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若提子把存在分爲靈魂的存在和非靈魂的存在, 靈魂的存在不但包括人和動物, 甚至于連植物、地、水、火、風等無生物也是靈魂的存在; 非靈魂的存在則有法( 運動原理 )、非法(靜止原理)、空間、物質要素四種。而此四者亦是常住不變的存在。此四者加上靈魂, 共有五種實體元素, 稱之爲五有身。
形而上的本體, 有一元、有多元; 而本體的存在, 有認爲永恒的存在, 有認爲存在並不是永遠的, 終歸于斷滅空無。佛教稱前者爲常見, 後者爲斷見。常見者認爲靈魂在今生肉體死亡後, 來生之前是常恒存在; 斷見者認爲人受生之時, 靈魂從空無轉于肉體, 肉體死亡, 靈魂亦隨之消滅。這完全是唯物論的論點, 肉體之外沒有靈魂的存在。阿夷多翅舍欽婆羅即是這種主張。在此常見斷見之外, 還有既不屬常見又不屬斷見的, 即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 散阇耶毗羅胝子就這一派的領袖。
後來佛教把這些不同的理論歸納起來, 有六十二種之多, 即所謂[ 六十二見論 ]——六十二種錯誤的謬見。這六十二見再加以歸納, 就是後來佛陀所不予置評的十無記或十四無記。
五、 邪說充斥、思想混亂的時代
西元前六世紀, 佛陀出世前後, 印度的國際情勢, 是十六大國、無數小國林立, 互相征伐兼並, 有如我國的戰國時代( 西元前六世紀,也正是我國東周的戰國時代。)兵連禍結, 生靈塗炭, 社會動湯不安。而四姓製度的森嚴, 政治地位的不平等, 經濟分配的不平均, 首陀羅種姓的賤民, 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尤其是當時的思想界, 邪說充斥, 思想混亂——外道否定因果, 否定人生努力的意志, 使人生價值迷失, 甘于墮落。真所謂漫漫長夜, 何時出現光明。
然而, 就在這混亂迷失的時代, 佛陀出世了, 他以真理之光, 照澈了黑暗的世界; 他以萬法緣起理論, 肯定人生努力的價值; 他以十二緣起說明生死輪回, 他以諸行無常、諸受皆苦、諸法無我的叁法印說明人生真像; 他以四聖谛八正道, 指示出人生解脫法門。使人生有了目標, 有了希望。
佛陀, 是天人師, 是衆生父, 是一代聖哲。他是曆史上實有的人物, 是由人成佛的典範。下一章, 我們將以人間的佛陀、曆史上的佛陀, 來介紹佛陀的一生。
第叁講 長夜中的真理之光——佛陀證道
一、 人間佛陀
人類自有曆史以來,爲世人所公認[四大聖哲],是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地、耶稣。
中國人稱頌孔子, 有謂:“ 天不生仲尼, 萬古如常夜 ]。我想、這句話如果用在人間佛陀釋迦牟尼身上, 也是十分妥切。正如叁寶歌所雲:“ 人天長夜, 宇宙甚闇, 誰啓以光明? ”是誰呢, 是人間佛陀釋迦牟尼。
我們在此一再強調[ 人間佛陀 ], 那是有別于後代經典中聖化後的佛陀。
佛教傳入中國已逾兩千年, 中國人多具“大乘根性], 所以盛行大乘佛教。早期譯經師雖也把原始佛教的 <四阿含經> 譯爲漢文, 但中土的大乘行者, 極少有人注意及所謂[ 小乘經典 ]。因之我人在大乘經典影響下, 認爲小乘行者是[ 自度自利 ]; 是[ 蕉芽敗種 ]。因此連帶對小乘經典也不屑一顧。
以此之故, 我們所認識的佛陀, 是爲後世佛弟子聖化後的、大乘經典上的佛陀, 而不是曆史上的、由人證道的佛陀。由人證道的佛陀, 是兩千五百余年前, 出生在北印度伽毗羅衛國的喬答摩、悉達多太子。他有感于人生生老病死的苦惱, 十九歲出家修道。他曾曆訪各派宗教哲學人士, 不得要領, 最後在苦行林中自行參究, 終于證悟了真理, 成了人間佛陀——人間的覺者、智者。他後來被尊爲[ 釋迦牟尼 ], 意謂[ 釋迦族的聖者 ]。
佛陀涅槃後, 由于後世弟子對于佛陀的崇敬與懷念, 或爲了宗教上的原因, 把佛陀聖化、神化、梵化、塑造成了大乘經典中理想化的佛陀。這位理想化的佛陀, 具有不可思議的神通與法力, 他超越了人間, 上升到天界。他不是人間的覺者和智者, 而被塑造成了神——衆神之上的神, 有如造物主似的上帝。有些經典中誇張的稱: 佛陀居則金剛寶座, 行則地湧蓮花, 外出則梵天執傘, 帝釋前導; 講經則天龍八部護持左右。于特殊事故, 則大地震動, 天雨香花。這種超乎常情的渲染, 絕不是佛陀生前的真面目。
人間佛陀的真面目是什麼樣子呢? 他有如中國的孔子, 是一代聖哲, 是人間偉大的教化師。他成道之後, 四十五年遊行傳道, 席不暇暖, 汲汲于宣示真理。他遊化期間, 身著壞色之衣,手持乞食之缽, 千裏遠行, 赤足徒步, 直到八十歲最後一次遊化仍是如此。他沒有權勢, 沒有武力, 也沒有錢財。但是, 在當時諸國林立的印度社會中, 上至國王大臣, 中至工商人士, 下至賤民奴隸, 都對他有著至高無上的祟敬與信仰。
