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背景脫節。所以佛教的教理,有受時代背景所影響者,有從俗容攝而加以改者,亦有不與外道相通,而爲佛陀所自創的。
原始佛教的獨特思想, 即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的真理 :“緣起”。于此, 先講一個舍利弗皈依佛陀的故事,這個故事載在<佛說初分經>中。
舍利弗是摩揭陀國王舍城人, 家住迦羅臂拿迦村, 婆羅門種姓, 出生于一個學術氣氛濃厚的家庭。他的父親提舍, 是當代有名的論師; 他的母親舍利也是知名的學者。他自幼受傳統教育, 誦四吠陀及五明之學, 成年之後, 辭別父母, 出外訪師學道。後來投入六師外道之一、刪阇耶吠羅底子門下。刪阇耶是一位懷疑論者, 對于思想界爭論的重大問題,如空間有無極限, 時間有無始終, 如來死後存不存在等形而上的問題, 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對一切持懷疑態度。這種理論當然不能使舍利弗感到滿足, 他時有另投明師的打算,他和同學目犍連相約; 如遇明師,要彼此相告。
一日, 佛陀弟子烏斯西那比丘, 著衣持缽, 入王舍城乞食。那烏斯西那威儀整肅, 諸 根調寂。這時舍利弗也在途中, 他見烏斯西那威儀殊勝, 歎未曾有。心中頗爲欣慕, 乃上前問訊曰 :“何以法像衣服與衆不同, 甯有師宗,可得聞乎? ]
烏斯西那答道:“ 我師是大沙門瞿昙, 于大衆中,宣說無上廣大法門。]
舍利弗曰 :“汝今可能于彼法門,若多若少,爲我宣說? ]
烏斯西那答 :“我年幼稚,受學日淺,尚不能領會我師妙法深義。]
舍利弗再請曰 : “慈悲方便,略說一二。]
烏斯西那曰 :“我師所說,緣生法者, 謂一切法從因緣生,從因緣滅,複以是義,說伽陀 (偈) 曰: 諸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是生滅因緣,佛大沙門說。
經上說 :“舍利弗聞是法已,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法眼淨,是能觀察真理的清淨法眼。舍利弗歡喜不已,辭別烏斯西那,回去找到目犍連,說明經過,二人同時皈依于佛陀座下。何以舍利弗聽了烏斯西那四句偈子,就舍去自己多年所學,投入佛陀門下呢? 實是因爲“若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二句, 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舍利弗修道多年,心中不能解釋的疑團, 都由此得到答案。得到了什麼答案,我們且看下文。
二、 緣生與緣起
佛陀青年時期,因感于生、老、病、死的煩惱而出家修道。所以他證悟的真理——緣起,也是純就人生的生死流轉的觀點立言。在 <過去現在因果經> 中, 記載著佛陀在尼連禅河畔的菩提樹下,證悟緣起的經過。經中稱:
爾時菩薩,至第叁夜,觀衆生性,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爲本; 若離于生,則無老死。又複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
這“從因緣生” 一語,就是“緣起”立論的由來。不過最初的緣起,只限于有情生死流轉的“內緣起”,後來才擴及于萬法生住異滅的“外緣起”。
內緣起,即是生命流轉的緣起——十二緣生觀,此留待以後再講,現在先就 “緣生”與 “緣起” 這兩個名詞加以探討。
緣生就是緣起,這是略稱,具足又稱“因緣生”或“因緣起” 。<良贲疏>曰 :“言緣生者,緣爲衆緣,生者起也,諸有爲法,皆從緣生”。大致說來,緣生就是緣起。至于具足所稱的因緣生,因是 “造” 義,也是 “親生” 義。 <大毗婆沙論> 曰: “造是因義”,<大乘義章> 曰: “親生義,目之爲因” ,這是說,以因而能致果,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于此,也把緣生和緣起加以區別。 <瑜伽師地論> 五十六曰: “因名緣起,果名緣生”。印順導師于 <佛學概論> 一書中,對這兩個名詞作了更明白的解釋:
緣起是動詞,緣生是被動詞的過去格,即被生而已生的。所以緣起解說爲 “爲緣能起”; 緣生可解說爲“緣所已生”,這二者有因果的關系。但不單是事象的因果,佛說緣起時,加了“法性,法住,法界安住”的形容詞。所以緣起是必然理則; 緣生是因果中的具體事象。
現實所知的一切法,是緣生法; 這緣生法中所有必然的因果理則,才是緣起法。緣起與緣生,即理與事,緣生說明了果從因生; 對緣生而說緣起,說明了緣生事相所以因果相生,秩序不亂的必然理則,緣生即依于緣起而成。
明白了緣生與緣起的差別,我們再來探討緣起的意義。
緣起 Pratityasamutpady,梵文的意思是 “由彼此關涉而生起”、或是[ 現象界的生命與世間彼此關涉所由之道 ]。也就是說: 現象界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都是彼此關涉、對待而生起、存在的。所以原始經典( 如雜阿含二九叁、及二九七經等 )上屢說: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這種關涉、對待之間的依存關系有兩種,一種是同時的依存關系,一種是異時的依存關系。異時的依存關系,即所謂“此生故彼生”,此爲因而彼爲果。同時的依存關系,即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爲主而彼爲從。而此因果主從,也不是絕對的,換一個觀點來看,因果主從又可以倒置過來。所以經中說:
