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陀▪P6

  ..续本文上一页城呢? 也许, 拘萨罗是迦毗罗卫的宗主国, 他以王储的身份, 有所不便吧!

  太子到王舍城, 暂在郊外灵鹫山栖止, 摩揭摩国的频婆娑罗王获悉他的身份, 到山中相访, 要推国相让。太子怕节外生枝, 立即离开灵鹫山, 到各处参访——本来,[ 志士入山恐不深,人知已是负初心 ],太子出家,为的是解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问题,如欲为王,自已本来就是王储,又何必出家呢?

  许多经典上说:“ 太子出家, 六年苦行 ], 可能不是如此。在前一段时间, 他必是到各地访问各宗派的沙门集团, 去了解他们的哲学理论。他也曾从数论派的先驱、阿逻逻伽罗摩、和郁陀伽罗摩等修习禅定。最后他到王舍城西南方、伽耶山附近的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修苦行。

  本来, 婆罗门教就有修苦行的方式, 而沙门集团出现后, 又有了多种的[苦行外道]——如自饿、投渊、赴火、自坐、禁语、持牛戒狗戒等等。不过广义的说, 在林中沉思冥想、参究真理也就是修苦行。我相信太子修的苦行是属于后者, 而不是外道的苦行。

  太子在苦行林中, 参究真理——组织他自己的思想体系。最后, 他坐在菩提树下, 作思想上最后的突破。据说, 魔王波旬此际曾来威胁利诱, 横加干扰。并要他的三个女儿染欲、悦人、可爱乐以美色诱惑太子。太子在金刚座上。战胜魔军。其实所谓魔(梵文Mara,本译为磨,后来梁武帝改磨为魔), 不是来于外境, 而是生自内心。这是我人内心深处的种种欲念——爱欲、贪婪、权力、财富等种种欲念的化装表现而已。

  太子在菩提树下, 苦心参究, 终于在某一日淩晨, 面对满天繁星, 思想豁然贯通, 证悟了真理。这在佛经上称为[ 睹明星而证道 ]。

  太子成道了, 自此成为佛陀Buddha——觉者。就是真理的证悟者。

  第四讲 僧伽——僧团的成立与发展

  一、 初转*轮

  据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上说, 悉达多太子,在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入定思维 :“第三夜分, 破于无明, 明星出时, 得智慧光, 断于习障, 成一切种智。”成为证悟真理的觉者——佛陀。

  佛陀证道后, 并没有立即离开菩提树他往, 仍在原处禅定思维, 他反覆思维自证的境界, 自己受用法乐。同时思考, 为未来行止颇为踌躇: 究竟是深入人间, 去宣扬真理, 普度众生呢? 还是明哲保身, 独处山林, 自享法乐呢? 反覆思维的结果, 终于决定还是深入人群, 度化众生。<过去现在因果经>中, 说是受了大梵天王的启请, 佛陀答大梵天王释提桓因曰: “ 我亦欲为一切众生转于*轮, 但所得法, 微妙甚深, 难解难知, 诸众生等不能信受, 生诽谤心, 堕于地狱, 我今为此故默然耳。]

  佛陀所悟之法, 微妙甚深, 难知难解, 恐众生不能信受, 固然是使其踌躇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 当时的客观环境, 可能也是佛陀考虑的因素。佛陀悟道时, 印度社会是一个思想混乱, 邪说充斥的时代。传统的婆罗门教, 祭司们藉著主持祭祀, 解释经典的权力,勒索财物, 欺压百姓。虽然如此, 但它根深蒂固, 不可动摇( 后来佛陀传教, 始终没有进入婆罗门教的根据地——阎牟那河地区,由此可见一斑) 。而新的沙门集团, 所谓六师外道、九十六外道、三百六十三论师等等, 虽然各创新说, 但有的否定业报因果, 有的一切归于宿命, 邪说谬论, 不一而足。但也各有其信徒和群众, 也各有其地盘和势力范围——后来僧伽一直和外道斗争, 须达多长者在舍卫城建祗园精舍时, 曾为外道所阻止; 大目健连晚年出外传道, 为外道乱石砸死; 甚至于外道买通淫女, “带盂谤佛” ,可见斗争激烈的一斑。观乎此, 佛陀最初的踌躇就不为无因了。

  不过最后他还是决定了入世度化。最初度化的物件, 是他在苦行林中修道时, 净饭王派去照应他生活的五名侍者。五侍者后来见太子接受农家女奉献的乳糜, 以为太子退转道心, 就离他而去。五人此时在恒河北岸、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修苦行。波罗奈距佛陀证道的伽耶山, 有近三百公里的路程, 佛陀赤足徒步, 由伽耶走到鹿野苑。

  所谓五侍者, 是以年长的乔陈如为首, 另外四人的名字是摩诃那摩、跋波、阿舍婆阇、跋陀罗阇。这五个人原是净饭王宫中的执事人员, 都信婆罗门教。佛陀为他们讲解以[缘起 ]为基础的具体理论[ 四圣谛 ]——苦、集、灭、道四圣谛。由于这是佛陀初次传道, 佛经上称此为[ 初转法论 ]。又因佛陀对五人以不同的角度讲解了三遍, 佛经上称之为[ 三转法论 ]。佛陀还为他们讲解[ 中道 ]——既反对任情纵欲, 也避免极端苦行, 行于[中道 ”, 才是正确的解脱方式, 他们五人皈依了佛陀, 成为僧伽中最初的五名比丘——关于四圣谛, 后文再详为介绍。