佛陀是人間聖哲,人間聖哲被聖化、塑造成天上衆神之神的時候,這就模糊了佛陀本來的面目。以指示月,若以爲手指就是月亮,不惟失去了月亮,且亦失去了手指; 聖化爲神的佛陀,不惟天上的神不是佛陀,且亦失去了人間的佛陀。這就是爲什麼西洋學者、不以爲釋迦牟尼是曆史上實有的人物,甚至于說佛陀是神話中太陽神的化身。
由于佛陀被後代弟子的聖化和神化,連帶著佛教也變了質,變成了神佛不分的宗教。尤其是號稱大乘之國的中國佛教,曆來只是高僧大德、文人名士的佛教。而流傳在民間的佛教,只是中國民俗化以後的佛教,所以給人的印象,是燒香、膜拜、求庇佑、求福報。以至于求子、求壽、求官、求財。這就與佛陀要人依正法而求智慧、求解脫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馳了。尤其是與民俗宗教合流,在葬儀中超度、薦亡、誦經、禮忏,使人諷之爲完全是爲死人服務的宗教,這就使佛陀的正法完全變了質。
如果我們要想認識佛陀的真面目,想要了解佛陀的正法,我們必須自原始佛教的經典中去探索; 尤其是南傳佛教的經典,有著與佛陀思想更接近,更較真實的資料。于此,我們就從早期的經典中來認識佛陀。
二、 雪山南麓下的小城邦——迦毗羅衛國
信仰佛教的人, 莫不知道佛陀是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 這伽毗羅衛在什麼地方呢? 印度的地形是[ 叁垂大海, 北背雪山 ]。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 實際上是在印度東北邊境。雪山北麓是我國的西藏, 南麓是現在的尼泊爾, 古代的北天竺。
在現代尼泊爾的泰來地區, 是一處高原性的盆地。于天氣晴朗時, 由此遠眺, 可以看
到喜馬拉雅山萬年不化的積雪。夏季一部分積雪融化, 彙成許多條河流, 其中有一條羅泊提河, 向南流入印度第一大川——恒河。而迦毗羅衛國, 就是在雪山南麓, 羅泊提河東北的一片土地上。許多佛教書籍上稱迦毗羅衛地大物博, 社會富饒。那是誇張之詞, 迦毗羅衛土地約長二十公裏, 寬十六公裏, 面積約叁百二十平方公裏。據說這片土地上有十個城邦, 共有八萬戶人家, 約有五十萬人。十城邦各有城主, 早先是由十位城主開會, 推出一位有德威聲望的人爲王——類似聯邦製的主席, 後來演變爲世襲, 這世襲的王就是迦毗羅衛城的淨飯王——釋迦牟尼的父王。
釋迦牟尼, 不是佛陀的名字, 是佛陀的稱號, 意思是釋迦族的聖者。所以釋迦是族名。釋迦族不是雅利安人, 聖嚴法師著<世界佛教史>, 稱釋迦族與跋耆族相近。他們不願與雅利安人通婚, 視爲非我族類。而後來釋迦族與跋耆族出身的比丘, 都有以佛是我族而誇耀者。我國地理學家李學曾著<亞洲種族地理>, 書中分析不丹、錫金、尼泊爾都是蒙古西藏的民族, 故其人面部平坦, 膚色較黃 ( 佛經中說佛陀的身體是金色 ) ,與歐洲的白種人迥異。本來尼泊爾與西藏只一山之隔,釋迦族與西藏民族有血緣關系,亦非不可能。
佛陀的家世, 據說他的家族姓喬達摩Gotama(早期譯爲瞿昙), 祖父師子頰王有四子,即是淨飯王、白飯王、甘露飯王、和斛飯王。佛陀出生時, 淨飯王是迦毗羅衛的國王。佛陀就是淨飯王的長子。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 是羅泊提河西岸, 拘利族天臂城城主、阿拿釋迦王的女兒。拘利族, 是釋迦族的胞族——胞族, 是社會學上的名詞,是由血親氏族或親屬集團組成的群體。他們的結合是由于相信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或由于采用共同的祭禮。他們采近親聯婚製度, 以保持血統的純淨。據說阿拿釋迦王的妃子, 就是師子頰王之妹; 而後來, 悉達多太子的妃子耶輸陀羅, 又是摩耶夫人的侄女——她哥哥善覺王的女兒。
佛陀入滅于西元前四八六年, 一般資料都認爲佛陀八十歲涅槃, 則其出生年代應在西元前五六五年——關于佛陀生滅年代, 有數十種不同的異說, 前後相差數百年之久。印度是一個素來不重視曆史的國家, 自古以來, 互相矛盾的傳說, 任其同傳並存而不以爲怪。印度古代沒有書寫的工具, 一切經典、史傳, 都是口口相傳的傳到後世。佛教的貝葉經,是西元前一世紀才出現的。所以對于佛教早期的史料, 也只能從衆說紛纭中加以抉擇了。本稿所稱的生滅年代, 是在北傳佛教中,爲較多人所認同的、根據<善見毗婆娑律>所附的[ 衆聖點記 ]所推算的年代。
叁、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
寫佛陀傳記, 說容易很容易; 說難又十分困難。往容易地方說, 以大藏經中的佛傳資料如: 佛本行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十二遊經、佛所行贊、或普曜經等等, 以[ 八相成道]的順序, 平鋪直敘的寫下來, 就是一篇無懈可擊的佛傳。但我們是要探索人間佛陀的真面目, 當然不能用這種寫法。說難呢, 在…
《人間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