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陀

  人間佛陀

  于淩波居士著

  第一講 佛教誕生的背景

  第二講 百家爭鳴——思想混亂的時代

  第叁講 長夜中的真理之光——佛陀證道

  第四講 僧伽——僧團的成立與發展

  第五講 佛陀證悟的真理——緣起

  第六講 生命流轉的連鎖環——十二緣生觀

  第七講 緣起的組成架構——叁法印

  第八講 緣起說的具體表達——四聖谛

  第九講 證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

  第十講 四十五年遊行教化

  第十一講 佛陀的遺教——以己爲洲、以法爲洲

  第十二講 佛經結集與佛教流傳

  第一講 佛教誕生的背景

  一、 印度—早期佛教活動的舞臺

  在現代具有世界性的叁大宗教中,誕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個。

  叁個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紀初所創立的,它的曆史迄今不足兩千年。回教是穆罕默德于西元七世紀初所創立的,迄今曆史約一千叁百年;而佛教,是釋迦牟尼佛陀于西元前五百多年的時候所創立的,迄今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曆史——正確的說,佛陀涅槃于西元前四八六年,他世壽八十歲,則出生于西元前五六五年。佛陀二十九歲出家,叁十五歲成道,第二年就有了原始的僧伽——最早的僧團。也可以說,佛教于此時已經誕生了,所以佛教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曆史了。

  這個有兩千五百年曆史的宗教,最初是如何誕生的——是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之下出現的呢?要探討佛教誕生的背景,必須要自印度的地理、曆史、宗教、文化了解起。要不然,我們無從了解佛教何以誕生,也無從了解佛教在印度許多教派中的地位。尤其是,我們無從了解佛教的教理,何以說常說斷、說空說有。這就是我們要探討佛教誕生背景的原因。于此,我們就先自印度的地理環境說起。

  印度位于亞細亞南端的半島,其國土初看像叁角形,實際上則是不正四邊形。自現代來看,印度面積有叁百二十八萬平方公裏,但自曆史觀點看,今日獨立國的巴基斯坦、尼泊爾、斯裏蘭卡等國,早期都包括在印度的國土範圍之內。所以自曆史觀點來看印度,它是一個曆史悠久、土地遼闊、人口衆多,氣候、生産、種族、語言都極爲複雜的地方。唐玄奘叁藏在〈大唐西域記〉中,說印度的地形是:[ 叁垂大海,北背雪山”,大體大說,確是如此,它西北方以利曼連峰鄰于阿富汗,東北以雪山中隔鄰于西藏。下面的半島,西南望阿拉伯海,東南望孟加拉灣,半島尖端下面,有一個扇形的海島,就是古代的師子國、後來的□蘭,今日的斯裏蘭卡。由于四面都爲山海所包圍,與他國隔絕,所以形成它特有的曆史文化。它國內的地勢,如果由西面的印度河口,向東面的恒河出海口畫一直線,就成了上下兩個叁角形。上面的叁角形,由中間垂直再畫一直線,這樣就共有叁個叁角形。上面西北方的叁角,是五河地區,東南方的叁角,是恒河平原,而下面的大叁角,就是頻阇耶山以南的半島。而印度的文明,就是依著這叁個叁角區的順序而發展的。

  二、 雅利安人的入侵

  印度當地的土著民族,最早而主要的,是達羅維荼族Dravidians,早在西元前兩千五百年——時當中國黃帝軒轅氏時代——就在印度河流域形成了古代的文明社會,這稱爲印度青銅器時代的文明。青銅器文明的遺迹,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城最顯著,所以此一時期又稱爲哈拉巴文化。據考古學者的發現,那時他們已有了城市規劃,有下水道,有兩叁層磚建的樓房,有公私浴室,街道上有店鋪。並且手工的紡織業、陶器業都相當發達。此一文明延續了千年之久,傳說是由于雅利安人的入侵而予以破壞。雅利安人入侵自是事實,但哈拉巴文化是否因此而破壞和滅絕,曆史上尚無定論。

  雅利安人Aryan 人,據近代學者研究,最早是在中央亞細亞地方,約在元前叁四千年間,乘世界人口移動的風潮,分別向東西移動。向西者進入歐洲,成爲歐洲人的祖先;向東者到達波斯,後來一部份更向東南,就是後來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之入侵印度,約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後。他們越過興都克什山,進入印度西北部的五河地區。五河,顧名思義,是個河川縱橫的地方,河川中最大的就是印度河,它彙集衆流,注入阿拉伯海。雅利安人初到此地,感于此河水勢之壯闊,稱之曰[ 信度 ”(Sindhu ),信度,是大水或海的意思。後來由 Sindhu 轉爲 India,遂成爲印度全境的名稱。

  雅利安人之侵入印度,約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後。那時的雅利安人,已有自己相當的文化。他們已脫離雜婚,建立家庭單位,以父親爲家族之長,構成父系家長製的社會。部族的酋長即是王,王位選舉或世襲。他們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族人勇悍好戰,侵入五河地區後,征服了土著,在該地區定居下來,建立了許多國家。五河地區土地肥沃,生産豐富,由于長時期在該地定居,形成了雅利安人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就是婆羅門文明的中心。雅利安人稱那個地方爲[中國](MadhyaDesa)。指此一區域外的地方是化外之地。雅利安人也稱此一地區爲[ 閻浮提 ]——閻浮提,就是後來佛經中稱的南部贍洲。