  这一年, 佛陀在鹿野苑度过了雨安居。在此期间, 还有一段插曲。伽尸城有一位[ 大富长者 ]俱梨迦, 他的独子耶舍, 生于富家, 终日酒食征逐, 在女人堆里打滚。他家中蓄有歌妓, 一日饮酒作乐,醉后沉睡, 夜半醒来, 见那些歌妓在枕席间横七竖八沉睡。脂粉零落, 口涎直流, 使他有如置身死人堆中的感觉。他一阵憎厌, 披衣而起, 一口气跑到城外, 口中喊著[ 烦死了、烦死了”。本来,财色名食睡的五欲之乐,可以使一个人麻醉、堕落,但填补不了一个人心灵上的空虚。耶舍就是这样,他跑到城外,无巧不巧的正跑到鹿野苑, 遇到了正在 “经行” 的佛陀。佛陀见一青年,衣衫不整,急步奔走,不停的喊著[ 烦死了、烦死了 ]就拦住他一问究竟,问明原委后, 说:

  [青年人, 这儿有安静处, 寂灭会脱雏烦恼]。

  于是领他到房内,为他讲解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耶舍原本是天分颇高的青年,只是无人领他走入正途,他听了佛陀的正法,逐渐觉悟, 当下皈依于佛陀座下, 出家修道,后来, 耶舍的五十多名亲友, 都随佛陀出家,成为继五比丘后的一群出家弟子。后来耶舍的父母也皈依了佛陀, 因为年迈不能出家, 乃做了在家的优婆塞和优婆夷。

  二、 僧伽——早期的佛教

  佛陀初转*轮, 五侍者皈依, 成为最初的五名比丘, 据佛经上说至此三宝齐备,“ 佛教 ]由此诞生。三宝者, 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陀; 法、是四圣谛; 僧、是五比丘。不过, 由五名比丘到初具僧伽规模, 应该是三伽叶皈依以后的事。

  佛陀在鹿野苑度雨安居时, 想到摩揭陀国伽耶山附近的优娄频罗村, 住有一个婆罗门种姓的事火外道, 名叫优娄频罗伽叶。他座下有五百名弟子, 他有两个兄弟, 座下也各有二百五十名弟子。这三兄弟是摩揭陀国的有名的宗教家, 甚为摩揭陀国人所敬重。如果把这三兄弟度化过来, 则有助于教团的发展。雨安居过后, 佛陀向座下的五十多位弟子说:

  比丘们呀! 我脱离了人天世界所有的芥蒂, 你们也脱离了人天世界的所有芥蒂, 而得到解脱。该是游行(传道)的时侯了, 为了人们的利益和幸福, 为了人天的利益和幸福, 一条路不必走两个人。比丘们呀! 无论开头也好, 中间也好, 末了也好, 都好好讲说具备理路和表现的说法。而且,要说圆满和清净的梵行。众人之中,也少有染污尘者, 如果不能听到法, 将要堕落。比丘们呀! 为了说法, 我也到优娄频罗村去吧。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初期僧伽的传教宣言。

  最初的僧伽, 和外道的不同之处, 就是教团成立之初, 即深入社会群众中, 积极的展开了传教活动。这是佛教以后能超越国界, 成为世界三大宗教原因之一。因为当时的婆罗门教是国教, 除了首陀罗的奴隶族外, 是全国上下一致的信仰。六师外道等其他沙门集团, 都是为了自身解脱而出家修道的, 弟子投靠到师父座下, 师父才予以传授, 并不向外传道。所以深入群众从事教化, 是僧伽的特色。[一条路不必走两个人], 是为了扩大影响,使更多的人能够听到正法。

  佛陀又托钵徒步行走了两百多公里, 到了他修苦行的伽耶。他以借宿为名, 住入了老伽叶——年已一百二十岁的优娄频罗迦叶的圣火堂中, 以神通力降服了圣火堂中的毒龙,老迦叶敬服万分, 带著五百名弟子皈依于佛陀座下。他的两个弟弟都提迦叶和伽耶迦叶,也各带两百五十人皈依佛陀。这是构成僧伽的基本成员。后来在王舍城时, 舍利弗和大目健连也各带了百名弟子皈依佛陀, 再加上鹿野苑的五十多名弟子, 就是佛经中所说的:“一时,佛在某某国某某园,与大比丘僧, 千二百五十人具 ]。

  本节中屡屡提到“僧伽” 二字, 这僧伽二字究作何解?

  僧伽, 是梵文 Sangha 的音译, 亦有译为僧□, 僧企耶。义译为众和会、和合众, 含有群众的意义。僧伽一词, 在佛教兴起以前, 印度社会早已流行使用。原来恒河中游, 在西元前五、六世纪, 随著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连带著运输、销售业也发达起来。这就兴起了许多以工商业为主的新都市。像恒河北的迦尸, 就是有名的工商业城市。恒河南岸的巴吒理村,最初只是一个渡口, 后来也发展成为水陆要冲的都市——华氏城。

  由于工商业发达, 工商界人士依其职业性质组成不同的职业团体——有如现代的同业公会, 这种职业团体, 称做僧伽。甚至于当时毗舍离城人民所有的政治团体——会议政治的体制, 也称做僧伽。这种社会通用的名词, 后来也为宗教团体所采用。如当时各外道的沙门集团, 也称为僧伽。佛陀的教团, 由五名比丘开始, 随著人数的成长, 也成了僧伽。

  佛教传入中国…

《人间佛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