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陀▪P7

  ..續本文上一頁後, 僧伽二字, 成爲佛教出家衆專用的名詞。

  叁、 象頭山的開示

  叁迦葉的皈依, 是早期僧伽的大事, 有了上千名修道者加入教團, 奠定了教團的基礎。但是, 上千名比丘, 不能在伽耶附近的聚落托缽乞食, 必須到人口衆多的城市中才能生存。佛陀初出家時, 在靈鹫山和頻婆娑羅王相遇, 頻王曾有[他日道成, 願先見度]之約, 佛陀決定帶著衆比丘到王舍城去。

  佛陀帶著衆比丘首途, 一行人登上伽耶山——伽耶山, 又名象頭山。時近黃昏, 晚霞燦爛, 佛陀遊目四顧, 這裏有他許多回憶。東北山麓是伽耶的街市, 東邊有尼連禅河在山下迂緩的流過, 遠處, 有著他證道之地的菩提樹………這時, 山下有野火在燃燒, 火光熊熊, 輝耀奪目。佛陀即以燃火爲喻, 對衆比丘開示說:

  比丘們呀! 萬物皆在燃燒, 且燒的很熾烈, 你們必須知道這個事實。

  比丘們呀! 萬物皆在燃燒有何種意義呢? 比丘們呀! 人們的眼睛不是正在燃燒嗎?

  不是在對它的物件燃燒嗎? 人們的耳朵不是正在燃燒嗎? 人們的鼻子不也是正在燃燒嗎? 舌頭不也正在燃燒嗎? 心又何嘗不是正在燃燒? 所有的都對他的物件, 熾烈的燃燒著。比丘們呀! 這些何以會燃燒? 那是爲貪欲的火焰所燃燒, 爲嗔恚的火焰所燃燒,爲愚癡的火焰所燃燒。

  火焰在燃燒, 事實上是我們的心識在燃燒, 我人內心的貪婪之火, 嗔恚之火, 愚癡之火, 種種的煩惱之火, 較原野上的火燃燒的更熾烈。因此, 我們所有的感受、知覺、意念、認識, 都是燥熱的火種。我們時時刻刻、都受著這些煩惱之火的熬煎。

  貪婪、嗔恚、愚癡, 是我人心頭上的叁把毒火, 我們必須熄滅了心頭上這些煩惱的火焰, 才能解脫得到寂靜與清涼。佛教中的[涅槃],就是由此萬物皆在燃燒的思想中産生的。

  據說, 千名比丘聽了佛陀[萬物皆在燃燒]的開示後, 皆開悟而證得須陀洹果。

  後來西洋人研究佛教, 把這一段象頭山的開示, 比之爲耶稣的登山寶訓。

  四、 恒河南北的兩大教區

  佛陀帶著千名弟子, 步行走向王舍城, 到得城郊, 在一處地名杖林的地方停下來。這時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 已經獲知沙門瞿昙證了道果, 帶著弟子到了杖林, 他以最隆重的禮節迎接佛陀, 據說王舍城的人傾城而出, 都要瞻仰一下這位證果的聖者。頻王把佛陀迎入宮中, 以最豐美的飲食供應佛陀和千名比丘, 佛陀也于食後對頻王說法——說施論、戒論、生天論的叁論; 和苦、集、滅、道的四聖谛。頻王皈依于佛陀, 他對佛陀行最尊敬的跪拜接足禮。這以後, 凡是皈依佛陀的國王大臣, 都行這種最敬禮。頻王皈依後, 感激而又愉快的說:

  當我還是太子的時侯, 我有五個心願, 今日得以全部成就了。第一就是願自己能夠灌頂爲王, 這已經得以成就了; 第二是願聖者來到我國, 也已經得以成就了; 第叁願自已能夠師事聖者, 已經得以成就了; 第四願聖者能夠爲我說法, 也已經得以成就了; 第五願我能夠領悟聖者所說的法, 今日也得以成就了。我的五個心願, 因佛陀而得以全部成就, 佛陀啊, 接受我的供養, 居留在摩揭陀吧!

