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陀▪P6

  ..續本文上一頁城呢? 也許, 拘薩羅是迦毗羅衛的宗主國, 他以王儲的身份, 有所不便吧!

  太子到王舍城, 暫在郊外靈鹫山棲止, 摩揭摩國的頻婆娑羅王獲悉他的身份, 到山中相訪, 要推國相讓。太子怕節外生枝, 立即離開靈鹫山, 到各處參訪——本來,[ 志士入山恐不深,人知已是負初心 ],太子出家,爲的是解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問題,如欲爲王,自已本來就是王儲,又何必出家呢?

  許多經典上說:“ 太子出家, 六年苦行 ], 可能不是如此。在前一段時間, 他必是到各地訪問各宗派的沙門集團, 去了解他們的哲學理論。他也曾從數論派的先驅、阿邏邏伽羅摩、和郁陀伽羅摩等修習禅定。最後他到王舍城西南方、伽耶山附近的尼連禅河畔的樹林中修苦行。

  本來, 婆羅門教就有修苦行的方式, 而沙門集團出現後, 又有了多種的[苦行外道]——如自餓、投淵、赴火、自坐、禁語、持牛戒狗戒等等。不過廣義的說, 在林中沈思冥想、參究真理也就是修苦行。我相信太子修的苦行是屬于後者, 而不是外道的苦行。

  太子在苦行林中, 參究真理——組織他自己的思想體系。最後, 他坐在菩提樹下, 作思想上最後的突破。據說, 魔王波旬此際曾來威脅利誘, 橫加幹擾。並要他的叁個女兒染欲、悅人、可愛樂以美色誘惑太子。太子在金剛座上。戰勝魔軍。其實所謂魔(梵文Mara,本譯爲磨,後來梁武帝改磨爲魔), 不是來于外境, 而是生自內心。這是我人內心深處的種種欲念——愛欲、貪婪、權力、財富等種種欲念的化裝表現而已。

  太子在菩提樹下, 苦心參究, 終于在某一日淩晨, 面對滿天繁星, 思想豁然貫通, 證悟了真理。這在佛經上稱爲[ 睹明星而證道 ]。

  太子成道了, 自此成爲佛陀Buddha——覺者。就是真理的證悟者。

  第四講 僧伽——僧團的成立與發展

  一、 初轉*輪

  據 <過去現在因果經> 上說, 悉達多太子,在尼連禅河畔菩提樹下,入定思維 :“第叁夜分, 破于無明, 明星出時, 得智慧光, 斷于習障, 成一切種智。”成爲證悟真理的覺者——佛陀。

  佛陀證道後, 並沒有立即離開菩提樹他往, 仍在原處禅定思維, 他反覆思維自證的境界, 自己受用法樂。同時思考, 爲未來行止頗爲躊躇: 究竟是深入人間, 去宣揚真理, 普度衆生呢? 還是明哲保身, 獨處山林, 自享法樂呢? 反覆思維的結果, 終于決定還是深入人群, 度化衆生。<過去現在因果經>中, 說是受了大梵天王的啓請, 佛陀答大梵天王釋提桓因曰: “ 我亦欲爲一切衆生轉于*輪, 但所得法, 微妙甚深, 難解難知, 諸衆生等不能信受, 生誹謗心, 墮于地獄, 我今爲此故默然耳。]

