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陀▪P7

  ..续本文上一页后, 僧伽二字, 成为佛教出家众专用的名词。

  三、 象头山的开示

  三迦叶的皈依, 是早期僧伽的大事, 有了上千名修道者加入教团, 奠定了教团的基础。但是, 上千名比丘, 不能在伽耶附近的聚落托钵乞食, 必须到人口众多的城市中才能生存。佛陀初出家时, 在灵鹫山和频婆娑罗王相遇, 频王曾有[他日道成, 愿先见度]之约, 佛陀决定带著众比丘到王舍城去。

  佛陀带著众比丘首途, 一行人登上伽耶山——伽耶山, 又名象头山。时近黄昏, 晚霞灿烂, 佛陀游目四顾, 这里有他许多回忆。东北山麓是伽耶的街市, 东边有尼连禅河在山下迂缓的流过, 远处, 有著他证道之地的菩提树………这时, 山下有野火在燃烧, 火光熊熊, 辉耀夺目。佛陀即以燃火为喻, 对众比丘开示说:

  比丘们呀! 万物皆在燃烧, 且烧的很炽烈, 你们必须知道这个事实。

  比丘们呀! 万物皆在燃烧有何种意义呢? 比丘们呀! 人们的眼睛不是正在燃烧吗?

  不是在对它的物件燃烧吗? 人们的耳朵不是正在燃烧吗? 人们的鼻子不也是正在燃烧吗? 舌头不也正在燃烧吗? 心又何尝不是正在燃烧? 所有的都对他的物件, 炽烈的燃烧著。比丘们呀! 这些何以会燃烧? 那是为贪欲的火焰所燃烧, 为嗔恚的火焰所燃烧,为愚痴的火焰所燃烧。

  火焰在燃烧, 事实上是我们的心识在燃烧, 我人内心的贪婪之火, 嗔恚之火, 愚痴之火, 种种的烦恼之火, 较原野上的火燃烧的更炽烈。因此, 我们所有的感受、知觉、意念、认识, 都是燥热的火种。我们时时刻刻、都受著这些烦恼之火的熬煎。

  贪婪、嗔恚、愚痴, 是我人心头上的三把毒火, 我们必须熄灭了心头上这些烦恼的火焰, 才能解脱得到寂静与清凉。佛教中的[涅槃],就是由此万物皆在燃烧的思想中产生的。

  据说, 千名比丘听了佛陀[万物皆在燃烧]的开示后, 皆开悟而证得须陀洹果。

  后来西洋人研究佛教, 把这一段象头山的开示, 比之为耶稣的登山宝训。

  四、 恒河南北的两大教区

  佛陀带著千名弟子, 步行走向王舍城, 到得城郊, 在一处地名杖林的地方停下来。这时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 已经获知沙门瞿昙证了道果, 带著弟子到了杖林, 他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佛陀, 据说王舍城的人倾城而出, 都要瞻仰一下这位证果的圣者。频王把佛陀迎入宫中, 以最丰美的饮食供应佛陀和千名比丘, 佛陀也于食后对频王说法——说施论、戒论、生天论的三论; 和苦、集、灭、道的四圣谛。频王皈依于佛陀, 他对佛陀行最尊敬的跪拜接足礼。这以后, 凡是皈依佛陀的国王大臣, 都行这种最敬礼。频王皈依后, 感激而又愉快的说:

  当我还是太子的时侯, 我有五个心愿, 今日得以全部成就了。第一就是愿自己能够灌顶为王, 这已经得以成就了; 第二是愿圣者来到我国, 也已经得以成就了; 第三愿自已能够师事圣者, 已经得以成就了; 第四愿圣者能够为我说法, 也已经得以成就了; 第五愿我能够领悟圣者所说的法, 今日也得以成就了。我的五个心愿, 因佛陀而得以全部成就, 佛陀啊, 接受我的供养, 居留在摩揭陀吧!

  频婆娑罗王在王舍城的东南郊, 一处名叫迦兰陀竹园的地方, 为佛陀起造了精舍, 请佛陀和千名比丘居住, 这就是后来佛经上所称的[ 竹林精舍 ]。

  ——于此要把 “精舍” 二字加以说明,说到精舍,使我们误以为是精美的房舍。其实不是,精舍的正确意义,是:“ 精舍者,为精行者之所居,非精妙之谓也。” 其重点在行者精进,不在房舍之华美。

  当时的沙门集团, 平时在树林中修行, 一到雨季, 便各行其适, 雨季过后再回到林中。雨季时在精舍中集中修行, 是僧团的创举。由于这一座竹林精舍, 使僧团在王舍城扎了根, 这对僧团以后的发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果然, 沙门瞿昙的僧伽, 很快的在大王舍城地区发展起来, 连六师外道之一的删阇耶吠罗胝子, 他座下的大弟子舍利弗和大目犍连, 也都带著两百名弟子皈依了佛陀, 有名的学者摩诃俱希罗, 大伽叶, 也投入佛陀座下,至于民间青年子弟之投入僧伽的, 更是不计其数。甚至于一度为王舍城造成恐惶不安——许多做父母的、以为沙门瞿昙夺走了他们的儿子, 做妻子的以为沙门瞿昙夺去了他们的丈夫, 满城议论纷纷。<四分律>三三中载有一首当时流行的偈子, 语译后的意思是:

  在摩揭陀国众山环绕的都城里,

  出现了一个名叫瞿昙的大沙门,

  他先引诱了删阇耶的二百徒众,

  以后还要引诱那些人家的子弟呢?