  頻婆娑羅王在王舍城的東南郊, 一處名叫迦蘭陀竹園的地方, 爲佛陀起造了精舍, 請佛陀和千名比丘居住, 這就是後來佛經上所稱的[ 竹林精舍 ]。

  ——于此要把 “精舍” 二字加以說明,說到精舍,使我們誤以爲是精美的房舍。其實不是,精舍的正確意義,是:“ 精舍者,爲精行者之所居,非精妙之謂也。” 其重點在行者精進,不在房舍之華美。

  當時的沙門集團, 平時在樹林中修行, 一到雨季, 便各行其適, 雨季過後再回到林中。雨季時在精舍中集中修行, 是僧團的創舉。由于這一座竹林精舍, 使僧團在王舍城紮了根, 這對僧團以後的發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果然, 沙門瞿昙的僧伽, 很快的在大王舍城地區發展起來, 連六師外道之一的刪阇耶吠羅胝子, 他座下的大弟子舍利弗和大目犍連, 也都帶著兩百名弟子皈依了佛陀, 有名的學者摩诃俱希羅, 大伽葉, 也投入佛陀座下,至于民間青年子弟之投入僧伽的, 更是不計其數。甚至于一度爲王舍城造成恐惶不安——許多做父母的、以爲沙門瞿昙奪走了他們的兒子, 做妻子的以爲沙門瞿昙奪去了他們的丈夫, 滿城議論紛紛。<四分律>叁叁中載有一首當時流行的偈子, 語譯後的意思是:

  在摩揭陀國衆山環繞的都城裏,

  出現了一個名叫瞿昙的大沙門,

  他先引誘了刪阇耶的二百徒衆,

  以後還要引誘那些人家的子弟呢?

  當然, 這只是一陣風潮, 風潮過去也就平靜了。

  大約是佛陀成道兩叁年以後的事, 拘薩羅國舍衛城有一位須達多長者, 到王舍城探望他的老友迦蘭陀長者, 由伽蘭陀長者的引見, 他在竹林精舍拜谒了佛陀。他在佛陀莊嚴慈悲的威儀下, 爲佛陀開示的教法所感動。他當時向佛陀表達出他的心願, 他希望在舍衛城也建造一座精舍, 請求佛陀帶著弟子們去度化, 使舍衛城的人也能沾到佛陀的法益。佛陀慈悲接受, 須達多長者滿心歡喜的回到舍城去籌建精舍。

  須達多, 樂善好施, 人稱給孤獨長者,“ 祗樹給孤獨園 ]的故事盡人皆知, 不再贅述。不過大家所未注意到的, 精舍建造之初, 須達多請佛陀派一位弟子去監造, 佛陀派了舍利弗前去。開工不久, 當地的外道、探知是爲釋迦族的沙門瞿昙所造, 大爲不平, 許多外道去遊說須達多長者, 要求中止這項工程。須達多不爲所動, 外道提出一個要求, 他們要與瞿昙的弟子開一次辯論會。須達多長者頗爲擔心, 而舍利弗卻一口答應下來。原來舍利弗出身外道, 辯才無礙, 在佛弟子中號稱智慧第一, 在辯論會上他折服衆外道, 工程得以繼續進行。

  據說在佛陀證道的第五年, 佛陀帶著弟子遊化拘薩羅國, 住進舍衛城的祗園精舍。這以後, 佛陀在恒河南北各有一處弘法據點, 他經常率領弟子往返南北,到各地遊行教化。

  五、 戒律的製定

  僧團成立之初, 尚沒有律的製定。佛陀也爲皈依者說戒, 說的是基本五戒。基本五戒並非僧團所獨有, 像尼乾陀若提子領導的耆那教, 也有五戒的製定。耆那教的五戒是不殺生、真實語、不盜、不淫、無所有。無所有, 是指不持有財物。僧團的五戒前四者相同, 而第五戒是不飲酒。不淫一戒, 對在家弟子說, 改爲[ 不邪淫 ]。