  佛陀所悟之法, 微妙甚深, 難知難解, 恐衆生不能信受, 固然是使其躊躇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 當時的客觀環境, 可能也是佛陀考慮的因素。佛陀悟道時, 印度社會是一個思想混亂, 邪說充斥的時代。傳統的婆羅門教, 祭司們藉著主持祭祀, 解釋經典的權力,勒索財物, 欺壓百姓。雖然如此, 但它根深蒂固, 不可動搖( 後來佛陀傳教, 始終沒有進入婆羅門教的根據地——閻牟那河地區,由此可見一斑) 。而新的沙門集團, 所謂六師外道、九十六外道、叁百六十叁論師等等, 雖然各創新說, 但有的否定業報因果, 有的一切歸于宿命, 邪說謬論, 不一而足。但也各有其信徒和群衆, 也各有其地盤和勢力範圍——後來僧伽一直和外道鬥爭, 須達多長者在舍衛城建祗園精舍時, 曾爲外道所阻止; 大目健連晚年出外傳道, 爲外道亂石砸死; 甚至于外道買通淫女, “帶盂謗佛” ,可見鬥爭激烈的一斑。觀乎此, 佛陀最初的躊躇就不爲無因了。

  不過最後他還是決定了入世度化。最初度化的物件, 是他在苦行林中修道時, 淨飯王派去照應他生活的五名侍者。五侍者後來見太子接受農家女奉獻的乳糜, 以爲太子退轉道心, 就離他而去。五人此時在恒河北岸、波羅奈國的鹿野苑修苦行。波羅奈距佛陀證道的伽耶山, 有近叁百公裏的路程, 佛陀赤足徒步, 由伽耶走到鹿野苑。

  所謂五侍者, 是以年長的喬陳如爲首, 另外四人的名字是摩诃那摩、跋波、阿舍婆阇、跋陀羅阇。這五個人原是淨飯王宮中的執事人員, 都信婆羅門教。佛陀爲他們講解以[緣起 ]爲基礎的具體理論[ 四聖谛 ]——苦、集、滅、道四聖谛。由于這是佛陀初次傳道, 佛經上稱此爲[ 初轉法論 ]。又因佛陀對五人以不同的角度講解了叁遍, 佛經上稱之爲[ 叁轉法論 ]。佛陀還爲他們講解[ 中道 ]——既反對任情縱欲, 也避免極端苦行, 行于[中道 ”, 才是正確的解脫方式, 他們五人皈依了佛陀, 成爲僧伽中最初的五名比丘——關于四聖谛, 後文再詳爲介紹。

  這一年, 佛陀在鹿野苑度過了雨安居。在此期間, 還有一段插曲。伽屍城有一位[ 大富長者 ]俱梨迦, 他的獨子耶舍, 生于富家, 終日酒食征逐, 在女人堆裏打滾。他家中蓄有歌妓, 一日飲酒作樂,醉後沈睡, 夜半醒來, 見那些歌妓在枕席間橫七豎八沈睡。脂粉零落, 口涎直流, 使他有如置身死人堆中的感覺。他一陣憎厭, 披衣而起, 一口氣跑到城外, 口中喊著[ 煩死了、煩死了”。本來,財色名食睡的五欲之樂,可以使一個人麻醉、墮落,但填補不了一個人心靈上的空虛。耶舍就是這樣,他跑到城外,無巧不巧的正跑到鹿野苑, 遇到了正在 “經行” 的佛陀。佛陀見一青年,衣衫不整,急步奔走,不停的喊著[ 煩死了、煩死了 ]就攔住他一問究竟,問明原委後, 說:

  [青年人, 這兒有安靜處, 寂滅會脫雛煩惱]。

  于是領他到房內,爲他講解苦集滅道四聖谛的道理。耶舍原本是天分頗高的青年,只是無人領他走入正途,他聽了佛陀的正法,逐漸覺悟, 當下皈依于佛陀座下, 出家修道,後來, 耶舍的五十多名親友, 都隨佛陀出家,成爲繼五比丘後的一群出家弟子。後來耶舍的父母也皈依了佛陀, 因爲年邁不能出家, 乃做了在家的優婆塞和優婆夷。

  二、 僧伽——早期的佛教

  佛陀初轉*輪, 五侍者皈依, 成爲最初的五名比丘, 據佛經上說至此叁寶齊備,“ 佛教 ]由此誕生。叁寶者, 佛、法、僧。佛、是釋迦牟尼佛陀; 法、是四聖谛; 僧、是五比丘。不過, 由五名比丘到初具僧伽規模, 應該是叁伽葉皈依以後的事。