  当然, 这只是一阵风潮, 风潮过去也就平静了。

  大约是佛陀成道两三年以后的事, 拘萨罗国舍卫城有一位须达多长者, 到王舍城探望他的老友迦兰陀长者, 由伽兰陀长者的引见, 他在竹林精舍拜谒了佛陀。他在佛陀庄严慈悲的威仪下, 为佛陀开示的教法所感动。他当时向佛陀表达出他的心愿, 他希望在舍卫城也建造一座精舍, 请求佛陀带著弟子们去度化, 使舍卫城的人也能沾到佛陀的法益。佛陀慈悲接受, 须达多长者满心欢喜的回到舍城去筹建精舍。

  须达多, 乐善好施, 人称给孤独长者,“ 祗树给孤独园 ]的故事尽人皆知, 不再赘述。不过大家所未注意到的, 精舍建造之初, 须达多请佛陀派一位弟子去监造, 佛陀派了舍利弗前去。开工不久, 当地的外道、探知是为释迦族的沙门瞿昙所造, 大为不平, 许多外道去游说须达多长者, 要求中止这项工程。须达多不为所动, 外道提出一个要求, 他们要与瞿昙的弟子开一次辩论会。须达多长者颇为担心, 而舍利弗却一口答应下来。原来舍利弗出身外道, 辩才无碍, 在佛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 在辩论会上他折服众外道, 工程得以继续进行。

  据说在佛陀证道的第五年, 佛陀带著弟子游化拘萨罗国, 住进舍卫城的祗园精舍。这以后, 佛陀在恒河南北各有一处弘法据点, 他经常率领弟子往返南北,到各地游行教化。

  五、 戒律的制定

  僧团成立之初, 尚没有律的制定。佛陀也为皈依者说戒, 说的是基本五戒。基本五戒并非僧团所独有, 像尼乾陀若提子领导的耆那教, 也有五戒的制定。耆那教的五戒是不杀生、真实语、不盗、不淫、无所有。无所有, 是指不持有财物。僧团的五戒前四者相同, 而第五戒是不饮酒。不淫一戒, 对在家弟子说, 改为[ 不邪淫 ]。

  据说, 住进竹园精舍精舍未久, 舍利弗曾要求佛陀制定戒律, 以为团体的规范。佛陀 说:

  舍利弗, 我此众中, 未曾有法; 我此众中, 最小得须陀洹果。诸佛如来, 不以未有漏法而为弟子结戒。

  佛陀的意思是: 在弟子们没有犯过失以前, 如果先订出一套限制别人行为的戒律来, 是对弟子们人格的不信任和不尊重。不过, 上千人聚居居一处, 也总应有一套生活公约似的东西。这生活公约可能就是[ 六和敬 ]。如旧译本的<仁王经>称:

  住在佛家修六和敬, 所谓三业, 同戒、同见、同学。

  <祖庭事苑>曰:

  六者是何, 一身和、共住; 二口和、无诤; 三意和、同事; 四戒和、同修; 五见和、同解; 六利和、同均。

  戒、律的制定, 大约在僧团成立三四年以后, 佛陀游化跋祗国, 在毗舍利结夏, 是年灾旱, 弟子们分散到各地就食。其中一个名叫须提那的比丘, 家住毗舍利伽兰陀村, 他回到家中, 禁不住妻子的挑逗, 破了戒体。事后深为奥悔, 回到毗舍离向佛陀忏悔。佛陀为僧团前途著想, 感到有制定戒律的必要, 于是开始制定戒律——当然, 戒律不是一次完成的, 是遇到问题发生, 由佛陀加以处理, 这就成了一个案例。如此一件一件累积而成的。

  本文中刚才说到[ 结夏 ], 结夏就是[ 雨安居 ]。这并不自僧团开始, 是印度传统的习俗。印度夏季多雨, 外出不便, 在森林中修行的婆罗门或沙门, 雨季也要离开森林,各 自所适。而僧团中的比丘, 平时在外乞食、传道, 到雨季来临时要结夏安居。不过与外道不同的, 雨季并不分散, 而是集中在精舍中精进修行。雨安居的期间, 视雨季来临的早晚, 而有前安居和后安居之分。前安居是自四月十六到七月十五; 后安居是自五月十六到八月十五。

  僧团中有[ 自恣 ]的制度。每年夏安居期满的次日晚间, 比丘齐集一堂, 检讨各人在三个月结夏期间, 在言行上有没有违反戒律。各人自行反省, 也可以互指别人过失, 若有反戒者, 要当众忏悔。<增一阿含>上载有[ 佛自乞僧举过 ],说是佛陀在自恣日的会堂中对众比丘说:“ 我有没有过失呢? 我有没有反身口意三业呢? 如果有的话, 你们可以举出来, 以便我反省忏悔。]

  僧团中还有[ 布萨 ]之制。布萨, 梵文Uposatha,义为净住、善宿、长养。其实就是每半个月一次的定期集会。时间在每月初一和十五,即太阴历新月之夜和满月之夜,在一定的区域内, 出家众都要参加。由比丘轮流诵出波罗提木叉——戒律。参加的比丘要各自反省, 在这半个月内有没有反戒, 没有反戒者可保持沉默, 反戒者要在大众前坦白出来,表示忏悔。

  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

  一、 诸法因缘生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受印度传统思想影响的——与外道共通的部分, 有不与外道共通, 而为其本身所特有者。因为一种宗教,或一种思想、学说,不能自外于历史传统或时代背景之外。伟大如释迦牟尼,虽然特立独证悟真理,开创印度思想界的新时代,但他仍不能与他所处的时…

《人间佛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