂欲 勝解念定慧 所緣事不同
善謂信慚愧 無貪等叁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煩惱謂貪嗔 癡慢疑惡見 隨煩惱謂忿 恨覆惱嫉悭
诳谄與害憍 無慚及無愧 掉舉與昏沈 不信並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亂不正知 不定謂悔眠 尋伺二各二
依止根本識 五識隨緣現 或俱或不俱 如波濤依水
意識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
是諸識轉變 分別所分別 由此彼皆無 故一切唯識
由一切種識 如是如是變 以展轉力故 彼彼分別生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 複生余異熟
由彼彼遍計…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