  據說, 住進竹園精舍精舍未久, 舍利弗曾要求佛陀製定戒律, 以爲團體的規範。佛陀 說:

  舍利弗, 我此衆中, 未曾有法; 我此衆中, 最小得須陀洹果。諸佛如來, 不以未有漏法而爲弟子結戒。

  佛陀的意思是: 在弟子們沒有犯過失以前, 如果先訂出一套限製別人行爲的戒律來, 是對弟子們人格的不信任和不尊重。不過, 上千人聚居居一處, 也總應有一套生活公約似的東西。這生活公約可能就是[ 六和敬 ]。如舊譯本的<仁王經>稱:

  住在佛家修六和敬, 所謂叁業, 同戒、同見、同學。

  <祖庭事苑>曰:

  六者是何, 一身和、共住; 二口和、無诤; 叁意和、同事; 四戒和、同修; 五見和、同解; 六利和、同均。

  戒、律的製定, 大約在僧團成立叁四年以後, 佛陀遊化跋祗國, 在毗舍利結夏, 是年災旱, 弟子們分散到各地就食。其中一個名叫須提那的比丘, 家住毗舍利伽蘭陀村, 他回到家中, 禁不住妻子的挑逗, 破了戒體。事後深爲奧悔, 回到毗舍離向佛陀忏悔。佛陀爲僧團前途著想, 感到有製定戒律的必要, 于是開始製定戒律——當然, 戒律不是一次完成的, 是遇到問題發生, 由佛陀加以處理, 這就成了一個案例。如此一件一件累積而成的。

  本文中剛才說到[ 結夏 ], 結夏就是[ 雨安居 ]。這並不自僧團開始, 是印度傳統的習俗。印度夏季多雨, 外出不便, 在森林中修行的婆羅門或沙門, 雨季也要離開森林,各 自所適。而僧團中的比丘, 平時在外乞食、傳道, 到雨季來臨時要結夏安居。不過與外道不同的, 雨季並不分散, 而是集中在精舍中精進修行。雨安居的期間, 視雨季來臨的早晚, 而有前安居和後安居之分。前安居是自四月十六到七月十五; 後安居是自五月十六到八月十五。

  僧團中有[ 自恣 ]的製度。每年夏安居期滿的次日晚間, 比丘齊集一堂, 檢討各人在叁個月結夏期間, 在言行上有沒有違反戒律。各人自行反省, 也可以互指別人過失, 若有反戒者, 要當衆忏悔。<增一阿含>上載有[ 佛自乞僧舉過 ],說是佛陀在自恣日的會堂中對衆比丘說:“ 我有沒有過失呢? 我有沒有反身口意叁業呢? 如果有的話, 你們可以舉出來, 以便我反省忏悔。]

  僧團中還有[ 布薩 ]之製。布薩, 梵文Uposatha,義爲淨住、善宿、長養。其實就是每半個月一次的定期集會。時間在每月初一和十五,即太陰曆新月之夜和滿月之夜,在一定的區域內, 出家衆都要參加。由比丘輪流誦出波羅提木叉——戒律。參加的比丘要各自反省, 在這半個月內有沒有反戒, 沒有反戒者可保持沈默, 反戒者要在大衆前坦白出來,表示忏悔。

  第五講 佛陀證悟的真理——緣起

  一、 諸法因緣生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受印度傳統思想影響的——與外道共通的部分, 有不與外道共通, 而爲其本身所特有者。因爲一種宗教,或一種思想、學說,不能自外于曆史傳統或時代背景之外。偉大如釋迦牟尼,雖然特立獨證悟真理,開創印度思想界的新時代,但他仍不能與他所處的時…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