  佛陀在鹿野苑度雨安居時, 想到摩揭陀國伽耶山附近的優婁頻羅村, 住有一個婆羅門種姓的事火外道, 名叫優婁頻羅伽葉。他座下有五百名弟子, 他有兩個兄弟, 座下也各有二百五十名弟子。這叁兄弟是摩揭陀國的有名的宗教家, 甚爲摩揭陀國人所敬重。如果把這叁兄弟度化過來, 則有助于教團的發展。雨安居過後, 佛陀向座下的五十多位弟子說:

  比丘們呀! 我脫離了人天世界所有的芥蒂, 你們也脫離了人天世界的所有芥蒂, 而得到解脫。該是遊行(傳道)的時侯了, 爲了人們的利益和幸福, 爲了人天的利益和幸福, 一條路不必走兩個人。比丘們呀! 無論開頭也好, 中間也好, 末了也好, 都好好講說具備理路和表現的說法。而且,要說圓滿和清淨的梵行。衆人之中,也少有染汙塵者, 如果不能聽到法, 將要墮落。比丘們呀! 爲了說法, 我也到優婁頻羅村去吧。

  這一段話,可以說是初期僧伽的傳教宣言。

  最初的僧伽, 和外道的不同之處, 就是教團成立之初, 即深入社會群衆中, 積極的展開了傳教活動。這是佛教以後能超越國界, 成爲世界叁大宗教原因之一。因爲當時的婆羅門教是國教, 除了首陀羅的奴隸族外, 是全國上下一致的信仰。六師外道等其他沙門集團, 都是爲了自身解脫而出家修道的, 弟子投靠到師父座下, 師父才予以傳授, 並不向外傳道。所以深入群衆從事教化, 是僧伽的特色。[一條路不必走兩個人], 是爲了擴大影響,使更多的人能夠聽到正法。

  佛陀又托缽徒步行走了兩百多公裏, 到了他修苦行的伽耶。他以借宿爲名, 住入了老伽葉——年已一百二十歲的優婁頻羅迦葉的聖火堂中, 以神通力降服了聖火堂中的毒龍,老迦葉敬服萬分, 帶著五百名弟子皈依于佛陀座下。他的兩個弟弟都提迦葉和伽耶迦葉,也各帶兩百五十人皈依佛陀。這是構成僧伽的基本成員。後來在王舍城時, 舍利弗和大目健連也各帶了百名弟子皈依佛陀, 再加上鹿野苑的五十多名弟子, 就是佛經中所說的:“一時,佛在某某國某某園,與大比丘僧, 千二百五十人具 ]。

  本節中屢屢提到“僧伽” 二字, 這僧伽二字究作何解?

  僧伽, 是梵文 Sangha 的音譯, 亦有譯爲僧□, 僧企耶。義譯爲衆和會、和合衆, 含有群衆的意義。僧伽一詞, 在佛教興起以前, 印度社會早已流行使用。原來恒河中遊, 在西元前五、六世紀, 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 連帶著運輸、銷售業也發達起來。這就興起了許多以工商業爲主的新都市。像恒河北的迦屍, 就是有名的工商業城市。恒河南岸的巴吒理村,最初只是一個渡口, 後來也發展成爲水陸要沖的都市——華氏城。

  由于工商業發達, 工商界人士依其職業性質組成不同的職業團體——有如現代的同業公會, 這種職業團體, 稱做僧伽。甚至于當時毗舍離城人民所有的政治團體——會議政治的體製, 也稱做僧伽。這種社會通用的名詞, 後來也爲宗教團體所采用。如當時各外道的沙門集團, 也稱爲僧伽。佛陀的教團, 由五名比丘開始, 隨著人數的成長, 也成了僧伽。

  佛教傳入中國…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