佛說: 譬如有兩根束蘆,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們,緣名色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正複如此。朋友們,兩根束蘆,拿去這根,那根便豎不起來; 拿去那根,這根也豎不起來。名色滅則識減,識減則名色滅,正複如此。
束蘆,是印度出産的一種植物,中國以乎沒有。識、名色,留待後文再解釋。我們主要探討這種關涉、對待、依存的關系。所以,緣起的緣,就是事物生起存在的各種條件。再者,宇宙萬象,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也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這些關涉和變化,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生起、存在、變異、壞滅。因此,所謂“諸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因就是主要的條件,緣則是次要的條件。這就是楔經所雲: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離開因緣,就沒有所謂宇宙與人生。
叁、 內緣起與外緣起
緣起,是佛陀以有情生死流轉的立場所證悟的真理,所以雜阿含(二九八經)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谛聽,善思,當爲汝說。雲何緣起法法說? 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爲緣無名行,乃至純大苦聚………
這種有情生死流轉的緣起,具足的說,就是 “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入,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的十二有支流轉。後來,由有情生死流轉的緣起,擴及于萬法生滅變異的緣起,而把前者稱[內緣起]; 後者稱爲“外緣起”。如後來的大乘經典 <入楞伽經> 稱:
佛言: 大慧,一切法因緣生有二種,謂內及外。外者謂以泥團、水、杖、輪、繩、人工等緣合成瓶,如泥缽,縷壘、草席、種芽、酪蘇、悉亦如是,各外緣前後轉生; 內者謂無明、愛、業等生蘊、界、處法,是謂內緣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別。
經文中的內緣起,是指生命流轉的緣起; 外緣起,是指物質變化的緣起。關于內緣起, 留待後面再說,茲先探討外緣起。所謂外緣起,是指世間一切物質現象的生起 (當然也包括著變異和壞滅) 。前面說過,宇宙萬有,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也沒有孤立存在事物。一切都是仗因托緣,互相關涉對待而生起存在。好像我們以泥土與水加以調和,再加以木杖、輪子等工具,就可以做出泥罐、泥缽等陶器來; 我們用紗縷織成布,用草編成席子,也都要加上工具,人工等相關的的條件。更具體的說:我們有了或瓜或豆的種子,但種子只是因緣的條件之一,必須把種子埋在土壤中,再加上陽光、雨露、人工等助緣,種子才能萌芽生長。當然,如果我們再除去雜草,施以肥料,種子萌出的芽會生長的更茁壯。所以種子生出豆苗瓜蔓,決不是種子單一的條件,要依賴其他許多相關的條件。這許多相關因素而生起存在的事物,就叫做 “因緣生”; 而許多因素條件生起事物的必然理則,就是“因緣起]——簡稱緣起。
許多因素條件生起的事物,有時間上與空間上兩種相對待的關系。自時間先後來說,就有了因果關系; 自空間相待來說,就成了依存關系。譬如一棵大樹,自時間上說,先前的種子爲因,而有現在大樹的果; 自空間上說,大樹要依賴土地而生長,土地要依賴周圍的土地來支援,周圍的土地要依賴更周圍的土地來支援。反過來說,土地固然支援了大樹,大樹的根也保護了土地,這就成了關涉對待的依存關系。所以,廣義的緣起,任何事物的生起、存在、變異、壞滅,其依存與因果的關系,可說是橫遍十方,縱貫叁世。
四、 緣起與實相
緣起,有其縱向的和橫向的兩種關涉對待關系。自縱向關系來觀察事物,就有了前因後果的關系; 自橫向關系——就時間的某一點上來觀察事物,就有了彼此對待的關系。[ 此生故彼生”是縱向的因果關系; “此有故彼有”是橫向的對待關系。後世發展的佛教,莫不重視緣起,以緣起爲佛教的基本教理。但較多重視縱向的因果關系緣起,而忽略橫向相待關系緣起。後來這種橫向關涉對待的緣起被稱爲 “實相”Dharmata。實相,即一切事物真實的、常住不變的本性。這是平等的、最高的真理。
事實上,緣起的本義,就是探究實相。龍樹菩薩出世,鑒于小乘有部之說諸法實有,而揭示出 “空”的概念。即“叁是偈”所稱: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就是諸法實相。因爲宇宙之間,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即凡是由因素條件集合而生起的存在,都具有成、住、異、滅四相,緣集則成,緣散則滅,此即是無常; 而凡是因素條件集合生起的存在,都沒有獨立的…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