  雅利安人的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原來初民對于自然界有極大威力的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水火晝夜等,不能理解,以爲各有神祗司理,他們禮拜諸神,頌贊諸神。所以有許多想像力豐富、詞句美麗的詩篇。這些贊歌由七個家族分別保留下來,到後來有了祭祀的儀式,祭司們把古代贊歌加以彙集,應用到祭祀上,祈求子孫繁衍,家畜增殖,降雨豐收,戰爭勝利等等,這就是最古老的吠陀聖典,黎俱吠陀。

  吠陀,是梵文Veda的音譯,是智識的意思,〈翻譯名義集〉曰:[ 韋陀,亦名吠陀,此雲智識,由此生智。 ]雅利安人稱此爲七戢所作,是天啓的聖典。黎俱吠陀的完成,大約以西元前一千二百年爲中心。此後的一兩百年間,又有沙摩吠陀、夜柔吠陀的編集,最後又有阿達婆吠陀的出現。阿達婆吠陀,是在該地者著達羅毗荼人間流傳的降福、攘災或咀咒仇敵的咒語,爲雅利安人吸收采用到祭典中,而取得第四吠陀的地位,四吠陀的完成,大約是西元前八百年間的事。這四吠陀的內容,如下所述:

  (一), 黎俱吠陀Rig veda :四吠陀中,黎俱吠陀是最原始的一種,這是雅利安人居住在五河地區的時候,詩人歌頌大自然的詩句,及招請諸神至祭祀場所的贊歌。以口耳相傳的傳下來,最後編集而成的,這是世界最古老的詩篇,由一千十七首所組成,計一萬五百八十頌,分爲十卷。這是在祭祀的時候,獻給諸神的贊唱。

  (二), 沙摩吠陀Sama veda:這是蘇摩祭時所用的贊歌,由一千五百四十九頌所組成,分爲二卷。其實多是預祝豐年的贊歌。

  (叁), 夜柔吠陀 Yajur veda:這也是純爲祭祀用的贊歌,它的出世較晚,約是雅利安人離開五河,移居閻牟那河拘羅地方的作品,它是由韻文與散文混合而成的。

  (四), 阿達婆吠陀 Atharua veda:阿達婆吠陀與前叁者不同,前者是公認的聖典,而此則全是個人招福攘災、咀咒仇敵的咒法,古代印度稱前叁吠陀爲[叁明],視爲叁位一體,此則是後來附加的。

  叁、 婆羅門教與四姓階級製度

  黎俱吠陀時代所歌頌的神,包括天空地叁界,事實上全是自然現象現的神格化,如天界的太陽神,空界的風神,地界的河神等,名目繁多。其中地位最高的,在天界爲婆樓那,在空界爲因陀羅,在地界爲阿耆尼及蘇摩。婆樓那是蒼空的神格化,是自然界秩序的守護者,如日月運行,四季循環,均由婆樓那司之;因陀羅是戰神,他身軀高大,長于勇武,率領衆神與雅利安人的敵人達沙作戰;阿耆尼是火神,它有破除黑暗,消滅惡魔的力量。雅利安人之崇拜火神,當是早期與伊朗共住時代的習俗——即拜火教的習俗。蘇摩是酒神,他是神人之間的媒介,是祭壇上重要的神。當時尚沒有殿堂神像,每個家庭都有聖壇,要燃聖火、灌牛乳、獻米麥、奉神酒,這是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份。而重大的祭祀,則須由司祭者主持。

  在四吠陀先後編集完成的多神時代,後世對此一時期,加之以吠陀教的名稱。

  在西元前一千年前後的時後,雅利安人屢屢發動戰爭,征服者著,並自五河地區向東南移動,由閻牟那河地區到達恒河平原,並在這裏建立了許多國家。在當時流傳下來的敘事詩上,可見到拘盧Kuru,般庶Panchala,拘薩羅Kosala,迦屍Kasi等名稱。而由吠陀教演變而成的[ 婆羅門教 ],也在這個時代出現了。

  婆羅門Brahmana,梵文的原意,是[ 神學的掌握者 ]亦有[淨行]、[靜志]的意思。而婆羅門教,則是由五河時代的吠陀教演變而成的。雅利安人侵入五河地區,征服土著,當時就是有了[種姓]的分別。不過當時只是雅利安人與非雅利安人間的差別。原來種姓梵語[Varna],它原來的字義是[顔色]、或[品質]的意思。本來,雅利安的梵語[Aryan],就含有[神聖的]或[高貴的]意思,因此,他們認爲白膚色的雅利安人是品質高貴的人,而深膚色的達羅毗荼族和其他土著,都是品質低賤的種族。這就有了雅利安人,與非雅利安人[Anaryan]的分別。換句話說,前者是白膚色的征服者雅利安Aryan 人,或者是被征服的黑膚者著,即所謂非雅利安Anaryan人。

  後來因爲祭祀的儀式愈來愈繁瑣,非專業者不能勝任,于是有了專業司祭者的出現,而司祭者又演變成爲世襲,這就形成了婆羅門階級;另一方面,雅利安人不斷的發動戰爭,于是有了專業戰士的一個階層,即所謂刹帝利階級;而從事農工商業的人民,被稱爲吠舍族,原來被征服的土著,就成了首陀族。首陀羅種姓中,也有農人、牧…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